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陳獨秀的譯介活動》:翻譯實踐活動

陳獨秀(1879—1942),字仲甫,號實庵,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行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最高領導人。

陳獨秀于1879年(清光緒五年)10月9日生于安徽懷寧,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進入杭州中西求是書院學習,在那里接觸到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因發表反清言論,1899年被書院開除,后因參與反清宣傳活動被清政府通緝,于1901年流亡日本,進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速成科學習。回國后于1903年7月協助章士釗在上海主編《國民日報》,1904年年初在蕪湖創辦了《安徽俗話報》。1905年,組織了岳王會,并任總會長,秘密進行反清革命活動。1907年進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學習,后來又轉入早稻田大學。回國后于1909年冬到浙江陸軍學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安在徽省都督府任秘書長,1913年,參加了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后被捕,出獄后于1914年再次前往日本,協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志。回國后于1916年擔任北京大學學長(相當于系主任),1918年與李大釗共同創辦《每周評論》,提倡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旗幟。

1920年,陳獨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織,進行了一系列的建黨活動。1921年3月24日,他受陳炯明之邀赴廣東建黨。同年7月,在中共“一大”上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后被選為中共第二屆和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第四屆和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29年12月在上海建立名為“無產者社”的托派組織,出版《無產者》,進行托派思想的宣傳。1937年,由于在上海淞滬會戰中支持抗戰并譴責蔣介石的賣國獨裁,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同年8月出獄,先后在武漢和重慶居住,1942年5月病逝于重慶。其主要著述被收錄到《獨秀文存》、《陳獨秀思想論稿》、《陳獨秀文章選編》和《陳獨秀著作選編》等。

在語言上,陳獨秀懂日、法、英三國文字。他曾多次到日本留學,或因其他事務在日本逗留,還曾經在東京弘文學堂的師范科專門學過日語[1]。他對法語的學習則始于國內,早在戊戌變法時期,他在杭州的新式學校中西求是書院就讀時,就曾學習過法語。[2]1914年7月,他去日本協助章士釗編輯《甲寅》雜志,同時進入雅典娜法語學校繼續學習法語。[3]此外,在日本期間,他還先后進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和早稻田大學專門學習英語。因此,他的日、法、英三種語言水平都比較高。胡適在北京大學進行題為《陳獨秀與文學革命》的演講時曾說:“他受法國文化的影響很大,他的英文法文都可以看書。”[4]實際上,他的英語水平不僅僅是停留在“可以看書”的水平。例如自1913年冬至1914年春,在他滯留上海協助汪孟鄒經營亞東圖書館的時期,他就以“CC生”為筆名編寫了《新華英文教科書》,這部教科書原定出版四冊,但因為銷路不暢,只出了前兩冊,到了1919年12月1日,他編寫的《模范英文教本》四冊本由上海益群書社出版。在他的書信和著作中,日、英、法、德和拉丁語等外文術語隨處可見,這充分反映出他的外語水平是相當高的。

除了語言,陳獨秀還具有很深的中西文學和文化功底,是一個學識淵博的學者。蔡元培曾經說:“近代學者人格之美,莫如陳獨秀。”[5]由此可見,在同代人的眼中,他的學者身份也是得到認可的。他“博學多藝,對歷史、哲學、文學、文字音韻學等都有精深造詣”。[6]他不僅在舊文學方面很有功底,于新學上也頗有造詣。在思想上,早在戊戌變法時期,在他于中西求是書院就讀的時候,他就受到嚴復的《天演論》和維新派報紙《時務報》的影響,隨著后來的出國留學和自己的學習體悟,他游走在中西文化之間,形成了自己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獨到的見解。在軍事、政治、文化、教育、藝術乃至宗教、家庭、道德、人口、婚姻和婦女等諸多領域,他都有獨到的研究,形成了獨具慧眼的見地,發表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論著。時至今日,他的不少論點仍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芒。[7]

陳獨秀在語言、文化、文學和思想等方面積累的深厚功底為他的譯事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譯事活動包括他的翻譯實踐活動、相關翻譯組織活動以及翻譯思想等方面。

——

(一)譯介活動梳理

按照文體來看,陳獨秀的翻譯實踐活動涉及文學翻譯、社會科學翻譯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翻譯等。

