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刊雜劇三十種》復字詞匯研究
- 曲麗瑋
- 1270字
- 2025-04-24 21:02:03
第三節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本書的研究和寫作將秉承尊重底本、繼承傳統、古今融合、兼收并蓄的指導思想,堅持系統觀和歷史觀,充分利用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和語言學理論。
1.文字校勘,確定相對準確、可用的電子文本。將找到的電子文本與影印本進行對照,參考鄭騫、徐沁君、寧希元三種校本進行校對。古代的傳世文獻不乏文字訛誤和卷冊殘缺的問題,這其中有傳寫誤抄的原因,也有朝代更迭中文獻散佚的原因。《元刊》的獨特性在于原本刻工就“草率拙劣,錯字、漏字嚴重,字跡漫漶不清”,加上個別版頁殘缺,所以即便還原成本來面目,也并非是可用于研究的最佳版本,還需要根據其他研究資料進行判斷和確定。因此,校勘工作是整個研究的前提。
2.建立封閉式的語料庫。參考前人關于詞語切分的研究成果,確定切分標準,對三十篇電子文本進行逐字逐句地分析,切分出可用于研究的詞和固定短語,作為整個研究工作的基礎。
3.基于以上前提和基礎,進行詞匯的專題研究。橫向描寫《元刊》詞匯系統的構成、詞的結構分類、由詞義形成的類聚;縱向分析詞義演變的過程、新詞新義產生的動因和機制等。
二 研究方法
1.以描寫語言學和歷史比較語言學理論為指導。一方面注重共時平面上的語言面貌和現象的描寫,通過與同期語料的對比,透視詞匯的語義特征;另一方面也注重詞語在歷時狀態下的發展和演變,不但向古代溯源,而且也向現代延伸,通過考察《元刊》中詞匯的傳承和發展,揭示詞義演變和詞語詞匯化的過程。
2.傳統訓詁學和現代語義學研究相結合。首先吸收了我國語文學時期訓詁學的研究成果,對《元刊》中的詞義進行整體、概括式的描寫;其次吸收了現代語義學的研究成果,對詞義的研究深入到其內部。
3.定量統計與描寫相結合。“近10多年來,在漢語史的研究中人們開始重視專書專人的研究,但對斷代詞匯的計量研究,特別是基于斷代詞匯計量研究之上的詞匯研究,卻遲遲難以進入狀態。”[8]本書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結合計算機數據庫技術,對《元刊》的詞匯進行定量統計,建立了一個封閉的《元刊》詞匯語料庫,同時對得到的數據進行全面、多方位描寫和分析。
4.宏觀系統研究和微觀個詞研究相結合。本書是在詞匯系統觀的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在宏觀上是對詞匯系統理論的一次積極實踐。同時,在微觀上也注重對個別詞語形、音、義和發展脈絡的考察,堅持理論和例證的有機結合。
[1] 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前言》,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頁。
[2] 張雙棣:《〈呂氏春秋〉詞匯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頁。
[3] 魏達純:《近代漢語簡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
[4] 魏達純:《近代漢語簡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
[5] 汪維輝:《〈周氏冥通記〉詞匯研究》,見汪維輝《漢語詞匯史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8—121頁。
[6] 鄭振鐸:《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跋》,見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7] 吳小如:《寧希元著〈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題記》,見寧希元《元刊雜劇三十種新校》,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1頁。
[8] 蘇新春:《漢語詞匯計量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