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楚地籍載與口傳“神圣敘事”

楚地關于創世的敘述,記載于古籍里,也留存在出土的帛書、竹簡中,相互映襯,相互補充,不斷發展,不斷豐富。它們組合起來,形成了楚地創世敘事的長長的鏈條。如果做一下盤點的話,可以舉出這樣一些例子。

春秋晚期,出生于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一說安徽渦陽)的老子留下不朽的著作《老子》,與《周易·系辭》里的“太極”“兩儀”說相通,作者以道、氣、陰陽以及神秘數字一、二、三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留下意蘊無窮的名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1993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荊門市郭店村一座約為戰國中期的楚墓(一號楚墓)發掘出一批竹簡,其中被列為傳本《老子》佚文的《太一生水》,又提出天地萬物“水本水化說”:“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

戰國中晚期,出生于楚地東北蒙(今河南商丘北,一說安徽蒙城)的莊子進一步發揮了“氣本”“氣化”說,并把它具體擴展到人:“人之生,氣之聚也……通天下一氣耳。”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萬物皆化”,“以不同形相禪”。在談到自己要“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時,提出要“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死生無終始者為友”。(《莊子》)這里的“造物者”,是在現存漢文典籍中最早出現的創世主體的形象。但造物者如何“造物”,書中沒有更多涉及。

戰國晚期,詩人屈原留下奇文《天問》,一口氣提出一百多個問題,追溯天地、日月、山川、靈異……其中大概依據《周易》《老子》等以及民間流傳,直問混沌的“極”、陰陽的“本”:“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并進而尋覓造物者的形象,直問天地“孰營度”“孰初作”:“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似乎與屈原《天問》發問銜接很緊,1942年9月,湖南長沙東南郊子彈庫一座約為戰國中晚期的楚墓遭到盜掘,出土一卷帛書,其中一段直接與“孰營度”“孰初作”相關聯:雷霆閃電之中,雹戲(伏羲)誕生了。他與“女皇”結為夫妻,生下四子治理天地,厘定空間時間秩序……于是,傳統的陰陽進一步演化為中華遠祖伏羲夫妻,天地自然生成加入了遠祖的創造。

公元前223年,秦軍破楚,楚國滅亡。兩年以后,秦王嬴政完成統一,建立歷史上第一個集權制的中央大帝國。但秦室帝祚短促,不久又為更強大的漢王朝所代替。漢起于楚地,漢高祖劉邦極為重視楚地文化,如《漢書·禮樂志》所載:“高祖樂楚聲。”此“樂”延及漢初幾個皇帝,楚地文化包括創世敘事也延續下來。至漢武帝時的《淮南子》,關于氣化、關于神創都有了進一步的表述。《天文訓》曰:“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精神訓》曰:“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

三國時,出現了吳國人徐整《三五歷紀》、《五運歷年紀》(此書作者尚存疑)所載盤古神話。似乎建構于傳統文化關于人“氣本”“氣化”“萬物皆化”的基礎上,《三五歷紀》首把宇宙的混沌狀態描述成“雞子”,以之孕育出最早的神或人:“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五運歷年紀》首現“肢體化解”創世:“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

至此,南方各種形式的關于創世的敘述,比較完整地展示出來。這些敘述,從各自本身來看,都具有比較深刻的內涵;從彼此聯系來看,似乎時時有一個隱形結構隱現其中,需要細細體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门峡市| 保康县| 获嘉县| 志丹县| 灯塔市| 定州市| 天峻县| 沂源县| 常熟市| 兴隆县| 申扎县| 嘉祥县| 辽阳县| 阆中市| 安仁县| 贺兰县| 驻马店市| 大宁县| 万州区| 成安县| 常山县| 西平县| 南木林县| 长岛县| 嘉义市| 招远市| 安福县| 保康县| 岐山县| 德江县| 台中县| 泉州市| 上杭县| 烟台市| 锦州市| 象山县| 广灵县| 隆林| 乐东| 那曲县|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