1.文學譯介活動

陳獨秀的文學譯介活動主要包括小說和詩歌翻譯。

(1)小說翻譯

陳獨秀的翻譯實踐活動始自其為蘇曼殊修改潤色《慘社會》,實際上,這是蘇曼殊節譯的雨果的《悲慘世界》。自1903年10月開始,蘇曼殊署名為“中國蘇子谷”,將譯文在《國民日報》上連載,連載了前十一回后,《國民日報》于是年底停刊。對于蘇曼殊在此報上連載的譯文,陳獨秀很不以為然,不但認為譯文“很不忠實”,而且對蘇曼殊的譯筆也頗不滿意,認為其“漢文的程度實在不甚高明”。于是他對這些譯文進行了修改潤色,并將原來的十一回譯成了十四回,將書名改為《慘世界》,于1904年由鏡今書局發行了單行本,譯者的署名是“蘇子谷、陳由己同譯”,這里的陳由己就是陳獨秀。不過陳獨秀對自己的修改和潤色也并不滿意,他曾說:“《慘世界》是蘇曼殊譯的,取材于囂俄的哀史而加以穿插,我曾經潤飾一下。曼殊此書的譯筆,亂添亂造,對原著很不忠實,而我的潤飾,更是馬虎到一塌糊涂。”[8]

從譯本的質量來說,蘇曼殊和陳獨秀翻譯的《慘世界》的確讓人不敢恭維,但從譯本的功能和承載的社會意義來看,這個譯本還是有令人稱道的地方。兩人其實是采用了章回體小說的模式,依據原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采用了改寫的方式,對原文進行了影射式的大幅度的編譯,這種影射典型表現在人物姓名和故事情節的編寫上。在譯本中,主要人物的姓名被改譯成了“金華賤”、“滿周茍”、“范桶”、“孔美麗”和“孟主教”等,這些名字用雙關的方式分別影射當時社會中不同身份的人物,包括無產者、滿洲政府當權派、傳統知識分子和堅守孔孟教條的人物等。其中“金華賤”諧音“今華賤”,是對當時中國在世界上所處地位的影射,反映出當時清政府割地賠款、飽受列強欺凌的現實;“滿周茍”諧音“滿洲狗”,直接指向當時的清政府,反映出譯者對當權派的不滿;“范桶”則諧音“飯桶”,影射的是當時沒有民族擔當、只會死讀書的知識分子;“孔美麗”和“孟主教”則用語義雙關的方式影射那些篤信孔孟之道、不善變通的人。

在故事情節上,兩人翻譯的《慘世界》與原文的差別也很大,更是寄予了兩人的當下關懷。“金華賤”時常受到“滿周茍”的欺凌,“范桶”也是如此。“滿周茍”看上了“孔美麗”,想方設法對她進行凌辱,“金華賤”拔刀相助,與“滿洲茍”周旋,“范桶”則在其中和稀泥。在與“孟主教”相遇相識之后,“金華賤”驀然醒悟,終于對“滿周茍”不再心存幻想,而是與其徹底決裂、劃清界限,他高舉義旗,與“滿周茍”展開了斗爭。

可以看出,如果嚴格以原文作為參照,《慘世界》并不能算得上是嚴格意義上的翻譯,而是一種寄予了作者信念和希望的再創作。從這種再創作中,我們能夠看出譯者對于政府、舊式禮教和社會現狀的不滿,對于國人所持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哀、無奈與憤懣,借助翻譯,譯者其實是想喚醒國人、告訴他們一條出路,那就是不要消極等待,而是要奮起反抗,自己掌握命運。因此,從這一點來看,蘇曼殊和陳獨秀對于原文的譯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詩歌翻譯

1908年,陳獨秀翻譯了拜倫的《留別雅典女郎四章》一詩,譯文署名為“盛唐山民”,收入了蘇曼殊編的《拜倫詩選》,于1909年在東京出版。之所以署名為“盛唐山民”,是因為陳獨秀的故鄉懷寧自唐朝至清朝初年在行政區劃上屬于盛唐郡,郡內有山名曰“盛唐山”,因此陳獨秀曾自稱為“盛唐山人”或“盛唐山民”。

