- 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瑤族文獻研究
- 何紅一
- 2848字
- 2025-04-24 18:52:22
一 瑤族的遷徙及國際性特征的形成
(一)瑤族的歷史文化概貌[2]
中國瑤族主要分布于廣西、廣東、云南、湖南、貴州等地,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數字,分布于中國境內的瑤族總人口為263萬余人。另有一部分瑤族遷居世界各地,其中包括越南、老撾、泰國、緬甸、美國、加拿大、法國等國,有人口64萬人,[3]目前全世界瑤族總人口有328萬人,其中境外瑤族人口約占瑤族總人口的20%。[4]
據考,瑤族先民最早生活在中國中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隋唐時逐漸形成“瑤”,遷居到中國南部山區。瑤族多散居在海拔1000—2000米之間的高山密林之中,“食盡一山,即移一山”。在人口增加,可開墾利用山林減少的情況下,瑤族只好放棄已有的家園,向他鄉轉移。居無定所,加上封建統治階級的追剿、迫害,使這個民族在過去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漂泊生活。
因生活于崇山峻嶺之間,居住分散,又不斷游移,所以瑤族支系繁多。據說國內的瑤族有28種不同的自稱,[5]他稱則多達456種以上。[6]瑤族服飾也因不同支系、不同地域而異,有近百種之多。這些服飾都有著深刻的含義或一段歷史故事,也與瑤族的遷徙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廣東連南排瑤婦女頭上有鳥的羽毛裝飾,表現了其祖先居住山林,與鳥獸為伍而形成的圖騰崇拜;廣西白褲瑤將瑤王印繡在背上,走到哪里帶到哪里。“瑤王印”圖案記載了白褲瑤被騙走瑤王印,遭受外族欺辱的一段往事;云南紅頭瑤頭頂紅色象征著芭蕉花的飾物。相傳古代遷徙時,婦女頭頂紅色的芭蕉花給后面的人指路,以便在叢林中穿行的后來者識別,由此演化為這種特殊的頭飾;越南境內的小板瑤婦女有著兩種不同顏色的包頭巾:居住在靠近中國邊境幾個省的戴白色的頭巾,往南一點的,戴黑頭巾。之所以如此,據越南學者介紹是因為小板瑤在向外遷徙的途中,得知明代皇帝被推翻了,深感悲哀,于是戴白頭巾以示哀悼。但走在前面的一些小板瑤不知道這一消息,仍然戴著原來的黑頭巾。因此,小板瑤的頭巾就有了不同的區別。
瑤族最重要的節日“盤王節”,與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有關。
相傳古時高王來犯,平王出榜招賢:誰能斬下高王首級來獻,就把公主嫁給他。這話被一只龍犬知曉,摘下金榜,渡海破敵,立下了汗馬之功。因破敵有功,龍犬被平王封為盤護王(俗稱盤王),配以宮女(一說公主)為妻。夫妻雙雙移居深山老林,生下六男六女,成為瑤族的十二姓。后來,在一次打獵中盤王不幸身亡。瑤族于是每年農歷十月豐收之后擊長鼓,祭祀盤王,這便是瑤族過“盤王節”的來歷。這則神話也被記錄在瑤族民間世代流傳并珍藏的“過山榜”之中,經過年代的沉淀,成為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
過去瑤族有語言無文字。與漢族雜居交往中學會使用漢字,至今保存的許多歷史文獻都是靠漢字記載下來,在瑤語中也留存很多漢語借詞。瑤族先輩們還創造了一些“土俗字”,夾雜在漢語中使用,用于書寫文獻、謄抄經文、記錄歌謠和傳抄書信等。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分瑤語支系、苗語支系、侗水語支系和漢語支系四大支系。
因為不斷遷徙的緣故,瑤族尤其重視保護自己民族的典籍。這些典籍大多都是用漢字手工謄抄。平時被視為家族或家人的護身符,秘不示人。道光年間的《廣南府志》稱“瑤人……男女皆知書”。民國時的《馬關縣志》載瑤族“有書,父子自相傳習,看其行列筆劃似為漢人所著,但流傳既久,轉抄訛謬,字體義殊難索解,彼復寶而秘之,不輕示人,愈不可糾正矣”……可見,瑤族尊書、知書,手抄傳習祖上留下來的典籍是有悠久傳統的。
