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瑤族文獻研究
- 何紅一
- 12969字
- 2025-04-24 18:52:23
三 關于本書
(一)選題的由來
2006年筆者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訪學期間,有幸得知這批瑤族文獻的收藏信息,并對文獻表示了極大的興趣。由于這批文獻的專業性,亞洲部正苦于沒有專人整理。筆者經亞洲部同意調閱文獻觀覽并與負責人溝通,遂獲得亞洲部書面邀請,前去對這批文獻做義務整理,在整理過程中掌握了文獻的概貌和相關細節。
例如這批收購而來的241件文獻為瑤族民間手抄手繪文獻,分卷子和書冊兩種。“過山榜”、《盤王大歌》、族譜、家先單等瑤族標志性典籍都在其內。
文獻中既有清代藏本(見圖1—2),也有民國時期的藏本。藏本抄成年代之間具有數百年的跨度,說明瑤族人即使在戰火紛飛年代,處于不利于自身生存的惡劣環境下,仍恪守古訓,不斷“依古抄存”祖先留下的精神文化遺產,寄予將來能在新的環境下發展本民族文化的愿望。
由于這批文獻是瑤族同胞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傳承并保存下來的珍貴民族史料,對于這批文獻的研究,就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眾所周知,文獻史料是科學研究的依據。流散在海外的瑤族文獻是瑤族長期以來艱難遷徙歷史的見證,是瑤族人奉獻給世界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我們借以全面了解全球瑤族歷史文化的一把鑰匙。海外瑤族文獻的搶救性研究成果,能為國內瑤學研究補充新的資料、提供新的研究視野與研究課題,促進瑤學研究國際化進程。
這些瑤族文獻顏色泛黃、煙熏火燎、蟲噬水漬痕跡比比皆是,還有一些藏品破損現象嚴重,能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它背后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呢?日本學者竹村卓二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東南亞開展對瑤族歷史文化調研后感嘆道:“對于瑤族來說,只要發現一定時期內能墾殖的土地和保證暫時居住的空間,都在他們主觀意識中認為這既不是泰國,也不是老撾,而是普遍的‘瑤族世界’……瑤族那種堅韌不拔的‘民族生命力’,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16]

圖1—2 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清·乾隆年間的瑤族文獻 何紅一攝
的確,瑤族是靠什么精神或力量支配著,從古到今、從傳統到現代,一次又一次地遠徙,在尋找生存之地的同時,將自身文化遠播到世界各地?瑤族,既是一個傳統的山地民族,又是一個不斷拓荒的游耕民族。文化的封閉性和包容性同時顯現:一方面頑強地堅守著本民族固有的神秘傳統;另一方面又能很快學習和吸收他國和他民族的先進文化,融入新的環境,顯現出極大的文化包容性。特別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一部分瑤人在遷徙的國度中突然淪為戰爭難民,幾經磨難又被安置到歐美大陸,從農耕文明一下子進入現代文明的重圍之中,這種跨大洲、跨時代、跨社會文化形態的嬗變集中在一個民族身上,在世界都是少有的。然而,無論面臨何等的艱難險阻,瑤族都用逢山過山、逢海過海的氣魄勇敢地跨過,頑強地生存下來,與遷徙地居民和睦相處,說明這個民族所具有的文化適應力與勃勃生機。
無疑,海外瑤族是當代社會科學研究一個十分典型的個案,為當代多元世界中各民族文化的變遷和調適提供了典型范例。瑤族作家蘭懷昌曾在《瑤族歌堂詩述論》中這樣評價自己的民族:一個世界性的民族、一個背負大山的民族、一個多稱謂的民族、一個艱難地尋找自己腳印的民族。[17]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邂逅和這些殘卷故紙背后隱藏的一個民族的秘密,吸引我選擇了它。
(二)國內外相關問題的研究
1.國際瑤學研究狀況
盡管瑤族歷史悠久,古籍《后漢書》中已有了關于瑤族先民長沙武陵蠻的記載。但我國國內的瑤學研究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初期,隨著西方民族學的興起并傳入中國,我國一些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學者開始運用新的方法對瑤族進行科學調研,國內瑤學研究才正式起步,并逐漸發展起來。
國際瑤學的研究,早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六七十年代就比較活躍。胡起望《近代國外瑤族研究概述》和張有雋《瑤族研究國際化述論》[18]的論文對近現代境內外學者之于國際瑤學研究現狀,給予了很好的總結:法國語言學家奧德里庫爾的《苗—瑤語歷史音位學概論》與《苗瑤語》、美籍華人語言學家張瑯和李方桂、英國語言學家唐納等學者在瑤族語言學研究上的成果以及美國康奈爾大學西爾維亞·J.隆巴德與赫伯特·C.珀爾的《瑤英詞典》(1968年),都從語言學角度對瑤學研究做出了貢獻。蘇聯列寧格勒大學人類學教研室主任伊茨《民族學和人類學博物館收藏的越南苗、瑤(蠻)的服裝》、《苗瑤民族起源于蠻》等研究,則在早期苗瑤民族歷史及服飾文化研究領域做出了貢獻。
