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研究的觀念

明確了研究的問題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自然而然地獲得了研究的資格。解釋學告誡我們,作為理解者的我們必須先行澄明自身。在研究之前,我們必須自覺思考:作為研究主體的我們如何研究這個問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在這當中,最為重要的是應以怎樣的觀念和原則進行研究?

作為一部主要進行文本學研究和詮釋的學術著作,澄明和確立自己在理解和解釋方面的基本觀念異常重要。在筆者看來,哲學解釋學的基本思想的確具有分析、借鑒、吸收和改造的重要理論價值,不過,以下三點是不容否定的:第一,作者在論著中所闡發的思想具有獨立性和客觀性,讀者理解和解釋的主體性和主觀性不能否定這種獨立性和客觀性;第二,正確理解作者在論著中所闡發的思想是必要的和有意義的;第三,相對正確地理解作者在論著中所闡發的思想是可能的。以上三點同樣適用于馬克思哲學研究。如果這三個前提甚至其中任何一個不能成立,那么本書的研究就走上了嚴重錯誤的道路。但是,筆者堅信這三個基本前提可以成立,甚至可能永遠都是學術研究必須承認和遵守的解釋學前提和底線。

作為一項哲學研究,澄明和確立合理的哲學觀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筆者看來,必須以現代哲學觀理解馬克思的新哲學和新唯物主義及其含義。哲學觀是人們對哲學本身的總體理解和規定,深層地規約和確定一種哲學的目的、對象、主題、方法、精神乃至主要觀點和影響等重要方面,是全部哲學的內在靈魂。套用慣常的話說,有什么樣的哲學觀就有什么樣的哲學。

綜觀西方傳統哲學長河中不同時期、不同派別、不同哲學家的不盡相同的哲學觀,筆者認為,在其中占據主流地位的哲學觀是認識型哲學觀。本書對這種哲學觀的界定不是只就其對研究的主題——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或價值論等問題的看法,而是就其對哲學的目的、對象、主題、方法、觀點、本質、精神和功能等諸多主要方面的總體理解。在這種認識型哲學觀看來,哲學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是從理論上總體地、根本地理解和說明全部世界(包括人)的面貌與性質,獲取系統的理性知識與真理;與此一致,哲學的研究對象和領域是全部世界、整個宇宙及其所包含的萬事萬物;哲學的主要問題是全部世界(包括人)的總體圖景、基本性質、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哲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工具是理性思辨和邏輯推理。簡言之,哲學是人類運用理性對全部世界的總體圖景、基本性質、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進行認識以獲取系統的理性知識與真理和作出科學說明的活動,是由系統性的理性知識和真理構成的體系。[15]這種哲學觀在相當程度上規約乃至決定了兩千多年的西方傳統哲學。

西方哲學從童年開始就被如此理解。[16]大多數古希臘哲學家都渴望洞悉自然[17]和心靈的奧秘,醉心于思考自然和心靈的面貌、性質和原因,對全部世界作出總體的解釋和說明。柏拉圖著名的對話錄鮮明地體現了這種哲學觀,它們對世界的諸多重要問題都作了思考和討論。古代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更是這種哲學觀的典范,他對世界作出了異常廣泛的探究,建立起了規模宏偉的哲學理論體系——從《論天》《氣象學》《動物史》到《物理學》(即《自然哲學》)、《形而上學》再到《論靈魂》《政治學》《雅典政制》,幾乎對世界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都作了思考、研究和解釋。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哲學所愛的“智慧”就是“有關某些原理與原因的知識”。[18]如果說智慧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還特指認識最高的道的話,那么,亞里士多德則將全部的知識都納入智慧的范圍之內,只不過有等級的差別而已。從而,亞里士多德的一些我們過去認為是古代科學的著作對于亞里士多德本人和古希臘人來說其實也是哲學著作。事實上,在古希臘,除了醫學、史學、法學等少數學科外,大多數古代科學都在哲學的范疇之內,都是哲學。在當時,哲學相當于全部科學、理論的總稱。

