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審美文化

人生審美哲學論[1]

人生的發展歷程與審美之間是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的,或者說,審美是人生不斷提高境界、不斷完善、趨向于理想化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審美化的存在,是人的存在的重要內核。就目前的時代要求而言,審美文化更是“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主要內涵之一。所謂“先進文化”,從更為長遠的目標來理解,實際上也就是指向人的本質的全面豐富化。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在人的生活節律變得愈來愈快、生存壓力愈來愈大的時候,從審美哲學的角度來闡釋人生意義,也許會使我們得到更為深遠、更為豐富的理解。

審美活動是人類的基本活動之一,它是人們的生存所必不可少的。審美活動是人所獨有的,體現著人的本質力量。審美活動區別于人的基本生存活動、科學認識活動和生產實踐活動等,它“出于內心的一種欲望和興趣;審美活動的過程也不是理智的、邏輯的,而是情感的、輕松的、愉快的”[2]。

人的發展有多種向度,比如科學知識的增長、理性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倫理道德觀念的成熟以及處理事務能力的加強等等;而審美素質的提高,更是人的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人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也就是不斷完善、不斷向上提升的過程。人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在于生命運動。人的生命運動不同于動物,需要按照美的規律來進行,以求合乎人應有的發展,實現人的本性的完善化。德國著名詩人、美學家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將“游戲”作為審美活動的主要概念加以強調,在他看來,游戲沖動的對象是活的形象,也就是廣義的美。游戲是感性與理性的高度和諧統一,這種統一使人性得以圓滿完成,使人的感性與理性的雙重天性同時得到發揮,而人性的圓滿完成就是美。他說:“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時,他完全是人。”[3]指出了審美對于完全的人的絕對重要性。

人的審美活動,之所以對人的全面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在相當的程度上是感官能力的豐富與提高。美學從其發端時起,就以“感性之學”而立足。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非常深刻地論述了感覺在人的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意義,尤其是作為審美主體的人的感覺能力的重要性。在某種意義上,人的全面發展有賴于感覺能力的全面完善,人的全面發展,即是以人本身為目的,通過感性的形式得以實現的:

為了人并且通過人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命、對象性的人和人的產品的感性的占有,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應當僅僅被理解為占有、擁有。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種人的關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感覺、愿望、活動、愛——總之,他的個體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會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樣,通過自己的對象性關系,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而占有對象。對人的現實性的占有,它同對象的關系,是人的現實性的實現,是人的能動和人的受動,因為按人的含義來理解的受動,是人的一種自我享受。[4]

思維對人們來說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的本質的全面豐富與展開在另外的層面上則是在感覺方面,這一點,馬克思作了相當深刻的論述。甚至,馬克思還具體地分析了不同的感覺器官的獨特本質,指出人的感性的豐富性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主體感官感受特定形式的對象的能力,是人的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五官感覺體現在審美主體的個別性差異上,卻是充分社會化的產物。

在當代人的自我發展過程中,也即人的生成之中,審美能力、審美意識的增長和提高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完善著自我,詩意地生活。審美活動正是這種理想的、升華了的生命活動。人們在這個過程中,與對象相融為一,審美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物我兩忘,主客不分,產生了其他類型的活動都無法取代的獨特體驗。恰如德國著名的美學家瑪克斯·德索所說:“審美經驗的過程包括一個客體,一個可以接納的主體以及結果所產生的兩者間主要的美感接觸。一個特殊的對象和一個特殊的人相遇,從來愉悅都是如此的?!?a id="w5">[5]由這種特殊的審美體驗而不斷地培養著人的各種能力,也可以說是人的發展所應具備的不可缺少的能力。無論是沿著何種向度發展,也無論是有什么樣的人生選擇,這樣若干種能力都是應該具備和應予不斷發展的。比如:情感的沖動與創造的欲望。審美活動首先是一種情感的活動,在這種活動中,情感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沒有情感的沖動,就無以言及審美。在審美體驗中,物我兩忘,自失于情感的沖動之中。而人的任何一種創造,無論是自然科學的,還是藝術創作的,情感是第一動力。那種認為科學研究、科學發明不需要情感的論點是一種誤區。其中的差別只是在于科學發現、創造的成果或產物,必須得到客觀規律的驗證,不能以情感作為結構方式和表現形態。但是在創造的過程中,是一直不能與情感分離的。有一種看法說情感只是存在于科學研究的外部作為一種動力,也許并不恰當。在科學創造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必須有情感作為支撐。藝術創造更是以情感作為動力與表現的對象。劉勰在《神思》篇中所說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6],《情采》篇中說“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7],羅丹認為“藝術就是感情”,歌德認為“沒有情感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藝術”,都指出了情感在藝術創造中的重要地位。

