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談琴史:遠古至唐
- 郭懷瑾
- 2550字
- 2025-05-07 11:38:45
禮樂之禮
我們常說,中國是泱泱大國、禮儀之邦,君子應彬彬有禮。這個“禮”的源頭就是周禮。寓教于樂、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也源自周代。因此,只有先搞清周代禮樂文明的本質,才能明白古琴何以成為古代文人士子修身養性的道器。
周朝,始于公元前1046年,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東周(前770—前256年)。西周國都在鎬京(今西安),東周國都在洛邑(今洛陽)。前771年,西周最后一代天子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即位,并將首都從鎬京遷至洛邑,歷史上稱東周,也就是春秋時代之始。
談周朝“禮樂”必先認識一位先賢——周公。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爵為上公,故稱周公,也稱周公旦。周朝初期有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姜子牙,因《封神榜》而為人們熟知;還有一位就是周公旦,其貢獻比姜子牙要大得多?!渡袝ご髠鳌犯爬椋骸耙荒昃葋y,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作禮樂,七年致政成王?!敝芪渫跤谇?043年駕崩,兒子成王繼位,因年輕,由周公輔政。成王繼位初期,武王的兩個兄弟,也就是成王的兩個叔叔管叔、蔡叔聯合紂王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得到了奄國等一些東方小國的支持,后為周公平定,就是“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之所指?!八哪杲ê钚l”,指周公封其弟康叔為衛君,管理武庚之地,即春秋時期的衛國,《詩經》中有首詩叫《定之方中》,說的就是衛國發生的事情。成語“靡靡之音”也和衛國有關,后面詳述?!拔迥隊I成周”,指的是周公因鎬京偏于西方,為了加強對中原和中東部的控制,在洛邑建東都之事。“六年制禮樂”,指周公頒布的一系列禮樂制度?!捌吣曛抡赏酢保钢芄褭嗔€給長大后的成王。
《尚書》中《康誥》《酒誥》《梓材》三文的內容是周公給康叔(也就是衛君)開出的施政綱領,主旨為明德慎罰,要求衛君廣施仁政,愛民如子,依法行政?!毒普a》是中國首個禁酒令。衛國幾乎都是殷商原住民,好酒,而釀酒要消耗大量的糧食,這對以農業起家的周人來說是不可理解的。不過,周公的《酒誥》是除了祭祀、過節等重要活動之外的禁酒,不是全禁。他還勉勵衛君要勤勉工作、為民著想,不辜負周天子的厚愛。
《尚書》中的《金縢》和《無逸》也很重要?!督鹂g》講的是武王病重,周公搭臺向上天祈禱,“如果一定要死,愿代武王去死,我聰明能干,可敬鬼神,武王病好了還要治理天下”,非常感人?!稛o逸》勸誡年輕的成王要勤儉,不要玩物喪志,貪圖安逸。周公語重心長地說:“周朝的祖先都很勤勞,你的爺爺和父親都很偉大,很愛民。你要保持初心,治理好國家?!?/p>
曹操有一首著名的詩,名為《短歌行》,全文如下:
詩中“周公吐哺”這一典故,頗能反映周公之賢。周公派長子伯禽去管理自己的封地魯,就是后來的魯國。臨行前,周公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又是成王的叔父,在天下人中,地位很高了。但我還是謙虛謹慎、禮賢下士,從來不敢驕傲。洗頭時有人才來訪,就趕快握著頭發跑出來,事畢再接著洗;若又有人才來了,就再握著頭發跑出來,有時候洗一次頭要如此三次。正吃飯來人才了,就趕快把飯吐了去見,人走了再吃,再來人就再把飯吐了去見,有時候吃一頓飯要吐三次。”這就是“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周公告誡兒子,到了魯地,一定要拜訪當地賢才,要親民,不要驕橫跋扈,這樣才能管理好國家。
這就是周公,治國有道、教子有方,大公無私、仁德博愛。他的思想對儒家思想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也只有周公這樣的圣賢,才能制定出“禮樂”,提出“禮樂治天下”的治國理念。
周朝當時實行了四個制度:禮樂制、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我們重點介紹禮樂制。
周朝的“禮”不僅指禮貌、禮節,還體現等級、規矩,以此區分社會各階層。不同階層的衣食住行都有不同的“禮”,不可以逾越,否則就等于觸犯了法律——僭越是要受到懲罰的。禮樂制就是將“禮教”與“樂教”結合而成的教化體系。所謂“通五經貫六藝”,“六藝”指的是禮、樂、射、御、書、數?!吨芏Y·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周禮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吉禮。指祭祀典禮,主要是祭宗廟、祭社稷、祭天地的禮儀。
第二,兇禮。悼念、慰問時的禮儀,包括喪禮、荒禮、吊禮、禬禮、恤禮等。古人對喪禮很看重,對下葬者的衣著,以及下葬的時辰、地點,都有詳盡的規定。喪禮分工齊全,執者各司其職,還有人專門收份子錢,可見隨份子這一習俗的歷史之悠久。
第三,軍禮。軍事活動的禮儀,比如閱兵、出兵、田獵等禮儀。
第四,賓禮。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儀,及各諸侯國間的外交禮節。賓禮很復雜,包括朝、聘、盟、會、遇、覲、問、視、誓、同、錫命等系列制度。
第五,嘉禮。此禮最為龐雜,涉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婚禮、冠禮、射禮、饗禮、宴禮、賀慶禮等。
周禮系統而詳盡,涉獵方方面面,執行起來非常嚴格。比如,天子聽音樂可以四面懸掛樂器,稱“宮懸”,所謂“天子四懸”;諸侯只能懸掛三面,北面不能掛,為“軒懸”;卿大夫只能懸掛兩面,北面和東面不能掛,為“判懸”;士只能在南面懸掛樂器,為“特懸”。天子可以觀八佾之舞(一行八人為一佾,八佾即八行六十四人),諸侯只能觀六佾舞,卿大夫觀四佾舞,士觀二佾舞。天子亡故稱“駕崩”,諸侯亡故稱“薨”,卿大夫亡故稱“卒”,士亡故稱“不祿”,百姓亡故稱“去世”?,F在講求民主,人人平等,就籠而統之,都稱“去世”了。
魯國有一個叫季氏的卿大夫,仗著世代為卿,位高權重,操控了國家政權,于是自比天子,在家里觀賞八佾樂舞。孔子在談到這件事時非常憤怒,說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古人認為:“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敝Y是天經地義的事,按禮的規范行事也是做人的本分。周禮傳承了幾千年,一直在規范著我們的生活,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標志。知禮、懂禮、遵禮、行禮,既是個人的修為,也是遵紀守法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