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東印度公司:“逐夢”海外市場

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海洋優勢成為國家競爭中越來越被看重的因素。法國在重視國內貿易發展的同時,也大力培育發展海外貿易。

亨利四世時期,宗教沖突得到了很大的緩和。1598年,亨利四世頒布“南特赦令”,承認天主教為主教,同時給新教(胡格諾派)以信仰和行動自由。南特赦令對法國經濟有非常積極的影響,因為工商業者多為新教教徒。

同時,亨利四世積極支持國際貿易,于1604年成立東印度公司,并在北美魁北克建立了殖民據點。[2]但和同時期的列強相比,法國對國際貿易的支持是遠遠落后的。就像很多研究者所說的那樣,亨利四世“并沒有為海外殖民地留下多少位置”[3]

法國在海外貿易中的地位薄弱,有其歷史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法國歷來重視農業發展,其手工業、商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另一方面是因為法國對外擴張的政治策略,讓其很難抽出專門的時間和精力發展海外貿易。法國需要的一些東方商品,基本都通過葡萄牙和西班牙這些國家作為中間商來獲得。因為在15—16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掌握著東方貿易的特權。然而在16—17世紀的歐洲宗教戰爭以后,法國的鄰居荷蘭日漸強盛,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法國的海洋力量幾乎被消耗殆盡。荷蘭于1602年成立東印度公司,從此進入海外貿易活動的輝煌時期。作為新的海洋強國,荷蘭獨占了以前由西班牙和葡萄牙占領的地盤,將海外貿易活動推進到世界上1/4的地區,他們有一半的船只在充當供應商,進而分配著世界市場的主要產品。[4]面對這個昔日的蕞爾小國今日的成績,法國政府深受刺激,追趕荷蘭、發展海外貿易成為新的目標。

1661年,柯爾伯被路易十四任命為財政監督官,實際掌握國家財政大權。柯爾伯自上任以來,非常重視商業發展,他期望一個“大的法國殖民地和貿易帝國,被建立在一個強大的東印度公司的基礎上”[5]。柯爾伯認真研究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財務報告以及統計數據,想要探究他們的成功秘訣。在柯爾伯的努力下,一個在法國建立東印度公司的計劃正在形成。他秘密從荷蘭得到東印度公司的章程,以此作為法國建立和運作東印度公司的藍本。1664年3月的一天,柯爾伯組織商人們召開會議,具體討論公司章程等相關事宜。8天以后,“太陽王”路易十四召見了會議的主要成員并為公司頒發了許可證。之后會議成員們又經過多次協商,最終在路易十四的親自確認下,正式確定了公司章程。會議還選出了12名公司經理,并確定公司的名字為“東印度公司”。6月8日,“太陽王”路易十四正式發表聲明賦予公司法律效力,至此,法國東印度公司正式成立。

和其他國家的東印度公司一樣,除了經濟上的追求,法國東印度公司還和政治有著密切聯系。路易十四對東印度公司寄予厚望,希望它不僅能為法國在東印度地區開展國際貿易,還能通過宣傳法蘭西文明和天主教義,增強法國在遠東的影響力。于是,路易十四采取了一系列扶植新生的東印度公司的政策。

為了爭取讓更多的資金流向公司,政府采取各種措施打消貴族的投資顧慮,增強其對公司的歸屬感。當時的社會,商人身份不高,法國貴族雖然熱衷于財富,但并不屑于和商人為伍。針對這種情況,路易十四承諾任何想要加入公司的貴族,其身份不會受到損害。為了吸引那些想要實現社會階層躍遷的富有商人投身其中,公司規章規定,出資2萬利弗爾[6]以上的人有資格出任董事,出資6000利弗爾以上的人享有表決權,貢獻卓越的人有機會加封貴族頭銜。[7]這些獎勵性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投資者的信心,但大多數人對遠洋貿易仍持觀望態度。

為了吸引大眾投資東印度公司,國王路易十四親自主持了首屆股東大會。為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路易十四宣布認購300萬利弗爾,當作公司的啟動資金,并承諾股金每增加40萬利弗爾,自己就再拿出30萬利弗爾。受到國王的“鼓勵”,大批官員和貴族紛紛加入這場投資運動。為了討國王的歡心,大家只得認購更多的股份。

