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哲學是現(xiàn)世的智慧
“哲學”一詞淵源于西方,英語中的Phliosophy是從古希臘文的Philein與Sophia演化而來的。Philein是“愛、追求”的意思,Sophia是“智慧”的意思。合起來,哲學就是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第一個對哲學做這種理解的哲學家相傳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80—前500)[1]。Philosohia一詞在明朝末年被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帶入中國,被譯為“愛知之學”;另一位傳教士艾儒略(Jnlio Aleni,1582—1688)把“費錄所費亞”(即Philosohia)稱為西方的理學。但兩者都未引起當時中國學界的重視。19世紀日本學者西周(1827—1877)首次用漢語“哲學”表述之,1896年中國近代思想家黃遵憲(1848—1906)將其引入中國。應當說,西周的翻譯是比較精準的。在中國古代漢語中,“哲”就是“智”或“智慧”的意思,中國古代最早的詞典《爾雅》就解釋說:“哲,智也。”學貫中西的王國維(1877—1927)明確認為,“哲學為中國固有之學”[2]。在古印度,哲學通常被稱為“見”或“察”(darana),意為“見解”“思想”“觀點”的學問,在個別的哲學體系中視之為“有助于解脫的學科”(anviksiki)。佛教更認為,佛法就是智慧的教育,最高智慧即“般若”(Prajna)——作為般若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薩被稱為諸佛之母。
回溯哲學的詞源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要了解哲學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哲學與智慧的關系的理解。事實上,哲學源于對智慧的追求,哲學所追求的是大智慧,哲學也體現(xiàn)為一種追求智慧的激情,更表現(xiàn)為一種智慧的生存境界。總之,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哲學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現(xiàn)世的智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