中世紀的很多哲學家也持這種認識型哲學觀。作為中世紀“四大博士”之一的“悲慘博士”羅吉爾·培根,把哲學看作和神學不同的一切世俗學問的總稱,將其分為數學、語言學、透視學、實驗科學和倫理學五個部分。[19]基督教哲學的集大成者托馬斯·阿奎那也是這種哲學觀的典型代表。在他看來,在神學之下,哲學是全部理論的總和,包括自然哲學、數學和形而上學三大分支,研究的對象從運動的物質到不動的物質再到不動的非物質。同樣,哥白尼開創的“天文學的革命”對于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人們來說其實是哲學的革命。而牛頓力學和物理學的經典著作《自然哲學中的數學原理》的書名更是直接標明它是哲學。

近代哲學更為顯著地體現了這種認識型哲學觀。大部分近代哲學家為了理解和說明整個世界的全部圖景,以理性思辨和邏輯推理建構了一個個內容廣泛乃至無所不包的理論體系。培根渴望以他的“新工具”實現學術、科學、知識的“偉大的復興”,獲得對世界的科學知識以造福人類。霍布斯將哲學定義為關于通過原因推理出結果的知識。這表明,和亞里士多德相似,在霍布斯看來,哲學是一種特定的知識。他還經常把哲學當作通過推理得出這些知識的總和。因此,在霍布斯那里,哲學包括科學。當然,他也經常把哲學和科學互相替換使用。然而,這同樣說明他把哲學看作知識的總和。

笛卡兒指出,哲學是研究智慧的,而智慧包括機智和完備的知識。這就意味著,哲學需要去獲取完備的知識。而對于哲學分類的著名比喻“全部哲學就如一棵樹似的,其中形而上學就是根,物理學就是干,別的一切科學就是干上生出來的枝。這些枝條可以分為主要的三種,就是醫學、機械學和倫理學”[20],更加清楚地表明,他將哲學理解為包羅萬象的學問,理解為全部科學的總和。斯賓諾莎也期望他的哲學能夠獲得讓人的心靈實現幸福的各種知識,獲得“人的心靈與整個自然相一致的知識”。[21]盡管最高的目標是至善和幸福,但知識同樣是哲學的基本內容。能夠看出,這些著名的近代哲學家都把哲學當作知識和科學的總和與總稱。

沃爾夫和康德同樣是這種哲學觀的典型代表。在沃爾夫看來,邏輯學是哲學的入門,而哲學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理論哲學,包括本體論、宇宙學、心理學和神學;二是實踐哲學,包括倫理學、政治學和經濟學。這樣一來,哲學就把當時的主要學科都包括進來了。而康德認為,哲學是除神學、法學和醫學外的全部學說的總和,包括歷史知識的部門(歷史、地理學、學術的語言知識、人文學以及關于經驗性知識的博物學所提供的一切)和純粹的理性知識(純粹數學和純粹哲學、自然形而上學和道德形而上學)。柏林大學建校之初有四個學院:神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和哲學院,這同康德對學科的理解和劃分是一致的,應是反映了當時德國學界的主流看法。在哲學史上,理性思維的英雄們“憑藉理性的力量深入事物、自然和心靈的本質——深入上帝的本質”,“贏得最高的珍寶,理性知識的珍寶”。[22]“哲學是關于真理的客觀科學……是概念式的認識”。[23]哲學如果真正成為科學,“就能不再叫做對知識的愛,而就是真實的知識”。[24]傳統哲學之集大成者黑格爾的這些名言,十分簡潔凝練地道出了傳統認識型哲學觀的主要觀點。

西方人對哲學的這種理解是根深蒂固的。直到18世紀中后期乃至19世紀早期,在自然科學已經高度發展、社會科學初現端倪的情況下,大多數西方民眾還是把哲學理解為全部科學的總和,理解為理性知識、真理的總和。人們將很多學問、學科都稱為哲學,將很多學者都稱為哲學家。黑格爾曾經嚴正批評過對哲學的這種流行的“誤用”,然而這恰恰反映了西方人對哲學根深蒂固的普遍理解。甚至直到今天,對哲學的這種理解在西方社會中還相當廣泛地存在著,英、美等國眾多早已從哲學中獨立出去的學科的博士學位至今依然統稱為PH.D(哲學博士)就很能說明這一點。對于當代西方人而言,在廣義上,只要具有系統性的知識思想理論體系就是哲學,這也是普通西方人經常說處世哲學、表演哲學、經營哲學、理財哲學、足球哲學以及諸如此類哲學的原因。這些具體的哲學或許就是馬克思當年所批評的“毛發哲學”“腳趾哲學”“趾甲哲學”,但是,西方的歷史和傳統就是如此。