1915年,陳獨秀選擇了泰戈爾的《吉檀迦利》中的第1、第2、第25和第35首詩,將其譯為漢語發表在同年10月15日出版的《青年雜志》(1916年9月改為《新青年》)第1卷第2號上,這是《新青年》雜志第一次發表外國詩歌譯文,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泰戈爾詩歌譯文,陳獨秀也因此成為泰戈爾作品的首位中文譯者。[9]

在自己的譯文之后,陳獨秀附上了對泰戈爾的注釋,說他是“印度當代之詩人。提倡東洋之精神文明者也。曾受Nobel Peace Prize。馳名歐洲。印度青年尊為先覺。其詩文富于宗教哲學之理想”。將泰戈爾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說成是諾貝爾和平獎自然是大錯特錯了,目前業界普遍認為這一錯誤的出現是因為陳獨秀當時對泰戈爾并不十分了解。[10]

陳獨秀翻譯泰戈爾的這幾首詩自然有其文學上的用意,但更多的還是出于其政治和教育目的,從“提倡東洋之精神文明者也”和“印度青年尊為先覺”這些說法來看,他強調了泰戈爾在精神上的開拓作用和對青年的引導功能,由此可見其翻譯的政治用意和教育用意十分明顯,對于文學性的強調反而成了其次。

另外,在譯文的措辭上,陳獨秀的政治動機也是顯露無遺的,以下是這四首詩的原文和對應譯文:

Thou hast made me endless,such is thy pleasure.This frail vessel thou emptiest again and again,and fillest it ever with fresh life.

This little flute of s reed thou hast carried over hills and dales,and hast breathed through it melodies eternally new.

At the immortal touch of thy hands my little heart loses its limits in joy and gives birth to utterance ineffable.

Thy infinite gifts come to me only on these very small hands of mine.Ages pass,and still thou pourest,and still there is room to fill.

我生無終極。造化樂其功。微軀歷代謝。生理資無窮。/越來千山谷。短笛鳴和雍。和雍挹汝美。日新以永終。/汝手不死觸。樂我百障空。賜我以嘉言。乃絕言語蹤。/弱手載群惠。萬劫無盡工。

When thou commandest me to sing it seems that my heart would break with pride;and I look to thy face,and tears come to my eyes.

All that is harsh and dissonant in my life melts into one sweet harmony and my adoration spreads wings like a glad bird on its flight across the sea.

I know thou takest pleasure in my singing.I now that only as a singer I come before thy presence.

I touch by the edge of the far spreading wing of my song the feet which I could never aspire to reach.

Drunk with the joy of singing I forget myself and call thee friend who art my lord.

當汝命我歌。矜喜動肝膈。舉目睹汝面。不覺淚盈睫。/純一而和諧。泯我百徽繣。樂如海上鷗。臨波厲羽翮。/前進致我歌。我歌汝懌悅。/余音溢天衢。稀寵幸接跡。/歡歌醉忘我。蒼冥為友戚。

In the night of weariness let me give myself up to sleep without struggle,resting my trust upon thee.

Let me not force my flagging spirit into a poor prepara'ion forthy worship.

It is thou who drewest the veil of night upon the tired eyes of the day to renew its sight in a fresher gladness of awakening.

深夜群動息。吾亦百慮消。偃臥無所營。委身任靈保。/惰氣瀆神命。毋令相混淆。/夜色若張幕。倦眼息塵勞。朝醒樂新景。感此神功高。

Where the mind is without fear and the head is held high;

Where knowledge is free;

Where the world has not been broken up into fragments by narrow domestic walls;

Where words come out from the depth of truth;

Where tireless striving stretches its arms to-wards perfection;

Where the clear stream of reason has not lost its way into the dreary desert sand of dead habit;

Where the mind is led forward by thee into ever-widening thought and action

Into that heaven of freedom,my Father,let my country awake.

