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孔子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事跡的傳世文獻。其體例與《論語》相近,而篇幅則遠遠超過了《論語》。《孔子家語》內容十分豐富,對孔子的先世、出生、死亡、日常生活、思想主張、教學和社會政治活動,以及孔門弟子的言行,都有較為翔實的記述;其重點則是記述孔子的思想主張,特別是載錄其自然觀、道德修養(yǎng)論、教育觀和社會政治觀等思想內容所占篇幅最多。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孔子家語》中的思想、術語往往與傳世的先秦漢魏文獻有著非同一般的密切關聯(lián),因此歷來多有學者認定該書是偽書,以至于該書中的許多極有價值的材料被長期棄置不用。
本書以《孔子家語》的真?zhèn)喂讣捌渌枷雰热轂橹饕难杏懻n題,首先梳理《孔子家語》的形成及傳衍情況,其次以歷史與邏輯、文獻學與思想史、傳世文獻與考古新發(fā)現(xiàn)相結合,兼重義理與考據(jù),從《孔子家語》與傳世文獻、新出土文獻的對勘中,對《孔子家語》的自然觀、道德修養(yǎng)論、社會政治觀等思想內容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研討,從而確證:《孔子家語》是一部淵源有自的儒家古籍,雖然在流傳過程中或有加工潤色,但其主體部分仍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它在孔子及儒學乃至整個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價值。以《孔子家語》為偽書,乃是疑古過勇、不了解古書通例所致,如今在越來越多的考古新出文獻及相關研究成果的無可辯駁的佐證下,《孔子家語》偽書說自然會逐漸銷聲匿跡,走入歷史。
接著,本書以《孔子家語》為主,對孔子的自然觀、道德修養(yǎng)論和社會政治觀等思想,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討。
在自然觀上,孔子已經(jīng)可以熟練地運用陰陽、五行思想闡發(fā)自己對天道、人道的看法和感悟,足見其對陰陽、五行思想是非常熟悉和認同的,并以之為天道、人道的基本內容。
在道德修養(yǎng)論上,孔子認為,“仁”是最高德性,并在人與人、人與萬物的關系中體現(xiàn)出來,其根本意義是“愛人”;“義”乃指立身行事之本,是行為之最高標準;“孝”絕不僅僅是在物質生活方面盡贍養(yǎng)父母長輩的義務,更重要的是內心所懷有的對父母長輩的敬愛之情;孔子將人分為五個品級,其中“德合于天地,變通無方……明并日月,化行若神”的圣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
在社會政治觀上,孔子認為,德是政治的基礎,尤其是作為當政者,其德性的狀態(tài)是為政成功的根本所在,是使天下百姓同歸于善的前提。孔子就為君之道提出了以身作則、“尊賢而賤不肖”、虛心納諫等基本原則。孔子對為臣之道提出了“忠信以為寶”、敢于諫君、“國有道則盡忠以輔之,國無道則退身以避之”等原則。孔子的政治理想乃是“無為而治”、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