想象與主動構形的能力。人的任何創造性活動,都離不開積極的、活躍的想象。而審美活動是對人的想象能力不斷提高的最佳途徑。在審美活動中,想象是必然的、普遍的因素。審美主體和客體在想象中融為一體,如李白詩中所說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辛棄疾詞中的“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菩薩蠻》),等等,都是想象的產物。劉勰《神思》篇中所說的“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袼贾^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8],是對藝術創作中的想象的絕妙描述。科學發明同樣也須是以想象作為先導,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都首先是從想象開始。而審美活動是對想象力的最佳培養方式。主動構形能力是人的一種獨特的、卓越的能力。有無這種能力,是人和動物的重要區別,這種能力的大小與高下則是人與人的重要區別之一。馬克思提出的“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和“內在的尺度”其實都是人的主動構形的問題。古希臘柏拉圖所說的“理念”,朱光潛先生譯為“理式”,其實也就是人的頭腦中的構形。任何創造都有主體的構形在先,這是有深刻道理的。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康德,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圖型”的概念,將其歸屬于“純粹悟性概念”之下,他說:“吾人將名之為概念之圖型。在此類圖型中悟性之進程,吾人將名之為純粹悟性之圖型說。圖型自身常為想象力之所產。但因想象力之綜合,其目的不在特殊之直觀,而僅在感性規定中之統一,故圖型應與心象有別?!?a id="w9">[9]康德所說的“圖型”(又譯“圖式”),其實也正是人的構形能力。而人的創造能力是與其主動構形能力關系甚大的。如果你要創造出未曾有過的東西,要突破前人的既成模式,就要先在自己頭腦中建立新的圖型,而審美活動是會使這種構型能力得到大大增強的。

審美活動使人對生活不斷涌現新鮮感和生命激情。審美是人通過感性的渠道與對象世界的觸摸碰撞中所生出的新鮮感。審美有時是對藝術作品欣賞,還有很多時候是與自然界的偶然觸遇中所興發的感受。在中國美學中,這就稱為“興”。宋人李仲蒙所謂的“觸物以起情,謂之興”[10],很能說明“興”的性質。在審美主客體的偶然邂逅中觸發的新鮮感、驚奇感和激動感,是審美活動中最基本的感受。在自然審美中,也處處是以驚奇感的產生為價值目標的。見慣不驚,熟視無睹,都無法引起審美的興趣。驚奇本身就是一種審美發現。新鮮感、驚奇感的不斷產生,審美經驗的不斷獲得,使我們的心靈世界和精神天地,都經常葆有、充填著生命的激情,激活著我們的歲月。

審美以感覺的融合與理性達到自由的和諧,從而使人生境界得以不斷超越。

審美活動是通過感覺的渠道來掌握世界的。視覺、聽覺等感覺被看作最為重要的審美官能。馬克思在《手稿》里確證了“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的重要作用。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明確提出了著名的精神生產中人類掌握世界的四種方式,其中包括藝術掌握,而藝術掌握也即審美掌握。審美掌握又是通過視覺、聽覺等審美感官來實現的。關于視覺、聽覺等感覺在審美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很多美學家都有深刻論述,如美國的著名美學家帕克所說:“盡管感覺在美中是無所不在的,而且有最高的價值,但并不是一切種類的感覺都同樣適于參與經驗。柏拉圖就只談到‘美的視象和聲音’。自他的時代以來,視覺和聽覺就一直被認為是具有優越的審美意義的感官。這些感官成為一切藝術的基礎——聲音成為音樂和詩歌的基礎,視覺成為繪畫、雕塑和建筑的基礎。這兩種感官所以特別適合,也是很有道理的?!?a id="w11">[11]而在目前的審美生活中,由于電視這種大眾傳媒無可比擬地占有了主導地位,影像就成了主要的審美對象。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文化的現代轉變,有一個顯而易見的標志,那就是它正在轉向一種視覺文化,或者一種影像文化?!覀冇欣碛烧J為,中國文化的當代轉變,一個非常明顯的方面,就是它正在向視覺文化或者影像文化過渡”[12]。其實,在現在這樣一個電子傳媒時代,聽覺的審美能力也得到極大的發展。電子媒介對聲音的模擬與創造達到了從未有過的程度。而且,電視中的聲畫藝術與以往的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相比,使人們的感覺得到了劃時代的解放,電子傳媒的虛擬世界,無疑是人的本質力量在新層次上更大的實現。在這個時代的視聽審美,對于人的想象力、創造力、直覺力的發展,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是,審美的感性化并不意味著只是滿足于淺表的感官享受。感性與理性并非對立的,而是可以兼容互通的。審美的愉悅與一般的快感有相當的差異??档略凇杜袛嗔ε小分邪褜徝黎b賞的快感與“善”和“快適”作了區別,指出:“快適和善對于欲求能力都有關系,并且前者本身的存在就帶著一種受感性制約(因刺激而生)的愉快,后者帶著一種純粹實踐的愉快。”[13]而美國著名美學家桑塔亞那也指出:“一切快感都是固有的和積極的價值,但決不是一切快感都是美感??旄写_實是美感的要素,但是顯然在這特殊快感中摻雜了一種其他快感所沒有的要素,而這要素就是我們所知所說的美感和其他快感之間的區別的根據,留意這種差異的程度,將是有益的。肉體的快感是離美感最遠的快感。”[14]這都揭示了審美愉悅與一般的快感的區別。事實上,視覺與聽覺這樣一些感覺是涵容著、積淀著理性和思維的,美國的著名美學家阿恩海姆以格式塔心理學的方法反復論證了視覺中是包含著思維的。他明確說:“所謂視知覺,也就是視覺思維。”[15]審美其實是感性與理性的融合狀態,處在一種和諧之中,單純地以感官刺激來媚俗,低估了人作為審美主體的地位,也遠遠不能適應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個性化的人格培養,對于當代人的全面發展來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話題。在遵守整個社會規范和對他人、對社會具有積極的責任感的前提下,人的健康的個性能否得到正常的培育和全面的展開,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具有鮮明的、獨特的個性,才能不斷地有所開拓,有所創造,而非人云亦云,墨守成規,而是生氣勃勃。審美活動是培養人的個性的最佳途徑。從審美創造而言,無論是從事什么形式的審美創造,都以個性化為其首要前提。無論是畫一幅畫,還是寫一首詩,無論是創作一個雕塑,還是設計一個建筑,能否具有充滿生命感的個性,是其成功的關鍵;從鑒賞的方面來看,也同樣是以個性化的審美體驗為其進入審美天地的標志?!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講的便是審美體驗的個性化。中國古代文論家謝榛所說的“觀則同于外,感則異于內”[16],王夫之所說的“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7]等,都指出了在鑒賞中的審美體驗的個性特征。審美活動這種個性化特點,對于人的個性培養,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有效的渠道。