70年代以來在老撾、泰國北部從事瑤族研究的境外人類學、民族學成果,有日本學者白鳥芳郎的《東南亞山地民族志——瑤族及其相鄰各族》(1978年)和《瑤人文書》(1975年)、竹村卓二的《瑤族的歷史和文化》(1981年)、法國雅克·勒穆瓦納的《瑤族宗教儀式繪畫》(1982年)等,這些成果在國際人類學界造成影響,為瑤族研究的國際化打下了堅實基礎。1986年隨著“國際瑤族研究協會”的成立,以及之后一年一度召開國際瑤族研討會,國際瑤族研究開始熱門化,并成為國際上一門專門的學問。
20世紀80年代,國內外瑤族同胞的友好接觸與往來,打開了海內外瑤族文化交流和學術交流的大門。國際瑤學研究合作也日益加強,出現了一些專門針對海外瑤族研究的專著和論文。1989年廣西民族學院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合作,派出專家組赴泰國北部考察。此次的收獲除進行瑤族問題的專項田野調查,獲得大量第一手“活”的資料外,還拍攝和抄錄了大量的泰國瑤族的文獻資料,之后于1992年出版了《泰國瑤族考察》一書。此書對泰國瑤族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衛生、婚姻、歷史、宗教、喪葬、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概況進行了系統的介紹,是我國第一本介紹泰國瑤族社會歷史文化的著作。1993年問世的黃鈺、黃方坪著《國際瑤族概述》,是中國第一部全面、集中論述海外瑤族的專著。著者為一對瑤族父子:父黃鈺先生為瑤族研究先驅,終身從事瑤族研究,論著頗豐;子黃方坪原在廣西民族學院從教,20世紀90年代遷徙美國。在美國從業的同時,亦不忘瑤族情結,關注并投入國際瑤族研究。《國際瑤族概述》對分布于越南、老撾、泰國、美國瑤族的文化及社會生活概況做了較為系統的調查與研究,首次揭開國際瑤族社會面紗,幫助人們認識和了解國際瑤族全貌,為境外瑤族研究奠定了基礎。
一些出訪過歐美瑤人的國內學者,也紛紛撰文發表美國瑤人文化狀況與思考。玉時階的《美國瑤族社會組織研究》和《美國瑤族社會文化變遷》,通過親自前往美國的調查所得,探究美國瑤族由山地民族演變為現代都市民族的原因。李筱文的《美國社會的“勉”瑤》一文,從“族群”的概念出發,從歷史來源、社會組織、經濟及文化諸方面全面介紹在美國社會崛起的族群——“勉”族群現狀。張有雋于2003年先后發表《瑤族向海外遷徙的原因、過程、方向和路線——海外瑤族研究論文之一》、《越老泰緬各國瑤族人口分布、來源和稱謂——海外瑤族研究論文之二》,系統分析了瑤族向海外遷徙的原因、過程、方向和路線,指出瑤族的遷徙是一種群體行為。并對越、老、泰、緬瑤人人口分布、稱謂與支系、來源和遷徙做了深入探究,指出他們都來源于中國的藍靛瑤和盤瑤等支系。
20世紀以來,境外瑤族研究還有[美]艾·喬伊·薩利、杜格·謝爾曼、邁克·斯威尼著《移動的山嶺——美國優勉瑤人的遷徙故事》(李筱文、盤小梅譯)、[法]杰西·波爾特的《勉和門——中國、越南、老撾和泰國的瑤族》(英文版)和[泰]差博·卡差·阿南達《泰國瑤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謝兆崇、羅宗志譯),他們的研究為境外瑤族研究提供了新鮮的資料和有啟發性的思路,其開闊的研究視野也引起瑤學界關注。
2.瑤族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1)國內瑤族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國內瑤族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始于我國早期的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和社會學家如費孝通、王同惠、顏復禮、商承祖、王興瑞、楊成志、梁釗韜、江應樑等學者學人20世紀40年代以來對廣西、廣東的瑤族開展的一系列田野調查。當時,國內出版了一批調查報告與論集形式的調研成果,奠定了瑤學研究在民族學、人類學方法指導下,走向田野、注重田野調查的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后,亦有許多學者學人深入瑤區調查,出版了包括“三大集成”在內的一大批民族典籍與資料。迄今為止,瑤族文獻的整理與研究,首推奉恒高主編的《瑤族通史》(上、中、下),“上溯遠古傳說時代,下訖20世紀90年代末,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到民族溯源、遷徙、民族關系等方面都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是一部研究瑤族歷史文化較好的學術著作”[19]。