遠離恐怖心。矯首出塵表。/慧力無盡藏。/體性遍明窈。/語發真理源。/奮臂赴完好。/清流徑寒磧。而不迷中道。/行解趣永曠。心徑資靈詔。/挈臨自在天。使我長皎皎。

與原文相比,他的用詞新穎有力。原文中,泰戈爾運用了fresh、new、renew、awakening、forward、freedom和awake等詞,來表達對于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獲得新生的希望和寄托,在譯文中,陳獨秀則用了“造化”、“代謝”、“生理”、“日新”、“朝醒”、“新景”、“自在”和“皎皎”等詞表達自己對于破舊立新的渴望,這些選詞表達了他在救亡圖存中的進化論思想,是在文字上對于《敬告青年》一文中表達的“求新”和“求變”思想的延續和實際實施。“篤古不變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進之民,方興未艾;存亡之數,可以逆睹。矧在吾國,大夢未覺,故步自封,精之政教文章,粗之布帛水火,無一不相形丑拙,而可與當世爭衡?”[11]

同樣在《青年雜志》的第1卷第2號上,陳獨秀還發表了自己翻譯的美國詩人Samuel F.Smith所寫的《亞美利加》(長期以來,業界都將其看作陳獨秀對于美國國歌的翻譯,實際上美國的國歌是The Star-Spangled Banner,陳獨秀從來沒有翻譯過美國國歌)。在這首詩歌的翻譯中,離騷體的運用使譯文抑揚頓挫、擲地有聲,情感詞匯的選用則有千鈞之力、扣人心弦,“吾土”、“祖宗”、“先民”、“邦家”、“宗國”、“吾祖”、“吾神”、“吾曹”和“吾侶”等詞莫不讓人引發愛國之情、激發憂患意識;“自由”和“天國”等詞的反復出現無不激發人們對于自由的向往和未來美好的憧憬,第二節中的增譯使譯文較原文相比更能突出祖國風景的壯美,讓人更添愛國之情。陳獨秀的舊學功底在此譯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和發揮,更加可貴的是他在譯文中體現出的強烈的民族和國家情懷。讀此譯文,我們仿佛覺得是陳獨秀本人正在向我們頌唱他發自心底的希望、表達他復興中華的迫切心情。[12]

第一節及其譯文:

My country,“tis of thee,Sweet Land of liberty,Of thee I sing;Land where my fathers died,Land of the pilgrims” pride,From ev'ry mountain side,Let freedom ring!

愛吾土兮自由鄉。祖宗之所埋骨。先民之所夸張。頌聲作兮邦家光。群山之隈相底昂。自由之歌聲抑揚。

第二節及其譯文:

My native country thee,Land of the noble free,Thy name I love;I love thy rocks and rills,Thy woods and templed hills;My heart with rapture thrills Like that above.

吁嗟汝兮吾宗國。自由名族之所宅。汝之名兮余所懌。清淺兮川流。嵯峨兮巖石。森林兮莽蒼。丘陵兮聳立。余悅汝兮心震搖。歡樂極兮登天國。

第三節及其譯文:

Let music swell the breeze,And ring from all the trees,Sweet freedom's song;Let mortal tongues awake;Let all that breathe partake;Let rocks their silence break,The sound prolong.

簫管作兮交遠風。飛聲振響群林中。自由之歌樂其雍。眾口相和聲融融。含生負氣皆從同。巉巖破寂聲宏通。

第四節及其譯文:

Our fathers'God,to thee.Author of liberty,To thee we sing,Long may our land be bright With freedom's holy light;Protect us by thy might,Great God,our King!

尊吾神兮自吾祖。自由創造汝之矩。吾曹謳歌實唯汝。萬歲千秋德惠溥。自由靈光耀吾土。仗汝力兮佑吾侶。偉大之神吾共主。

2.社會學書籍和文章的翻譯

在陳獨秀開始文學翻譯的同一年,他也開始譯介西方社會學系列文章和書籍。1904年,他在安徽蕪湖創辦了《安徽俗話報》,在第18期上,他用譯寫的方式刊載了《西洋各國小學堂之情形》,對西方的教育進行譯介。1915—1916年,他翻譯了法國薛紐伯[13]所著的《現代文明史》中的第三章即“18世紀歐羅巴之革新運動”中的一部分,將譯文分作兩期分別刊發于1915年9月15日出版的《青年雜志》的第1卷第1號和1916年10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此時《青年雜志》已改名為《新青年》)第2卷第2號上。

在陳獨秀這一時期所翻譯的社會學文章中,最可圈可點的是他對于女性解放等話題的關注。1915年,他翻譯了法國Max O'Bell的短文《婦人觀》,將其發表在《青年雜志》的第1卷第1號上。由于當時白話文還沒有推行,他依然采用了文言文形式進行翻譯,其語言簡單流暢,深得原文精髓。借著譯文,他表達了自己的女性觀和對廣大女性尋求思想解放的期待。[14]

a.Woman is an angel who may become a devil,a sister of mercy who may change into a viper,a ladybird who may be transformed into a stinging-bee.