總而言之,在西方人的主流理解中,哲學是系統性的理性知識和真理的總和。在筆者看來,這種認識型哲學觀形成并在西方哲學史上占據主流地位是很自然的。認識和說明世界是發展起來的人類的一個基本需要。從產生伊始一直到近代,人們主要讓哲學完成這一任務,而哲學所做的主要工作也就是認識和說明世界。從而,認識型哲學觀必然在這樣的哲學活動中形成、發展和確立起來。

另外,也應當看到,西方傳統認識型哲學的心靈深處實際上隱藏著深沉的生存論關切。傳統哲學以理性思辨、邏輯推理求取知識和真理的活動,并不單純是為了獲取系統的理性知識。這個直接目標的背后還有更為高遠的目的,那就是人的存在、意義和幸福。在持認識型哲學觀的西方傳統哲學家們看來,理性知識和真理是人的意義和幸福的最高體現,求知是人最高的存在方式。因此,他們總是不懈地思考和研究,渴望以求知和知識實現人最高的存在、意義和幸福。他們的哲學是這種哲學觀的忠實實踐。近代思辨哲學的創始人笛卡兒認為,他的哲學原理能夠幫助人們“達到最高智慧即人生至善”。哲學王國的“圣徒”斯賓諾莎也十分赤誠而明確地提出,他的哲學的目的是通過獲得“人的心靈與整個自然相一致的知識”來獲得“至善”,實現人永遠的最高的快樂。而“學究哲學家”的典型代表黑格爾也慷慨激昂地宣布了他的哲學理想:人虛心地接受“真的、永恒的和神圣的事物”“觀察并把握那最高的東西”“那最初隱蔽蘊藏著的宇宙本質……必然會向勇毅的求知者揭開它的秘密,而將它的財富和寶藏公開給他讓他享受。”[25]可見,即使是最思辨、最抽象的黑格爾哲學,它的理想仍然是為了實現人的良好存在。這種哲學精神的確十分高尚,理當得到我們的尊敬。

然而,傳統認識型哲學觀是需要根本改造的,并且事實上已經遭到了大多數現代哲學家的激烈批判。現代哲學家們對哲學的目的、對象、主題、方法、本質、精神和功能作了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位。盡管每個人對于哲學究竟應該走向何方而觀點不同,但對傳統哲學觀的批判卻相當一致。現代哲學家們普遍認為哲學的目的不應該再是從理論上總體地根本地理解和說明全部世界的面貌與性質,獲取系統的理性知識、真理;哲學的研究對象和領域不應必須是全部世界和整個宇宙;哲學的研究主題不應該再是全部世界的總體圖景、基本性質、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哲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工具也不應只是理性思辨和邏輯推理。

在批判傳統認識型哲學觀的同時,現代哲學家們提出了諸多新哲學觀。在這當中,生存論哲學觀是得到越來越多哲學家贊同的一種。和傳統認識型哲學觀不同,現代生存論哲學觀把人的存在、意義和幸福確立為直接的最高目的和理想,而不是像認識型哲學觀那樣將其作為隱藏在求知和知識背后的目的和理想。更為重要的是,生存論哲學觀指出,理性知識并不是人的意義和幸福的最高體現,求知也不是人最高的存在方式,求知和知識并非實現人的存在、意義和幸福的最佳途徑與方式,盡管也是一種重要的途徑與方式。不僅如此,求知和知識并不必然地實現人的存在、意義和幸福,甚至可能會破壞和阻礙人的存在、意義和幸福,這種可能性某種程度上在現代社會中已經變成了現實。