“這是瑤族有史以來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歷史書籍,為中華文化寶庫又填補了一個空白。”對“跨度五千年的瑤族社會發展線路第一次全面疏通”。[20]其中下卷第六編重點論述“瑤族向海外遷徙及其在海外的發展”,為人們全面了解海外瑤族狀況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瑤族卷編委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古籍辦公室編輯的《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瑤族卷》,為60分卷本的《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之一。《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是1996年以來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實施的大型民族古籍文化項目,也是中華民族一項重大的文化工程。“瑤族卷”共收錄瑤族古籍條目2616條,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3年出版。
國內瑤族文獻整理方面的專著與專輯,還有黃鈺的《評皇券牒集編》(1990年);盤才萬、房先清收集,李默編注《乳源瑤族古籍匯編(上、下)》(1997年);李默、房先清編《八排瑤古籍匯編》(1995年);張生震主編《還盤王愿》(2002年);湖南少數民族古籍辦公室主編《盤王大歌》以及鄭慧的《瑤族文書檔案研究》(2011年)等。此外,單篇論文較多,不一一列舉。
(2)海外瑤族文獻的整理
德國瑤族文獻的整理,始于德國慕尼黑市巴伐利亞州州立圖書館與慕尼黑大學1995年的瑤族經文研究計劃。從20世紀80年代起,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陸續從英國書商手中收購了2776件瑤族手卷,之后與慕尼黑大學聯合開展了對這批文獻的整理研究,先后出版了兩本瑤族文獻目錄索引:
一是托馬斯·赫曼、邁克爾·弗里德里希編輯的《神的信息:中國南部、越南、老撾、泰國、緬甸的瑤族宗教手稿》(威斯巴登:赫拉索維茲出版社1999年版)。為巴伐利亞州州立圖書館館藏2776件藏品中選取的55件代表性收藏簡介,有館藏瑤族手稿本、卷子、神頭(紙質面具)、頭冠等。每件除了文獻的一般信息介紹外,還配有文獻圖片。
二是歐碧·露西亞編輯的《瑤族手稿第1集:慕尼黑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藏品》(斯圖加特:弗朗茨·施泰納出版社2004年版)。此為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850件館藏目錄索引,主要列有篇名(包括一些小題目)、所有者、年款、起始句和結尾句、特征、索引號等目類,并注明整理者對書主的瑤族支系類屬的判斷。
作為境外首次出版的瑤族文獻索引,兩部目錄的先后出版,在世界范圍內擴大了瑤族的影響,為世界瑤族文獻的比較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日本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世界范圍內瑤族文獻的收集與研究。尤其是2008年成立的神奈川大學瑤族文化研究所[21],不僅對中國境內瑤族儀式和相關文本進行多年的持續田野調查,還關注歐美國家的瑤族文獻收藏,先后派員遠赴德國巴伐利亞州州立圖書館和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對館藏瑤族儀式文書手稿進行實地考察,已刊行了6期《瑤族文化研究所通訊》和1期調查研究報告集,[22]成果以紙質形式和電子版本形式與各國讀者、研究者分享。神奈川大學瑤族文化研究所編輯的《南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館藏上智大學泰國西北部瑤族歷史文化調查團收集文獻目錄》,整理出當年白鳥芳郎在泰國收集的瑤族文獻160余件,所列目類與德國版基本相同。但是增加了每冊書的相關照片,這一點對研究者查閱來講,直觀而方便。
美國國會圖書館因為收藏瑤族文獻時間較晚,之前尚無人涉足研究。對美館藏瑤族文獻的研究,目前除了本課題組的研究外,尚無他人介入。這一研究領域的拓展空間很大,亟待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三)本書研究內容及意義
本書從民族學與民族文獻學交叉角度入手,首先運用民族古籍整理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方法對美館藏瑤族文獻進行梳理,通過有重點的考釋、校勘與歸類,確立研究重點,在此基礎上對文獻涉及的相關地區進行田野調查,又回到文本進行比較研究。運用寫本學、民族文獻學理論觀照研究對象,研究其特征與價值,總結出辨識境外瑤族文獻性質和特征的方法,提出一套搶救境外瑤族文獻的體系與指導性建議,為境外瑤族文獻整理與研究探索道路。