Sometimes she never changes,and all her lifetime remains angel,sister of mercy,ladybird,and sweet fragrant flower.It depends a great deal on the gardener.

b.The Lord took fromman a rib,with which he made a woman.As soon as this process was finished,woman went back to man,and took the rest of him,which she has kept ever since.

c.Women were not born to command,but they have enough inborn power to govern man who commands,and,as a rule,the best and happiest marriages are those where women have most authority,and where her advice is oftenest followed.

d.A man may be as perfect as you like,he will never be but a rough diamond until he has been cut and polished by the delicate hand of a woman.

e.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men:those who will come across temptations and resist them,those who avoid them for fear of succumbing,and those who seek them.Among the first are to be found only men whose love for a woman is the first consideration of their lives.

f.Men who always praise women do not know them well;men who always speak ill of them do not know them at all.

g.Men study women,and form opinions,generally wrong ones,women look at men,guess their character,and seldommake mistakes.

h.It is a great misfortune not to be loved by the one you love;but it is a still greater one to be loved by the one whom you ceased to love.

i.I am not prepared to say that celibacy is preferable to marriage;it has,however,this decided advantage over it:a bachelor always cease to be one the moment he has discovered that he has made a mistake.

j.A woman knows that a man who in love with her long before he does.A women's intuition is keener than her sight;in fact,it is a sixth sense given to her by nature,and which is more powerful than the other five put together.

a.婦女、天人也。或化而為夜叉。善女也。或化而為蛇蝎。流螢也。或化而為蜂螫。其恒為天人。為善女。為流螢。為芬芳馥郁之花。終其身而不變者。亦往往有之。視護持之者伎倆如何耳。

b.神之造婦女也。取材于男子之肋骨。此業方終。婦女即趨歸男子之所。而取其遺體。至今猶保存之。

c.夫女子雖非為發號施令而生。然其天賦之權能。足以統馭發號施令之男子。最善良最和樂之伉儷。其婦人每最擁威權。計從而言聽也。

d.任人之欲若何完善。惟不經女子之纖手所琢磨。祗一粗糲金剛石耳。

e.世間男子凡三種。有置身誘惑而抗之者。有懼其陷溺而避之者。有進而求之者。其以戀愛為人生第一義者。惟于第一種男子中見之。

f.常譽婦人之男子。非知婦人者也。常毀婦人者。亦終不知之。

g.男子衡量婦人。其所見恒不得當。婦人窺測男子之性質。失之者鮮也。

h.不見愛于所愛之人。大不幸也。然愛汝者為汝不愛之人。其不幸尤甚。

i.余非謂獨身善于婚配。第決其便利者。未婚之人。一旦自悟其非。即可棄其獨身生活也。

j.女子之知男子之愛己也敏于男子。女子之直覺力。銳利過于眼光。實天賦女子之第六感官。其他五種感官合而一之。亦不若是之有力也。

“任人之欲若何完善。惟不經女子之纖手所琢磨。祗一粗糲金剛石耳。”“婦女為天人或夜叉,取決于護持之者的伎倆如何耳。”“女子足以統馭發號施令之男子。最善良最和樂之伉儷。其婦人每最擁威權。計從而言聽也。”“不見愛于所愛之人。大不幸也。然愛汝者為汝不愛之人。其不幸尤甚。”“余非謂獨身善于婚配。第決其便利者。未婚之人。一旦自悟其非。即可棄其獨身生活也。”(陳獨秀,1915b)這些譯文縱使今天讀來,依然讓人嘆服。從這些語句中,也能看出陳獨秀對女性地位和美德的肯定、對男權思想的消解以及他對女性追求愛情權利和構建男女平等和諧的家庭倫理關系的支持。