自我實現的“高峰體驗”,對于人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個重要的階梯或契機。“自我實現”是美國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對于杰出人物價值認定的概念。在馬斯洛看來,“自我實現”的人,是成功的人,是最具創造性的人。依馬斯洛的研究,“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在許多方面很像完全快樂的、無憂無慮的、兒童般的創造性。它是自發的、不費力的、天真的、自如的,是一種擺脫了陳規陋習的自由”[18]。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高峰體驗”是其中最為重要的階段,是人在創造過程中的巔峰狀態。馬斯洛這樣描繪“高峰體驗”:“這種體驗可能是瞬間產生的、壓倒一切的敬畏情緒,也可能是轉瞬即逝的極度強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癡、歡樂至極的感覺。在這些短暫的時刻里,他們沉浸在一片純凈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擺脫了一切懷疑、恐懼、壓抑、緊張和怯懦。他們的自我意識也悄然消逝。他們不再感到自己與世界之間存在著任何距離而相互隔絕,相反,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與世界緊緊相連融為一體?!?a id="w19">[19]在這種“高峰體驗”中,人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自己的價值。真正的創造都是離不開高峰體驗的。“自我實現”中的“高峰體驗”,在審美體驗中是最為明顯的。在審美體驗中物我兩忘,興會淋漓,達到極致。審美體驗本身就是一種高峰體驗,如馬斯洛所形容的,“在高峰體驗的時刻,表達和交流通常傾向于成為詩一般的、神秘的和狂喜的,似乎這是表現存在狀態的一種自然而然的語言”[20]。審美活動也使人有著自我實現的感覺。

審美需要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審美需要的滿足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人的本質要得到真正的復歸,人要在更高的層次上得到全面的發展,審美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說是超乎一切的。真、善、美集于一身的人格的造就與陶冶,是離不開審美這個主要渠道的。


[1] 本文刊于《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2期。

[2] 王旭曉:《美學通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頁。

[3] [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馮至、范大燦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80頁。

[4]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頁。

[5] [德]瑪克斯·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蘭金仁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頁。

[6]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493—494頁。

[7]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538頁。

[8]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493頁。

[9] [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藍公武譯,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145頁。

[10] (宋)胡寅:《斐然集》卷18《與李叔易書》,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386頁。

[11] [美]H.帕克:《美學原理》,張今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頁。

[12] 周憲:《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77年版,第123頁。

[13] [德]康德:《判斷力批判》,宗白華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46頁。

[14] [美]桑塔亞那:《美感》,繆靈珠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頁。

[15] [德]阿恩海姆:《視覺思維》,滕守堯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頁。

[16] (明)謝榛:《四溟詩話》,見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下,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180頁。

[17] (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3頁。

[18] [美]馬斯洛:《人的潛能與價值》,林方等譯,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46頁。

[19] [美]馬斯洛:《人的潛能與價值》,林方等譯,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46頁。

[20] [美]馬斯洛:《存在心理學探索》,李文湉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恰县| 沙坪坝区| 巴塘县| 庆云县| 桐柏县| 嘉兴市| 历史| 灵璧县| 黔西| 潼关县| 揭阳市| 泸州市| 胶南市| 泸溪县| 静乐县| 仁布县| 临朐县| 开阳县| 白朗县| 九寨沟县| 甘洛县| 太仆寺旗| 鲁山县| 鄂州市| 洪雅县| 盖州市| 海盐县| 镇沅| 惠安县| 建始县| 元氏县| 乐清市| 临高县| 建湖县| 久治县| 牡丹江市| 嘉峪关市| 容城县| 张掖市| 白河县| 临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