本書分十個章節從以下七個方面對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瑤族文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1.文獻的整理與分類研究
整理與分類是文獻研究之基礎。這批文獻雖為美國國會圖書館所收藏,卻無法統括在西方盛行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之下。作者在分析研究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方法與分類思想的基礎上,尊重我國少數民族文獻分類的傳統,結合美館藏瑤族文獻的資源特點、內容性質,對美館藏瑤族文獻做出科學的分類。并遵照國際標準書目著錄和中國文獻著錄國家標準系列的原則,總結德藏瑤族文獻類目編排得失,依據中國瑤族文獻的實際,“因書設類”,擬定編目類目,將美館藏瑤族文獻劃分為六大類別。
通過對這批館藏瑤族文獻進行著錄、分類等形式,揭示和反映所藏對象的主要信息,讓其中有價值的文化資源,在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方便讀者和研究者快捷、準確地檢索,分享知識財富,推進社會文明。同時,研究成果不僅能為美館藏瑤族文獻建立目錄服務,還能更好地參與世界瑤族研究對話,為創建更完善的全球瑤族古籍與文獻分類體系,最終建立統一的《瑤族手抄文獻聯合目錄》奠定基礎,使瑤族文獻真正成為全世界的精神財富。
2.文獻中的俗字整理與研究
美館藏瑤族文獻由漢字雜以瑤用俗字抄寫而成,俗字蘊藏量巨大。這些俗字既保留了中國古代手抄文獻俗字用法的基本傳統,也呈現出明顯的瑤文化特色。漢字是華夏民族的杰出貢獻,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財富。它不僅對我國境內各民族文化生活產生巨大影響,也對境外民族文化生活以及世界文化產生巨大影響。本書通過對美館藏瑤族文獻俗字的考辨,觀察遠離母語,不斷遷徙、漂泊的族群,如何保留本民族語言文化記憶的經驗,分析跨文化民族遷徙中所發生的文字學現象。這種考察和研究既總結了漢字在漢字語言環境中運用的例證與共同規律,也印證了漢字在少數民族方言中運用的特殊規律,更能通過漢字在境外異文化包圍中頑強生存的個案,發現我少數民族在使用漢字過程中的獨創性和創造精神,拓展漢語俗字研究的國際視野,為漢字俗字在跨文化、遠距離遷徙族群中的傳承和運用提供借鑒。
3.文獻的寫本學特征研究
美館藏瑤族文獻屬于寫本范疇。在書寫形制、書寫符號、書寫年代、裝幀、題跋、特殊語用、印鑒等細節上,都留有瑤族一代代手工傳抄的痕跡。這些痕跡與悠久的漢文化傳統息息相通,又體現了瑤族寫本鮮明的個性與標志性特色。瑤族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與多個民族和國家民眾交往,友好相處,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也將與他民族文化交流的印記吸收進來,體現在寫本之中,為寫本學研究提供新的案例。這些存在于美館藏瑤族寫本中的特征與國內寫本形成很好的互補關系,有利于境外瑤族版本識別與鑒定。
寫本學是產生于敦煌寫本研究基礎上的一門學科。雖然是舶來物,但已經在敦煌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瑤族寫本本身非常豐富,分散在全球各大圖書館、博物館,其數量雖不及敦煌寫本那么巨大,但是在中國南方民族中,其存量也是相當驚人的。本書從寫本學角度對其進行了詳盡的歸納與考辨,界定其特征,將敦煌寫本學研究延伸到瑤族寫本領域,為境外瑤族寫本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4.文獻的斷代研究
本書運用文獻學與民族古籍整理方法考釋美館藏瑤族寫本年代,通過不同紀年法的互證、古代文化知識印證、同名書主不同寫本的年代印證、寫本內容名物印證以及俗字辨析等方法,對館藏瑤族寫本年代進行考釋、補正、糾錯、補缺,解決了部分寫本斷代之謎,縮小了美館藏大量寫本年代信息缺失之憾。瑤族寫本的斷代,不僅為這批文獻的編目提供了必要條件,也為瑤族文化發展史、瑤族遷徙年代提供了可靠證據。當然,美館藏瑤族文獻尚有部分寫本年代缺失現象,需要比對其他瑤族寫本樣本,包括德國、英國和荷蘭同時期收購的同類藏本,再結合紙張、書寫風格和書寫工具鑒定、內容考證等綜合因素,方能有更多收獲。期待著境外瑤族寫本能像流失的敦煌寫本一樣,集境內外收藏之力,信息整合、資源共享,那時,瑤族研究工作將會有跨越性進展。
5.重要文獻的個案研究
本書還就重要館藏文獻——瑤族“過山榜”、清代瑤人經書選本和瑤族啟蒙讀本開展了個案研究。
“過山榜”是瑤族民間廣泛流傳的過山文書之總稱,也是信奉盤王的瑤族人民世代流傳和珍藏的關于本民族歷史記憶的重要文獻。其內容涉及瑤族的起源、圖騰崇拜、姓氏由來、祖先遷徙、瑤漢關系以及有關民族權益等,被國內外瑤族研究者視為揭開古代瑤族文化之謎的一把鑰匙,歷來受到學界的高度重視,對其之研究,也成為多年來瑤族研究的熱門話題。隨著國內大批“過山榜”藏本整理出版,國內的研究也取得可喜成果。但境外版本卻很少出現在人們的研究視野。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四卷“過山榜”,屬于較為珍貴的原始抄本。它們的存在豐富了世界范圍內瑤族“過山榜”的總藏量,也為“過山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參照。本書首次對其進行甄別、校勘、文字梳理和特征歸納,并提出有意義的探索思路。