在《婦人觀》的翻譯中,陳獨秀所作的注釋也頗為引人關注。這些注釋自然體現了他的讀者關懷,另外,他作注釋的方式也值得我們考察。在這些注釋中,對于人名、地名和一些專有名詞,他要么采取“不譯”的方式直接將其移植到譯文中,要么在相應譯文之后的括號內附上原文名稱,此外,他還會對原文的語義或者語法關系用英語進行解釋,頗有將注釋作為語言學習材料之用的嫌疑。例如:

Max O'Rell(1848—1903)法蘭西人也。本名Paul Bloueto。授法蘭西語于倫敦St.Paul's School。納英女為室。善為諷刺文。論評著作。言英倫風土者為多。所著“英人及其鄉土”(英名John Bull and His Island.法名John Bull et Son Ile.)最知名。其書頗嘲英人。而英人無不樂觀之。晚年居巴黎。任New York Journal.之通信員。

上帝取Adam.之肋骨造Eve.事見舊約創世記。俗傳女子肋骨廿五。較男子多一條云。as a rule=usually.Wrong ones=wrong opinions.Celibacy is preferable(寧取)to marriage.與其結婚寧取獨身之義。over it之it。乃marriage之代名詞。before he does.=before he knows.nature=天然。[15]

在《青年雜志》第1卷第3號上,他用譯寫的方式發表了《歐洲七女杰》,向中國讀者介紹了七個歐洲杰出女性的形象,包括貞德(Jeame D.arc.)、奈廷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蘇非亞(Sophie Perovkasa)、居里夫人(Marie Curie)、米雪兒(Louise Michel)、羅月(Clemence Royer)和羅蘭夫人(Morie Rolland),這些女性或是敢作敢為、富有擔當的愛國志士,或是學識淵博、富有成就的業界人士,抑或是富有洞見、思想深邃的哲人學者等。

“居恒以為男子輕視女流。每藉口于女子智能之薄弱。猶之政府蹂躪民權。每藉口于人民程之不足。此皆蔽于一時之幻象。而未嘗深求其本質也。其本質于何證之。歐洲紀載所傳女流之事業。吾儕須眉對之。能毋汗顏乎。爰錄其膾炙人口者七人。以為吾青年女同胞之觀感焉。”——陳獨秀《歐洲七女杰》[16]

3.社會主義學說的譯介

自1919年起,陳獨秀的譯介活動出現了性質上的轉折,由原來的通過文學翻譯表達訴求和揭示社會問題等方面的譯介轉為對社會主義學說的譯介,直接以理論學說的形式改造國民思想以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此時,他的譯作發表陣地也不再局限于《新青年》。1919年,他摘譯了《共產黨宣言》的一部分,將其發表在4月6日出版的第15號《每周評論》上。1923年,他翻譯了《殖民地及半殖民地職工運動問題之提要——赤色職工國際第二次大會之決議案》,發表在6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季刊(是年《新青年》雜志社遷往廣州改為季刊)第1期上。1924年,他翻譯了《合作社問題》,發表在2月27日出版的第56期《向導》上。[17]

在陳獨秀的譯介活動中,他還關注科學和宗教等方面的譯介。1917年,他翻譯了赫克爾《世界之謎》中的第二十章,以“科學與基督教”為題連載在《新青年》第3卷第6號和第7號上,以呼應《新青年》雜志高舉的“科學”大旗。

陳獨秀大部分的譯介活動都是以漢語為譯入語的,在已發現的譯文中只有《漢譯英文選》例外。此書于1915年11月由益群書社印行,譯者署名為“仲甫”,“仲甫”為陳獨秀的字。1919年2月5日,益群書社再次出版發行該書。[18]

(二)陳獨秀翻譯實踐活動的特點

綜觀陳獨秀的翻譯實踐活動,我們發現了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詩歌翻譯選材

陳獨秀的文學翻譯并不是出于藝術性和文學性的考慮,而是體現出中國文學活動中典型的“文以載道”式的特點,他所譯介的文學作品大都是寄予了他對當下的關懷和強烈的民族與國家情懷。對于小說,他利用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優勢,在譯作中利用改寫的方式,或映射或雙關,激發國人的斗爭意識。由于詩歌的抒情性、召喚性和其在篇幅和吟誦等方面的優勢,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詩歌成了陳獨秀譯介活動的首選,他所譯的詩歌情感充沛、激情澎湃、斗志昂揚,成為他喚醒國民、宣傳革命的有力武器。