在國王的扶持下,法國東印度公司在資金籌集和貿易活動開展方面獲得了很大的便利。公司船只通常在每年的2月底或者3月初乘季風從法國海港出發,前往印度。從法國出口的貨物主要有火炮、火藥、鐵錨及其他鐵制品,另外還有珊瑚和一些紡織品,以及很大部分白銀。抵達印度的交易點之后,有專門的人負責提取船上的貨物和白銀,用來交換或購買當地的貨物。回程貨物主要由大量的印度綢緞和棉布組成,除此以外,還有香料、藥材、蘆薈、蠟、漆器、檀木等土產。

法國東印度公司的高管由兩名經驗豐富的外籍人士馬爾卡拉·阿洋辛茲和佛朗索瓦·卡宏擔任,他們主要負責貿易點的建設。阿洋辛茲的父母在印度半島擁有強大的人脈,他們與伊斯法罕宮廷的關系密切,法國東印度公司因此獲得了在半島設立多個貿易點的許可權。卡宏有過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工作的經驗,后來來到法國,抓住英國將貿易點從蘇拉特轉移的機會,于1668年設立了法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第一個貿易點——蘇拉特貿易點。雖然后來由于頻繁戰爭的影響,公司的貿易點幾經轉移,但蘇拉特貿易點作為首個活動中心仍對法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活動產生了深遠影響。

1669年,第一艘滿載印度貨物的航船成功返回,這標志著法國東印度貿易體系的正式建立。

法國東印度公司的組建離不開王權的支持,必然會受到王權的干預。由于從印度運來的棉布對法國紡織品造成了強烈的沖擊,政府于1686年宣布禁止進口棉布,已經輸入的印度棉布可以銷售到次年年底,這一政策對東印度公司的經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作為法國對外擴張的工具,東印度公司還需要負擔印度駐軍的經費以及當地傳教士的活動經費,而在戰時,商船甚至要增備火炮與海軍戰艦一起執行任務。非商業性的活動損耗了公司大量資金,公司財政狀況不佳。后來法國東印度公司被迫以舉債的方式完成貿易活動。

1719年3月,約翰·勞在原來東印度公司的基礎上合并了法國其他的殖民公司,成立了新的公司,簡稱“印度公司”。印度公司的特權范圍和以前一樣,但管理組織有所變化。國王路易十四成立了貿易委員會,任命12名經理人直接負責公司的貿易活動,并派專人匯報公司的財政狀況。[8]但好景不長,由于七年戰爭(1756—1763年)的爆發,公司貿易被迫停滯。后來因為法國實施貿易保護政策,印度公司于1769年被撤銷。

1780年以后,法國市場上出現東方商品短缺的現象,而這時英國已經替代荷蘭,成為世界貿易強國。為了應對英國獨占東方市場的局面,法國決定出面參加東方貿易。1783年2月,政府直接派遣4艘船只去中國貿易;1784年2月,返回的第一批貨物被運到洛里昂進行拍賣。[9]至此,法國政府認識到成立新的東印度公司的必要性。1785年,政府頒布法令,宣布重新成立東印度公司。它以貿易股份公司的形式創立,擁有資金2000萬利弗爾,被授權壟斷好望角地區以外的貿易。[10]法國大革命爆發后,東印度公司被國民議會解散。

法國東印度公司經歷了成立,合并重建,被撤銷,又重建的過程,直到法國大革命爆發,最后難逃被解散的命運。但東印度公司的存在仍為法國“逐夢”海外市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國第一次在印度設立貿易活動中心,法國第一艘滿載印度貨物的航船成功返回,甚至法國政府第一次派遣商船到中國進行貿易,這些“第一次”的突破都離不開法國東印度公司這個名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宾县| 彭山县| 阜南县| 明光市| 平果县| 扬中市| 凤山县| 万源市| 碌曲县| 客服| 娄烦县| 忻城县| 体育| 铜梁县| 横峰县| 阳泉市| 香港 | 营山县| 荥经县| 楚雄市| 太谷县| 苍山县| 高碑店市| 新乡县| 平阴县| 瑞金市| 运城市| 忻州市| 安平县| 博罗县| 望奎县| 嵊州市| 牡丹江市| 宾阳县| 咸丰县| 锡林浩特市| 富阳市| 修文县| 安达市| 临泽县| 建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