研究指出美館藏四件“過山榜”卷子與泰國及國內版本之間的聯系,為追蹤美館藏“過山榜”的遞藏關系提供了有效證據。研究還考釋了“過山榜”境外流傳的痕跡,列出四份“過山榜”抄件在大量使用瑤用詞匯及俗字甚至錯訛字上的表現與特征,便于研究者查檢與比對。本書呼吁學術界重視“過山榜”原始版本的研究問題,認為原始版本與印刷本之間相去甚遠:抄寫者的筆觸、筆意,文化修養、書寫個性,以及文字以外的生動插圖、印鑒的風貌都在刊印符號中被一一隱去。學者如果僅僅憑借刊印后的“過山榜”為研究對象,犯了科學研究之大忌,容易造成研究誤差。本書呼吁國內外收藏機構盡早開放“過山榜”原始版本,以方便學術研究。假如國內外收藏者手中的數十件、上百件原件“過山榜”公開問世,直接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最終解讀“過山榜”之謎指日可待。
瑤族世居山區,崇拜巫鬼。生病、生老病死或發生不祥、不測之事都要請道公或師公舉行宗教儀式:打齋、請神算卦、超度、還愿,一一化解和應對。所有的宗教儀式活動都有相應的經書配合,所以經書為瑤族文獻之大宗,也為美館藏瑤族文獻收藏之大類。
《從人·財樓科》是喪葬禮儀中用于紙扎從人、財樓儀式的科儀文書,對了解瑤族喪葬禮儀和民間信仰有著重要意義。本書選取美館藏清代瑤族寫本《從人·財樓科》為重點研究對象,運用民族文獻學、民俗美學理論,對其中相關歌謠與禮儀進行考疏與解讀,探討其在文化傳承、民間信仰、民間審美情趣以及文獻學方面的文化價值,彌補了該領域交叉研究之空缺。該研究從一個新的角度為瑤族研究提供了研究視角,對于了解瑤族喪葬文化的多元性、正確認識瑤族喪葬禮儀文化與漢文化的關系、認識紙扎禮儀與瑤族信仰的關系、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宗教藝術與人生的謎團,使其中尊宗敬祖、報恩孝親、悼念祝福等與社會民生有用的成分得以弘揚,有著現實意義。
瑤族啟蒙讀本是瑤族在漫長的跨國、跨州遷徙過程中,在遠離母語,身處異文化重圍之中,隨身攜帶的進行中華民族美德教育和漢字識字教育的工具,是延續瑤族文化的法寶。
本書運用民族教育學理論對美館藏11本瑤族啟蒙讀本進行了分類整理與研究。瑤族雖然一直處于顛沛流離,被迫遷徙狀態,但卻從來就是一個不甘于文化落后的民族。無論在何等艱難困苦的環境下,都沒有忽視過對瑤族子弟的啟蒙教育。瑤族主要是通過家庭教育、宗教教育的形式,借助自編或改編的啟蒙讀本進行本民族的啟蒙教育。11本啟蒙讀本的存在,足以從一個側面說明遷徙中的瑤族,無論在何等困難的條件下,都一如既往地重視民族教育的優良傳統,恪守詩書傳家美德。
本書通過對這一批啟蒙讀本的校勘、校釋和比對研究,總結出美館藏瑤族啟蒙讀本的基本特征和價值。認為這些瑤族啟蒙讀本與漢文化、儒家文化有著密切聯系,證明瑤漢文化從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讀本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抄寫獨特,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特殊的海外流傳背景,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瑤族教育的一手資料。這批啟蒙讀本還有利于海外瑤族對瑤族子弟進行認知教育和德行教育,使中華文化能夠在異地他鄉廣泛傳承。
6.文獻的功能與價值研究
美館藏瑤族文獻所體現的功能與價值是多方面的,有史學價值、文獻學價值、中醫學價值、宗教學價值、文字學價值等。對其功能與價值的探討,一直貫穿本課題始終。幾乎每一分論,都涉及文獻的價值問題。本書還運用一章的篇幅,集中討論文獻的文化儲存、文化認同功能。正如瑤族研究先驅費孝通先生所言“全世界各地的瑤族的祖先,都是從中國遷出去的”。美館藏瑤族文獻是以文本形式保存的瑤族“集體記憶”,再現了瑤族族源傳說以及境外遷徙之史實。這種“記憶”具有文化儲存與文化認同的功能,其中的一些核心符號,已構成瑤族記憶鏈中的重要環節,是美國瑤人在新的文化境域進行文化重構的基礎。在因天災人禍和長期與祖源國隔絕而導致的文化“失憶”的情況下,這些記憶符號起著文化“修復”作用。
流散在美國的瑤族文獻是瑤族數百年來漂泊遷徙歷史的見證,是瑤族在多元文化背景沖突下自我保護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瑤族人奉獻給世界的一份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民族記憶是一個民族的珍貴歷史記錄,既是傳統文化精神經驗的儲存器、民族文化來源,又是一個民族走向未來的起點和基礎。梳理與總結美館藏瑤族文獻與民族記憶的關系,有利于在繼承瑤族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塑造瑤族文化形象,使之在世界范圍內發揚光大。同時也有利于美國瑤族的身份認同與民族認同,促進中美瑤族同胞的聯誼與互動,共建世界瑤族和諧家園。