瑤族的書面文獻以手抄手繪為主,內容豐富,主要有“過山榜”、族譜、家先單(“家先”,指家庭與家族之祖先,家先單為瑤族祖先的花名冊)、宗教經書、歌書、占書相書、醫方炙語、契約賬據等。瑤族還留有大量祖圖和民間宗教畫及碑刻銘文,口傳史料和民間藝術也很豐富,有神話、史詩、民間傳說故事、民間歌謠、民間舞蹈等。
(二)瑤族的境外遷徙和美國瑤人的來歷
關于瑤族向海外的遷徙問題,范宏貴、張有雋教授都有過較為深入的研究。他們認為瑤族向海外的遷徙,大約起于明代中葉。明末清初(公元1600—1800年左右),因人口壓力、生活方式的局限以及天災人禍、戰爭調遣等因素,加快了遷徙的速度。“明中葉開始,首先是居住在廣東的瑤族向廣西遷徙。瑤族進入廣西后,有的居住下來,或在關系范圍內遷徙;有的繼續往前走,一部分進入越南,一部分進入云南,然后從云南遷入越南、老撾,再繼續往前走的一部分,于清代晚期到達泰國北部。”[7]
瑤族到達歐美一帶,則與越戰有關。據美國瑤人艾·喬伊·薩利敘述,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優勉瑤人一直是流亡者。“起初,中國封建統治政府迫使他們離開城市,搬遷到山上去,然后他們又不斷地更換居所。有時候因為土地過于干旱,使得他們無法耕種土地獲取糧食;有時候則是因為中國封建統治政府迫使他們搬遷。所以,他們從中國的中部流亡到東南亞(SE Asia)地區。即使是在老撾(Laos),由于戰亂,他們也不得不從西部遷移到東部,接著又從東部遷移到南部,輾轉流離于這個國家。所以,對于優勉瑤人來說,身為一名流亡者已沒什么好大驚小怪的了。因為他們已經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流亡歷史。”[8]
20世紀七八十年代(1970—1980年左右),越南戰爭升級,影響到整個中南半島。不少已在越南、老撾定居的瑤人又逃入泰國,居住在國際組織為其建立的難民營里。自1976年始,受聯合國難民署統一安置,因越戰而逃亡至泰國的瑤族難民開始陸續移居歐美等國。美國安置的部分難民,主要居住在美國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一帶,蒙大拿州、阿肯色州、伊利諾伊州、德克薩斯州、阿拉巴馬州、賓西法尼亞州、阿拉斯加州和紐約州,也有部分散居瑤人。至今美國瑤人有4.1萬—4.2萬人[9],均系越戰后從老撾逃到泰國難民營的戰爭難民。筆者在美國瑤人社區獲得的調研材料也證實了這一點。在美瑤人還成立了美國寮瑤協會,證明從老撾經過泰國難民營到達美國的瑤人占大多數。
美國舊金山奧克蘭瑤人李義云講自己的祖先于1127年離開湖南上山,1200—1300年間到過福建和廣西,1393年到達越南,1730年到了老撾,1898年到泰國。越戰后來到美國。美國瑤族婦女趙彩蓮告訴筆者,她的父母都出生在中國。大約在1958年直接從云南邊境遷徙到老撾南塔省一個叫破罐山的地方。1965年因為越戰升級,為躲避危險,不得不逃到湄公河北部Nam Keung地區,生活了7—9年后仍無安全感,于是在1975年冒著生命危險渡過湄公河,逃到泰國Ban Tong(邦國)難民營,成為戰爭難民。在難民營生活了2—3年后獲聯合國難民署安置,1978年來到美國舊金山定居。美國沙克拉門多市瑤人盤文安提供的祖先的《宗支祖圖》(手抄本)顯示,其先祖遷徙路線為中國廣西融縣—羅城—泗城—云南文山—猛臘—猛竜(老撾)—暹羅(泰國)—加利福尼亞(美國)。
現移居美國的瑤族,都認為中國南京十寶殿、紫荊山(鐘山)、會稽山是瑤族的祖源地,而廣東韶州府樂昌縣則是瑤族遷徙中記憶深刻的遷居地之一。美國瑤族已成立了“全美國瑤人協會”,時常回國尋根祭祖。他們不僅在家中保留著大量瑤族手抄文獻,家庭成員和居住社區族群之間還堅持使用優勉瑤話交流溝通,在異國他鄉保持瑤族的風俗傳統。許多中老年瑤胞還與國內的瑤族同胞用瑤語溝通,共敘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