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羋姓族系與蠻、濮、越

楚地族群分布與文化形態(tài)呈現(xiàn)繁復(fù)的狀況。諸族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羋姓族系根據(jù)《國語·鄭語》《史記·楚世家》等的記載,得姓始祖季連出于祝融集團(tuán)。祝融集團(tuán)出于帝高陽顓頊,由此而有同屬羋姓族系的屈原《離騷》里“帝高陽之苗裔兮”的名句。顓頊,按《五帝德》《帝系》及《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的記載,是黃帝與嫘祖的曾孫、昌意的孫子。《五帝本紀(jì)》《帝王世紀(jì)》等則說是昌意之子、黃帝之孫。而《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又記:“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于此。”清人郝懿行引《說文》“孺,乳子也”解釋為:“此言曰:孺養(yǎng)顓頊于此。”由此看來,顓頊?zhǔn)且晃怀錾碛邳S帝集團(tuán)而成長于少昊集團(tuán)的古帝,是東西兩大集團(tuán)交融的象征。祝融集團(tuán)為顓頊的后裔,是一個炎、黃在其中占優(yōu)勢的,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各部落融合而成的新的部落集團(tuán)。[7]

羋姓族系的直系祖先,是周文王時的鬻熊。周成王時,鬻熊的曾孫熊繹受封“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史記·楚世家》)。按禮制,子男之田方五十里,則當(dāng)時楚還是一個很小的國家。丹陽,一般認(rèn)為是在丹江下游“丹淅之會”處。

熊繹至蚡冒十五君約三百年,“辟在荊山,篳路藍(lán)縷,以啟山林”(《左傳·宣公十二年》)。其間熊繹五傳至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揚粵(越),至于鄂(今湖北鄂城)……立其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步子執(zhí)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史記·楚世家》)。在兼并了大片“江上楚蠻之地”以后,楚王族著手“開拓”濮地。“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楚蚡冒于是乎始啟濮。”(《國語·鄭語》)至蚡冒的弟弟熊通即殺侄自立的楚武王時,“開濮地而有之”(《史記·楚世家》)。

隨后,楚又向南擴(kuò)張。“成王惲元年(前671),初即位,布德施惠,結(jié)舊好于諸侯,使人獻(xiàn)天子,天子賜胙曰:‘鎮(zhèn)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于是楚地千里”(《史記 · 楚世家》),把武陵、五溪以至湘中、湘南大片“夷越”之地劃入自己版圖。楚悼王時期(前401—前381年),啟用吳起,“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使楚國的版圖擴(kuò)展到南嶺一帶。

再后,楚又向西進(jìn)兵。“頃襄王時,遣將莊豪(或作莊蹻)從沅水伐夜郎,軍至且蘭,椓船于岸而步戰(zhàn),既滅夜郎……以且蘭有椓船牂柯處,乃改其名為牂柯。”(《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至此,楚國的勢力范圍已經(jīng)擴(kuò)展到沅江上游黔東、黔中一帶。此外,在伐蠻、啟濮、并越之余,還北上擴(kuò)地至于泰山地區(qū),中原已達(dá)今河南南部,逐漸成為“南卷沅、湘,北繞潁、泗,西包巴、蜀,東裹郯、邳”(《淮南子·兵略訓(xùn)》)的大國。

從以上簡單的敘述可以看出,楚地諸族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羋姓族系起源于祝融集團(tuán),與華夏有較深的淵源;由于其先顓頊“孺”于少昊等緣故,其文化可能更與太昊少昊東夷文化接近。[8]而他們所開拓的楚地則多為蠻夷之地,所統(tǒng)轄的楚人多為蠻夷之人,所接觸的楚地土著文化亦當(dāng)為蠻夷文化的汪洋大海,包括苗蠻文化、百濮文化、百越文化、氐羌文化等。可以說,隨著楚在南方的勢力范圍不斷擴(kuò)展,在數(shù)百年的時間里,華夏文化與南方各族群文化在一國的范圍內(nèi)也不斷地交融共處,逐漸形成博大包容的楚地文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漠河县| 库尔勒市| 溧阳市| 女性| 会昌县| 合作市| 平湖市| 攀枝花市| 五常市| 水富县| 阿拉善右旗| 揭西县| 海伦市| 昆山市| 大同市| 浙江省| 高邮市| 鹤峰县| 晋州市| 崇明县| 兰坪| 湾仔区| 清河县| 西城区| 深泽县| 建水县| 姚安县| 阳谷县| 霍州市| 延安市| 林周县| 繁昌县| 华蓥市| 敦煌市| 祁阳县| 密山市| 象州县| 葫芦岛市| 教育| 临安市| 大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