圖1—3 眺望山外世界的瑤鄉孩子 何紅一攝
7.文獻的搶救與保護問題研究
國務院在1984年轉發《國家民委關于搶救、整理少數民族古籍的請示》的通知中強調:“少數民族古籍是祖國寶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搶救、整理少數民族古籍,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書以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參與美國境內中國瑤族文獻的調研及搶救實踐為例,報告美國境內瑤族文獻的分布、收藏現狀等調研成果;同時也以當事人身份報告了參與修復美館藏破損藏品“過山榜”的提案,以及對其修復的過程,首次為境外瑤族文獻的搶救性修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個案。本書還根據調研中所獲得的美國瑤族文獻保存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七條境外瑤族文獻搶救與保護的建議,意在為美國境內瑤族古籍文獻的搶救以及境外其他少數民族古籍的搶救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參考意見。
(四)本書研究特點
瑤族文獻是瑤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歐美瑤族,從古到今不斷遷徙、游移,居住國度在三種以上。他們的手抄文獻和口承文獻是瑤族艱難遷徙歷史的見證,其中保存了民族遷徙過程中極其重要的文化信息:既有祖源國文化深刻的烙印,又不斷地加入遷徙民族與遷徙地文化交流互動的印記,為文化的傳承、調適、交流與互動提供了多方面的參考依據,是了解世界瑤族歷史與現狀的一把鑰匙,亟待得到各國學術界關注。對境外瑤族文獻進行搶救性發掘與比較研究,便于從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中探討世界瑤族文化的特質,找出其間的文化認同與差異,促進世界瑤族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本書力求在境外少數民族文獻搶救性保護這一當今重要領域做出有價值的開拓和探討,總結出規律性認識,提出有針對性的保護方法與路徑,為搶救實踐提供了寶貴經驗。其特點在于:
1.材料新
本書所使用的都是該領域發現的第一手材料,之前從未有人涉及過,使本書課題研究的起步就充滿挑戰性。但作者并不滿足于現有材料,又先后到國內外瑤族地區收集和挖掘到更多有用資料,來與境外所獲得書面材料進行印證。在文獻考證上,注重多重論證原則。材料盡可能翔實可靠,避免孤證。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并沒能提供這批文獻的收藏地與所有者信息。作者通過文獻上抄書人姓名線索,去美國瑤人社區調查,找到抄書人的后人及學生,印證了部分抄本信息,將死材料變成活材料,并因此把握了這批文獻的重要線索和收藏軌跡。
再有,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有四件“過山榜”。筆者通過調研,又在美國瑤人社區和美國境內、東南亞境內先后發現了3件大同小異的藏品,為館藏品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比因素。美館藏《盤王大歌》由于年代久遠,保存不善而殘缺不全。筆者又在美國舊金山瑤人處尋找到其他三個版本。在國內尋找到四件《盤王大歌》手抄本與之比對。“麻風病”藥方經作者在美館藏瑤族經書《麻風秘語》中發現后,又在德國的瑤族文獻收藏和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的瑤族文獻收藏中發現同類藥方,這些新的發現和第一手資料,都為本書瑤族文獻的比勘與考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應用性
跨文化交流與傳播是當今人類學者與民俗學者都共同關注的話題之一。在當下世界文化大融合背景下,在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語境中,顯得更加重要。本書論證美館藏瑤族文獻在瑤學研究、文獻學研究、文字學研究、民俗學研究等領域以及民族文化遺產和“非遺”保護和搶救中的獨特價值與個性:它來自瑤族中遷移路線最遠的人群,流傳的時間和空間跨度非常大,從中國到東南亞,再到美國;從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到越戰后的20世紀70年代,文化含量豐富,是研究境外瑤族文化的優秀樣本之一。這些文獻表現出瑤族在傳承中華文明時非凡的創造性,對研究瑤族與漢文化的關系、瑤族與遷徙地國家的文化交往史,考察瑤族文化的傳承與變遷,都有著重要意義。本書透過對這些文獻的解讀,了解和走進這個民族,傾聽她的歷史記憶和時代心聲。并試圖通過價值論證,提醒學術界重視瑤族這類文化樣本的典型性。