在所有的詩歌翻譯中,陳獨秀的選材非常集中,那就是他對拜倫、泰戈爾等人詩歌的譯介。對于拜倫的詩歌,他選譯的是拜倫遠赴希臘、支持希臘革命期間所寫的一些詩,這其中是有一定深意的,拜倫的革命熱情激勵著他,這種熱情正是中國所缺少的,他熱切希望自己和國人也能一如拜倫,走上革命救國的道路。

與對拜倫詩歌的翻譯一樣,對于泰戈爾詩歌的翻譯同樣也寄予了陳獨秀的革命情懷和理想。《吉檀迦利》原本由泰戈爾用孟加拉語所作,后來泰戈爾用自譯的方式將其譯成了英語,在英語世界引起轟動,尤其受到了葉芝等浪漫主義詩人的肯定和熱捧。隨后泰戈爾的詩作經由英語轉譯為日語,在日本同樣引發了一股泰戈爾熱。當時不少留學歐美和日本的中國學生都受到了泰戈爾詩作的影響,陳獨秀當時留學日本,思想激進的他正在思考和探索中國文學、文化和政治的出路,而泰戈爾又來自與中國命運極為相似的鄰國印度,因此對于四處探尋救國救民良策的陳獨秀來說,譯介泰戈爾的詩歌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泰戈爾的《吉檀迦利》共有100多首詩歌,陳獨秀選譯的四首(1915)都具有顯著的民族和國家意識,尤其是在第35首詩中,泰戈爾對于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抒發了激情昂揚的熱愛和美好的祝愿,表面上對上帝進行的傾訴和與上帝之間的對話實際上是作者用飽滿的熱情對祖國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希冀,渴望著自己的民族和國家能夠迅速覺醒并崛起,從此進入自由天國,不再受欺凌遭壓迫。因此,從選材上來看,陳獨秀譯介的政治動機是很明顯的。他將這些極具民族和國家情懷的四首詩的譯文取名為《贊歌》,發表在《青年雜志》1915年第1卷第2號上,這不由讓我們想起他在《青年雜志》創刊號即1915年第1卷第1號上發表的《敬告青年》。在此文中,他對于民族和國家的命運和前途表現出了極大的擔憂和關注:“吾國自通海以來,自悲觀者言之,失地償金,國力索矣;……各國之制度文物,形式雖不必盡同,但不思驅其國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則之精神,漸趨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違。于此而執特別歷史國情之說,以冀抗此潮流,是猶有鎖國之精神,而無世界之智識。國民而無世界智識,其國將何以圖存于世界之中?”[19]結合陳獨秀在特殊時代特殊階段的現實關懷和政治動機,我們認為他對泰戈爾詩歌的翻譯選材絕不是偶然的。

至于對歌曲《亞美利加》的翻譯,其中的民族和國家情懷更是自不待言。

2.對于“婦女問題”的集中譯介

陳獨秀對于女性話題文章的譯介同樣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張,歷時來看,他的這種主張表現出了很強的連續性。早在辛亥革命之前,他就非常關注人權和男女平等方面的話題,這種關注早在他于1904年創辦《安徽俗話報》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蔡元培[20]說他創辦該雜志是“表面普及常識,暗中鼓吹革命”。實際上也是如此,在創辦該雜志的過程中,陳獨秀體現出了非常顯著的意識形態,主要表現為“反帝愛國主義、反封建專制以及惡俗、國民性批判思想”等幾個方面。[21]在以上幾個方面中,他尤其對封建婚姻制度進行了強烈的批判,認為包辦婚姻是一種野蠻風俗,破壞了無數青年男女的終身幸福,極不合理。到了1915年,在《青年雜志》的創刊號上,他發表了《敬告青年》一文,將對婦女解放的關注明確寫進了辦刊宗旨。“要破壞君權,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認教權,求宗教之解放也;均產稅興,求經濟之解放也;女子參政運動,求男權之解放也”。[22]

也正是因為確立了這個宗旨,《青年雜志》在1915年刊出的四期中有三期都刊載了專論女性的文章,除了上面提到的分別刊載于第1卷第1號和第1卷第3號上的《婦人觀》和《歐洲七女杰》之外,還有于第1卷第4號上刊載的《國外大事記·歐洲女子之選舉權》。