實現了偉大思想變革的馬克思同樣批判了傳統哲學及其所主張和蘊含的傳統哲學觀,并闡發了自己嶄新的哲學觀。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幾乎一致認為馬克思和叔本華、孔德等人一道發起了現代哲學革命,實現了西方哲學從傳統(近代)向現代的轉變,開創了現代哲學。事實上,馬克思的新哲學,不僅哲學思想是嶄新的現代哲學思想,而且哲學觀也是嶄新的現代哲學觀,同傳統認識型哲學觀有著根本的異質與對立。雖然我們這些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馬克思主義有哲學,不過,很多哲學流派并不認為馬克思主義有哲學。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強調他們的學說不是哲學。思想成熟后,馬克思激烈地批判哲學,主張“消滅哲學”。恩格斯晚年也明確指出,馬克思的學說已經根本不再是哲學,而只是世界觀;哲學已經終結,已經被實證科學和馬克思主義所揚棄了。這確定無誤地告訴我們,馬克思和恩格斯是根本反對傳統哲學的。如果說馬克思主義有哲學的話,那么這種哲學必定是同傳統哲學根本異質的。

另外,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只有他們的理論才是“真正實證的科學”。也就是說,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實證主義者孔德的理論仍然沒有達到真正實證的程度,而只有他們的理論才真正實現了“實證的科學”。在1869年寫給小燕妮的信中,馬克思再次指出,孔德主義者或實證主義者“除了自高自大以外沒有任何實證的東西”。[26]這再次表明,在馬克思的心中,只有他的理論才是真正實證的科學,他的理論不是“哲學”而是“實證的科學”。完全可以說,創立新的哲學觀和新的哲學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一體兩面”。沒有哲學觀的根本變革,馬克思就不可能實現思想的根本變革,就無法發動和完成哲學革命。可見,盡管可以以現代哲學觀的標準認定馬克思主義有哲學,但必須牢記,馬克思的哲學觀同他們所反對的哲學——傳統哲學的哲學觀有著根本的異質和對立;馬克思的哲學觀不是以認識型哲學觀為主流的傳統哲學觀,而是現代哲學觀。

作為哲學的內在靈魂,哲學觀深層地甚至決定性地影響著包括唯物主義思想在內的哲學思想。異質的哲學觀深層地造成包括唯物主義思想在內的哲學思想的異質。傳統認識型哲學觀促成了正統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馬克思的新哲學觀則塑造了新唯物主義。不僅如此,哲學觀對于理解包括唯物主義思想在內的哲學思想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哲學觀的不同會造成對同一哲學文本和思想的理解的重大差異。面對同樣的文本和思想,以不同的哲學觀進行理解甚至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觀點。以不合理的哲學觀理解哲學思想只能導致誤解,只有合理的哲學觀才能正確地理解哲學思想。傳統哲學觀無論如何不能正確理解現代哲學,只有現代哲學觀才能正確理解現代哲學。既然一致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現代哲學,那么我們就應以現代哲學觀理解馬克思的新哲學,而不應仍舊以認識型哲學觀理解馬克思的新哲學。在筆者看來,傳統教科書理解模式之所以會對馬克思哲學產生諸多嚴重誤解,一個十分重要的深層原因就在于他們是以傳統認識型哲學觀理解本質上屬于現代哲學的馬克思哲學的。這也是造成他們長期深刻誤解新唯物主義的本質和含義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五章第三節將詳細論述這個問題。只有以現代哲學觀理解才能準確、全面地把握新唯物主義的含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山区| 剑川县| 巩义市| 天津市| 噶尔县| 阿瓦提县| 四会市| 盘锦市| 五家渠市| 肇州县| 汾西县| 鲁甸县| 萍乡市| 全椒县| 文化| 邢台市| 炎陵县| 民勤县| 临漳县| 苏尼特右旗| 巴林右旗| 彭泽县| 二连浩特市| 修文县| 康定县| 漯河市| 昭通市| 苍山县| 建宁县| 滁州市| 尉犁县| 嘉义县| 巴东县| 辽阳市| 开封县| 霍州市| 镇平县| 清涧县| 哈尔滨市| 南宫市| 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