本書不僅對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瑤族文獻做了整理性梳理與研究,還在整理中建立了一套區別于境外漢籍文獻整理的,專屬瑤族民間文獻的整理方法與研究體系,形成了一個包括編目分類整理、瑤用俗字的辨析、寫本學特征辨析、年代考證、具體文本的考釋與解讀、價值判斷等一系列可操作性環節。希望本書研究成果能成為中國民族文獻整理理論應用于境外瑤族文獻搶救性整理與保護的嘗試,并在境外其他少數民族文獻的搶救中發揮有效的參考作用。

圖1—4 作者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作館藏瑤族文獻研究工作報告 湯偉攝
由于歐美各大館藏的瑤族文獻同出一源,都是從一個英國書商手中間接購入,本書成果不僅對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館藏,而且對其他國家收藏瑤族文獻整理也具有參考意義。本書成果還可以延伸到境外中國其他民族的古籍整理與搶救之中,具有普遍參考意義。我們期待研究成果不僅能為美館藏瑤文建立目錄服務,還能更好地參與世界瑤族研究對話,為創建更完善的全球瑤族古籍分類體系探尋道路,并為最終建立統一的《瑤族手抄文獻聯合目錄》奠定基礎,使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瑤族文獻真正成為全世界的精神財富。
3.注重理論與實際、文本材料與田野材料的結合
本書雖然立足于館藏紙質文獻研究,但“紙上得來終覺淺”。課題負責人先后多次去美國與中國瑤族居住地進行田野調查。于2009年5月29日—6月8日、2013年7月6日—7月9日兩次到美國舊金山全美瑤人協會所在地的北加州舊金山灣區做調查,重點調研了奧克蘭市、沙克拉門多市、蘇辛和費爾菲爾德市,召開了4次由美國瑤人協會領袖、瑤人學者、瑤族師公在內的座談會,走訪了11戶美國瑤人家庭,收集到20余冊瑤族手抄文獻資料。
在國內,研究者深入廣西南寧、金秀、來賓、南丹、富川、賀州八步、桂林;廣東廣州、韶關、乳源、連州、連南;湖南長沙、江華、江永、道縣、郴州、寧遠、藍山共19處瑤族分布地,進行資料收集與調研,獲得并印證了大量有用信息,為課題的順利開展鋪平道路。
本書作者還參加了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瑤族“過山榜”的修復論證,見證了整個修復過程。本書課題研究提出的關于境外瑤族文獻的搶救與保護建議,就是基于大量實地調查和搶救實踐獲得的,是具有針對性的有的放矢的建議。
4.本書在方法上的探索
課題研究對象藏于世界最大的圖書館,便于筆者最大限度地搜尋和查閱資料。了解該課題最新成就與動向,在數據的攝取和共享上都具備了一定優勢。例如德國出版的兩本德藏瑤族文獻目錄,一般研究者在國內看不到,而本書作者就是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找到的。
本書在借鑒傳統文獻整理方法的基礎上,引入人類學、民族學以及西方口頭詩學理論,在文獻特征的歸納與考證方面也顯示出一些突破性進展,使境外瑤族文獻的特征更加明晰化,便于識別。
課題研究中還發現了收藏方——美國國會圖書館原來難以找尋的文獻來源線索:發現美國國會圖書館、德國巴伐利亞州州立圖書館、英國大英圖書館三處文獻在來源上的同一性,為歐美以及全球瑤族文獻研究的協作和聯動提供了科學依據。期望在不久的將來,瑤族文獻研究也能像敦煌文獻研究一樣,形成國際大聯合趨勢,催生更科學、更實用的研究方法,使用更科學的研究手段來推進國際瑤學研究。
總之,流散在美國的瑤族文獻是瑤族數百年來漂泊遷徙歷史的見證,是瑤族在多元文化背景沖突下自我保護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瑤族人奉獻給世界的一份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海外瑤族文獻是瑤族民族記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既是傳統文化精神經驗的儲存器、民族文化來源,又是一個民族走向未來的起點和基礎。梳理與總結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瑤族文獻與民族記憶的關系,有利于在繼承瑤族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塑造瑤族的國際文化形象,使瑤族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發揚光大。同時也有利于美國瑤族的身份認同與民族認同,促進中美瑤族同胞的聯誼與互動,共建世界瑤族和諧家園。課題研究符合當前民族工作的大方向,有利于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光大。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的精神。

圖1—5 作者在美國北加州舊金山調研期間,與美國瑤族研究者黃方坪先生、泰國瑤族語言研究者Chiem Seng Yaangh博士、美國社會學家Marsha Smith博士、美國瑤族教育工作者卡爾·盤文凱(Pienh Kaota)博士夫婦(從左至右)交流并合影 [美]趙貴財攝