到了1916年9月,《青年雜志》改名為《新青年》。1916年12月1日在第2卷第4號上,陳獨秀發表了題為“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的文章,文中,他對諸如“婦人者,伏于人者也”、“女不言外”、“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相交”和“夫死不嫁”等針對女性的封建道德與教條進行了無情的駁斥和鞭撻,倡導女性培養“獨立自主人格”,鼓勵他們像西洋婦女一樣“獨立自營之生活”。在1917年2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2卷第6號上,作為主編的陳獨秀策劃刊登了《女子問題》的征稿啟事,陸續發表了不少相關方面的譯作和文章,例如第4卷第5號上發表了周作人翻譯的日本學者與謝野晶子所作的《貞操論》、第5卷第1號上發表了胡適的《貞操問題》、第5卷第2號上發表了魯迅的《我之節烈觀》等等,形成了提倡女性解放和獨立自主的熱烈氛圍。[23]

除了以上幾點,陳獨秀的譯介活動中還表現出了其他一些特點,例如他對外來名詞的處理方式,對于譯介泰戈爾前后截然相反的態度變化和強烈的法蘭西情結等。

注釋

[1]朱洪:《陳獨秀風雨人生》,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頁。

[2]王光遠:《陳獨秀年譜》,重慶出版社1987年版,第5頁。

[3]王光遠:《陳獨秀年譜》,重慶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頁。

[4]胡適:《陳獨秀與文學革命》,王樹棣等《陳獨秀評論選編》(下),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293頁。

[5]石鐘揚:《文人陳獨秀:啟蒙的智慧》,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39頁。

[6]袁亞忠:《陳獨秀的最后15年》,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頁。

[7]石鐘揚:《終身的反對派與永遠的新青年——論陳獨秀的文化意義》,《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8]柳亞子:《記陳仲甫先生關于蘇曼殊的談話》,《蘇曼殊年譜及其他》,北新書局1928年版,第279—286頁。

[9]韓虎林:《陳獨秀的譯事活動和譯學見解》,《中國翻譯》2007年第4期。

[10]劉燕:《泰戈爾:在西方現代文化中的誤讀——以〈吉檀迦利〉為個案研究》,《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第2期。

[11]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志》1915年第1卷第1號。

[12]陳強:《從“盜火”到“理水”——〈新青年〉文學翻譯淺探》,《晉陽學刊》2008年第6期。

[13][法]薛紐伯:《現代文明史》,陳獨秀譯,《青年雜志》1915年第1卷第1號。

[14]羅瓊:《陳獨秀“婦女解放”意識形態與〈婦人觀〉的譯介》,《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年第7期。

[15]羅瓊:《陳獨秀“婦女解放”意識形態與〈婦人觀〉的譯介》,《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年第7期。

[16]羅瓊:《陳獨秀“婦女解放”意識形態與〈婦人觀〉的譯介》,《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年第7期。

[17]韓虎林:《陳獨秀的譯事活動和譯學見解》,《中國翻譯》2007年第4期。

[18]韓虎林:《陳獨秀的譯事活動和譯學見解》,《中國翻譯》2007年第4期。

[19]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志》1915年第1卷第1號。

[20]蔡元培:《獨秀文存——序言》,亞東圖書館1933年版,第1頁。

[21]吳效馬:《辛亥革命前后陳獨秀政治思想嬗變的軌跡》,《貴州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

[22]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志》1915年第1卷第1號。

[23]陳強:《從“盜火”到“理水”——〈新青年〉文學翻譯淺探》,《晉陽學刊》2008年第6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济市| 高阳县| 上林县| 会东县| 宝山区| 蓝田县| 贵溪市| 年辖:市辖区| 张家界市| 太原市| 独山县| 铜山县| 阳新县| 剑川县| 怀仁县| 华阴市| 南涧| 长汀县| 老河口市| 洛南县| 二手房| 西平县| 兴业县| 清水河县| 郓城县| 海安县| 丘北县| 邵阳县| 眉山市| 都匀市| 沽源县| 梧州市| 拜泉县| 化州市| 芷江| 永平县| 安乡县| 福海县| 阳山县| 连城县| 高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