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初中生難倒數學家
- 年代:妹妹饞肉,我只好做學霸
- 貍叔狠高興
- 2104字
- 2025-04-14 19:00:00
作為國內數學界的泰斗,華老對青少年數學發展傾注極大心血,國內從小學到高中的數學競賽,幾乎都有他的影子,所以聽到初中生敢給《數學進展》投稿子,讓他來了興趣。
聽到華老要看稿子,呂健有些不情愿,但還是從筐里把顧學文那份找出來,然后走到華老面前遞了過去。心里卻覺得,華老肯定也是看一眼就沒了興趣。
華老接過稿紙,扶了扶眼鏡開始閱讀。起初,他的表情確實很平靜,但讀著讀眉頭微微蹙起,眼神也變得專注起來,手指開始無意識地在稿紙上輕輕敲擊。
看到這一幕,呂健還沒啥,畢竟他和華老接觸的不多??勺鳛槔嫌阎骶庩愔倜骺商宄@意味著什么了,這意味著華老對稿件有極大的興趣。
可小呂不是說這是初中生投的稿嗎?華老怎么可能感興趣?
在陳仲明的驚訝中,華老反復看了幾遍,尤其是文中關于構造新解和利用最小性原理進行反證的部分,臉上表情由好奇轉為驚訝,最后竟然后露出了贊賞之色。
“這個方法……有意思!”華老放下稿件,轉頭看向呂健,“小呂,你剛才說這篇稿子內容不行?”
“是……是的華老,”呂健被華老看得有些心虛,“用的都是韋達定理和整除,看起來很初等……”
“糊涂!”華老猛地一拍桌子,聲音不大,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這一下把編輯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過來,十幾個編輯都看著華老,不知道他為何動怒。
“你們就是這樣對待年輕人投稿的?只看作者身份,只看用了什么‘高深’理論,就不看內容,不看方法嗎?!”
華老舉著稿件,對其他編輯痛心疾首說道:“中學生怎么了?中學生就不能有創新嗎?他們才是數學的未來!你們這樣輕易否定一篇充滿創造性的稿子,知道會給這孩子心里留下多大的陰影嗎?這么多會挫傷多少年輕人對數學的熱情?絕對不能這樣!每一份投稿,不管它來自大學教授,還是來自偏遠地區的中學生,都要認真對待!要看到里面的閃光點!不能因為我們的傲慢和偏見,扼殺了任何一點可能的創新!”
華老的聲音回蕩在編輯部,編輯們一個個都低下了頭,大氣不敢出。主編陳仲明也連忙走過來,打起了圓場:“華老您別生氣,小呂也是剛來不久,經驗不足……”
“經驗不足不是理由!”華老打斷他,“這是態度問題!是對待科學、對待人才態度問題!”
編輯們嘴上連聲稱是:“是是,華老教訓的是,我們以后一定注意?!?
話雖然這么說,可不少人心里并不以為然。他們都是名牌大學數學系的高材生,有的甚至是博士、準數學家,有著自己的驕傲。
中學生?懂什么是真正的數學?一元二次方程解明白就不錯了!
能搞出什么值得專業期刊發表的“創造性”?多半是瞎貓碰上死耗子,或者在什么地方看到的一些奇技淫巧罷了。
然而華老是何等人物,一眼就看穿了這些年輕人心中想法。
他冷笑一聲,指著顧學文稿件中作為例題的那道不定方程:“你們覺得這文章內容簡單?覺得這稿子是中學生僥幸得到的?好!那這道題,就是文章里的問題,現在就用你們的方法來解!題目看著不難吧?整數、平方和,你們這些‘數學家’,應該手到擒來吧?給你們時間,就在這做!”
話音一落,華老走到墻邊掛著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筆,將這道數論題清晰地抄寫一遍。
看到題目,編輯們面面相覷,心里有不以為然變成了不寫。不就是一道看起來稍微復雜一點的不定方程求整數解碼?
雖然直接求解不容易,但用上同余、二次剩余、或者其他初等數論方法,總能解決吧?
編輯們以年輕人為主,自然有傲氣,有人不服氣,拿出紙筆開始演算起來。
他們中有人試用模運算縮小范圍,有人嘗試構造特殊解,還有人想引入更復雜的代數工具……他們都是各自學校的佼佼者,數學功底扎實,本以為解決這樣一道“初等數論”不在話下。
然而,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直到窗外天色漸漸暗下來,眼看就要到下班時間,小黑板前的編輯們依舊是眉頭緊鎖,草稿紙用了一張又一張,各種高深的數學符號寫滿一篇又一篇,始終無法給出一個完整、嚴謹的解。
他們發現,這道題遠比看上去要“刁鉆”的多,用常規方法要么陷入循環,要么計算量大到無法承受。
這時候,他們才真正意識到,投稿的初中生有多么恐怖,遠遠不是他們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之前的不屑和輕視,此刻都化作了額角的冷汗和心中的震驚。
就在這時,華老端著茶杯,慢悠悠地踱步回來。他看了一眼愁眉苦臉的編輯們,平靜的問道:“怎么樣?沒解出來吧!現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嗎?”
編輯部里鴉雀無聲,之前心高氣傲、眼高于頂“準數學家”們,此刻像斗敗了的公雞,垂頭喪氣。作為第一個審稿的呂健更是羞愧的臉紅到脖子。
“華老……我們……錯了?!币粋€年長些的編輯,也是一位副教授級別的,慚愧地承認道,“這題確實不簡單。我們小看它了,也小看了這位中學生。”
其他人也紛紛點頭附和。這次,他們是真的服了。
注:【書里初中生難道準數學家并非完全杜撰,更非天方夜譚,有真是案例的。在四年后的第29屆IMO競賽中有一道和書中幾乎一模一樣的題,袋鼠國數學奧林匹克議題委員會的六個成員都未能解決這道問題,于是他們只好向主辦國4位最好的數論專家求肋,委員會希望專家能于6小時內解決問題,令人尷尬的是,專家經過一輪苦戰都未能解出題目,于是這道題也就變成后世競賽生口中的“傳奇第六題”,順便提一嘴,大名鼎鼎的華裔數學家TAO也參加了這屆IMO,前五題他是滿分,這道題只得了1分,可見其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