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大本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保護研究
- 王晉
- 635字
- 2025-04-22 16:34:49
三 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保護
隨著非遺檔案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術界很多學者提出了針對非遺開展建檔保護的觀點。“建檔”即建立檔案,我國檔案界提出“建檔”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紀在科技檔案工作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當時的“建檔”指的是建立科技檔案,包括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積累、整理和歸檔工作。[10]與傳統的“歸檔”概念相比,“建檔”概念的主動性、能動性更為凸顯,它要求檔案工作者不僅僅是坐在檔案館(室)里被動地接收和整理檔案,還要走出檔案館(室),積極開展檔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建檔的過程就是確認、拓展和新建檔案資源的過程。[11]在非遺領域的相關法律文件中也多次提到了“建檔”“建立檔案”等名詞,2005年《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條明確規定:“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12]這標志從法律層面肯定了建檔對非遺保護的重要性,也可以說建檔保護是非遺保護的基礎和前提。
筆者認為,非遺建檔保護簡單地說就是為非遺建立檔案,以建立的非遺檔案作為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而建立檔案的工作應當是圍繞非遺保護和傳承的中心目標,以檔案學基礎理論和檔案工作實踐經驗為指導,形成建檔工作的總體思路,充分發揮社會參與的作用,科學、合理、高效地開展針對非遺的檔案資源建設和檔案資源開發利用工作,具體業務工作包括檔案收集、檔案整理、檔案保管、檔案開發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