[1] 參見本課題前期成果之一《美國瑤族文獻與世界瑤族遷徙地之關系》,《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第58—63頁。
[2] 參見本課題前期成果之一《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瑤族手抄文獻新發現及其價值》,《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第71—75頁。
[3] 玉時階:《瑤族文化變遷》,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頁。
[4] 奉恒高主編:《瑤族通史》下卷,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939頁。
[5] 毛宋武、蒙朝吉、鄭宗澤:《瑤族語言簡志》,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頁。
[6] 黃鈺、黃方平:《國際瑤族概述》,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頁。
[7] 奉恒高:《瑤族通史·下卷·瑤族向海外遷徙及其在海外的發展》,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941頁。
[8] [美]艾·喬伊·薩利、杜格·謝爾曼、邁克·斯威尼:《移動的山嶺——美國優勉瑤人的遷徙故事》,李筱文、盤小梅譯,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頁。
[9] 此數據為筆者2013年7月6日在美國舊金山奧克蘭美國瑤族文化中心召開的小型調研會上獲得。由前全美瑤人協會主席趙貴才提供,在會瑤族會員認可。大家認為以往有些文件提供的美國瑤人數據不夠準確。
[10] “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這一詞組,在本書中,除了大標題和特殊強調外,均統一簡稱為“美館藏”。
[11] 參見Annual Report of the Librarian of Congress for the fiscal year ending September 30,2007,Washington,DC:Library of Congress,2004,p. 253。
[12] [美]李華偉:《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館藏與漢學研究資源》,《新世紀圖書館》2008年第1期,第86—88頁。
[13] 李華偉2004年4月25日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所做的學術報告:《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漢學資源》未刊稿。
[14] 筆者2006年11月—2008年3月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整理館藏瑤族文獻期間,對相關情況的了解。
[15] 信息來自前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理論部主任居蜜博士對筆者提供的口頭與書面資料。
[16] [日]竹村卓二:《瑤族的歷史和文化——華南、東南亞山地民族的社會人類學研究》,金少萍、朱桂昌譯,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頁。
[17] 蘭懷昌:《瑤族歌堂詩述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頁。
[18] 張有雋:《瑤族研究國際化述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第73—78頁。
[19] 司馬義·買買提,轉引自奉恒高主編《瑤族通史》上卷,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序一”第2頁。
[20] 趙廷光,轉引自奉恒高主編《瑤族通史》上卷,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序三”第1—2頁。
[21] 從2015年4月10日開始,該研究所更名為“一般社團法人瑤族文化研究所”,英文名為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Yao Culture。更名后的研究所也還是秉承2008年建立時期的主旨,并未有任何改變。只是形式上發生了改變,不再是大學的研究機構,而是變成了法人機構。
[22] 參見日本神奈川大學瑤族文化研究所網站(http://www.yaoken.org/about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