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涌現:AI時代的思考與探索
- 張亞勤
- 2799字
- 2025-03-31 11:24:37
數字經濟3.0:從原子到比特,再回歸原子
從原子到比特
早在1995年前后,數字經濟的概念就已經被提出,距今已有約30年的歷史。當時,隨互聯網的發明而來的機遇與風險在發達國家得到了廣泛深入的討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是尼古拉·尼葛洛龐帝于1995年出版的《數字化生存》中提出的,他預測,未來人類將生存于虛擬、數字化的活動空間里,也就是人類將由原子世界進入比特世界。這個設想在當時被一些人認為是天方夜譚、技術烏托邦,但隨后,從數字化1.0到數字化3.0的發展歷程在某些方面印證了該書的預言。
人類對數字經濟的最初認知,是在數字空間中進行的消費、交換、生產等經濟活動。數字化帶來了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化,帶來了家用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人類大量的生產與商業行為被放置于線上,同時帶動了千百種行業、無數家企業的數字化建設。在這個過程中,各階段的數字化重心亦有所不同。比如在數字化1.0階段,內容的數字化創造了高清電視等新的增長機會;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電商、社交、長短視頻等應用模式興起,孕育了巨大的數字經濟發展機遇。
根據以太網的發明者羅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網絡的價值與其用戶(或節點)數量的平方成正比,即N個聯結可以創造出N的2次方效益。現今,全球約53億用戶每時每刻都在借助形形色色的數字裝備接入互聯網,其可能創造的效益、潛能不言而喻。
不只是個人用戶,無數企業也在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進程。崛起的在線經濟迫使企業努力適應新的業務開拓方式、流程協同方式以及品牌宣傳方式,針對自身IT設施與服務體系的預算不斷增加,ERP、云計算、大數據、商業智能等數字化布局漸漸成為企業存續、業務創新的關鍵。數字化2.0的風潮由企業及醫院、學校、政府機構等組織波及城市、鄉村,進而擴展至國家的數字化建設與數字基礎設施投資。這些需求和供給構成了數字經濟的另一面,即因組織、機構的數字化轉型需求而生的機遇,與全民參與的在線經濟交相呼應,譜寫出自進入21世紀以來數字經濟2.0階段的發展主旋律。
數字經濟再度進化的新形態,必然是以在線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為特征。我國很早之前(2015年)就開始實施“互聯網+”行動戰略,意在將互聯網伴生的高效觸達、平臺化、移動化等價值與實體經濟相結合,這種思路可以看作數字化3.0的開端。
從比特回歸原子
2016年,我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提出了“智能+”的構想,這一構想可以被視為“互聯網+”的延伸與下一站,即數字化3.0和數字經濟3.0的新站點。這一階段經濟發展的關鍵邏輯是加速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融合,即從比特回歸原子。由此,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之間的映射關系會被更新。一方面,實體經濟將釋放出全新的勢能澎湃的爆發力,產業需求從“互聯網+”進階至“智能+”,被AI賦能的交通、物聯、生命科學、機器人等諸多領域都將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技術突破與體驗躍升,這無疑意味著巨大的經濟影響力。另一方面,虛擬空間中的在線經濟模型也將與現實世界深度結合,數字孿生、元宇宙這些技術概念將有機會影響甚至左右企業的業績表現,進而為實體經濟開辟出新的增長路徑。
展望更遙遠的未來,或許人們周遭的一切場景都將擁有實時更新的數字鏡像,或者叫數字分身、數字副本,而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界限也可能不再涇渭分明。看起來就像電影《頭號玩家》里的設定,但這樣的未來距離每個人并不遙遠。想想看,實體貨幣誕生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卻在短短十余年間,就被數字化貨幣與移動支付顛覆。今天,至少在中國,手機比錢包更重要,帶上一部手機就可以走遍大江南北。
接下來,自動駕駛技術會讓交通工具更徹底地數字化,由智能系統代替人類指揮交通、操作車輛。同時,生物的數字化進程也可能大大提速。我們的DNA、蛋白質、細胞、分子等生物組學信息都能夠被智能系統以數據形式清晰表達出來,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查看自身整體與各器官的健康程度,并根據數據表現、智能提示來改變生活方式或及時求醫。
最終,數字化世界將與現實融為一體,智能也將成為與空氣、水、電、互聯網相似的基礎資源。
對數字化建設的每一分投入都能獲得回報
中國數字經濟的基礎規模十分龐大,已具備發生質變的先決條件。2024年8月27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顯示,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擴張穩步推進。2023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3.9萬億元,較2022年增長3.7萬億元。數字經濟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2.8%,較2022年提升1.3個百分點,數字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關鍵支撐和重要動力。同時,數字經濟同比名義增長7.39%,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2.76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6.45%,有效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活力。
這些基礎數據意味著,數字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核心、支柱。數字經濟的發展成效與發展速率,直接決定著中國經濟的未來成長空間,以及世界對于中國經濟的想象空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全球經濟普遍進入被各種不確定因素擾動的周期里,而在中國,數字經濟依舊保持著強韌的增長速率,這一點是其他大部分經濟發展模式無法相比的。
在數字經濟的重要性不斷強化的背景下,中國對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相關新技術研發的重視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早在2017年,中國就將發展人工智能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在網絡方面,中國已建成全球覆蓋范圍最廣、技術領先的基礎設施,每個地市都實現了千兆光網接入,并且部署了規模首屈一指的5G網絡;東數西算工程正在打造一張更大的跨地區、集中式算力網。事實上,針對AI、計算、網絡等基礎設施不斷加大投資力度,是催化智能技術走向產業應用的重要推力。未來,產學研各界唯有以應用為導向,持續加速技術發明與產品創新,才能有效消化并釋放中國新一代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投資,而這也極可能加速科技創新紅利期的到來。
數字經濟的順暢發展,需要三個步驟的工作來為其保駕護航。第一步是完成數字化基礎建設,沒有從個人、企業到全社會的數字化成果積淀,就沒有數字經濟的成形與壯大。第二步是進行智能化轉型,大力提升個人和組織對AI技術的利用強度和廣度,才能引爆多年以來積累的各種數據的潛能,使之能夠真正反哺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過程。第三步是推動技術的實用化、落地化、產業化,積極嘗試將數字技術投射到有需求的產業空間,通過更大膽的實驗、實踐來探索無盡前沿。
整體而言,談到今后中國數字經濟的建設,依然繞不開這三個步驟——既可以有先有后,也可以同步向前。今天,中國仍有大量行業處于數字化的初級階段,因此堅定不移地鼓勵各行業推進數字化建設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具備了一定的數字化基礎并希望更快地從新技術中獲取紅利的企業已瞄準智能化,其中更有不少勇于嘗鮮者已切實體會到投資AI、利用AI的好處。無論如何,對數字化建設的每一分投入都能獲得回報。
盡管如此,AI技術的普及和產業化、規模化應用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將AI技術轉化為新的產業、探究AI技術的產業化可能性,迄今還是相當前沿的工作,需要政企學各界勠力同心、推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