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最重要的是格局。不懂格局,就不可能找到正確的謀略,必將錯失良機。一個人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就,關鍵并不在于擁有了多大能力,把握了多少機會,而在于人生的格局是否大。格局大的人,凡事深謀遠慮,順勢而為,勇于承擔責任,他們不會心胸狹隘,而是具有常人所不具備的遠見,最終能登上人生的金字塔頂。
——
人的一生十分短暫,大多數人只是遵循現有的秩序,渾渾噩噩地過完這一生。真正能夠讓我們跳出藩籬,改變自身命運的,不是金錢,也不是權力,而是格局。這個世界上永遠不缺聰明人,真正缺的是擁有大格局的人。
格局,是一個人的眼界和胸懷。格局高的人,總是能夠為眾人指明前進的方向,成為人群中的先行者。正如戴爾·卡耐基所說:“一個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歸結于他的專業知識,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歸結于他表達思想、領導他人及喚起他人熱情的能力。”
格局高的人,不會只盯著局部,而是著眼于全盤,預測事情接下來的走向,因此他們總能采取正確的戰略和謀略,從一開始就高競爭對手一個段位。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真正聰明的人,能夠看清事物的本質,水的天性是向低處流淌,雖在低位,反而占據了戰略制高點。你或許在短時間內處于劣勢,但是水向低處流的趨勢不會改變,最終的成功一定是屬于你的。
格局高的人,心胸肯定也是寬廣的,因為他知道世界的浩渺,也懂人生的無常,所以總是以謙虛、謹慎的態度對待人生,以寬容大度的態度對待他人。兼容并蓄,集眾人之智慧和力量。在小事上不糾結,在大事上不糊涂,始終朝著勝利的方向穩步前進。這樣的大格局之人,當然是能成大事的。
若是格局不高,封閉了自己的眼界,只能看見眼前的蠅頭小利,那么這個人注定難成大事。即便僥幸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很難保持下去。
張良受書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揮師東進,攻滅了韓國,緊接著又接連攻滅了趙、魏、楚、燕、齊王國,將天下收入囊中,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然而秦始皇的功績,對于六國之人來說,卻是亡國的恥辱,家仇國恨給他們帶來了無法磨滅的痛苦,他們時刻想要報仇。這其中就有一個叫張良的人。
張良,字子房,出身貴族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曾擔任韓國宰相。韓國滅亡之后,張良的家也破敗了,其父眼見韓國滅亡而無力回天,含恨而亡。從那時起,張良就立志報仇。他散盡家財,找到了一位大力士,又打造了一柄重達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尋找時機刺殺秦始皇。
很快,他找到了機會。公元前218年,張良得知秦始皇巡游各地,即將路過陽武縣(今河南省原陽縣東南)。于是,他和大力士提前埋伏在秦始皇的必經之地——博浪沙(古地名)。等到秦始皇的巡游車隊抵達時,大力士舉起鐵錘,向著車隊中最豪華的那輛車扔了過去,結果失誤打到從屬的車上。秦始皇對此事十分惱怒,下令全國緝捕刺客。張良只好改名換姓,躲藏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北)。
有一天,張良在下邳閑游,路過圯橋,遇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者。老者故意將鞋丟到橋下,然后叫住了張良:“小子,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感到十分詫異,但他還是強忍著心中的怒火,下去把鞋撿了上來,恭敬地遞給了老者。老者又說道:“給我把鞋穿上。”張良心想既然已經給他取上來了,那就再忍耐一下給他穿上吧。張良做完這一切后,老者點點頭,說道:“孺子可教矣。”然后,老者約張良在五天后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
五天后,雞鳴時分,張良按照約定來到橋上。誰知老者已經先到了,他生氣地斥責道:“與老人相約,你怎么遲到呢?五天后再來。”五天后,張良提前出發,不料老者又先到了那里。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了橋上,等了一會兒,老者才過來。老者很高興,他拿出了一卷書,交給張良說:“熟讀此書,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后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后,你到濟北谷城山下見到的黃石,便是老夫。”說罷,那位老者就離去不見了。
張良接過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讀,知道了很多修身治國的道理,成為一個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的人,輔助劉邦建立了漢朝,被后人尊稱為“謀圣”。
制勝謀略
張良受書的故事,歷來為人所津津樂道。人們看到的是一代謀圣獲得高人指點,最終飛黃騰達的經歷。黃石公預測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又能慧眼識英才,其出神入化的智慧也讓人無比神往。然而人們在談及這一故事時,卻往往將其視為神怪傳聞,忽略了其中樸素的大智慧。
蘇軾曾說,張良受書的故事,確實很有傳奇色彩,但是他認為黃石公的真正用意不是傳授兵法,而是通過撿鞋和相約等一系列行為,教導張良提升自己的格局。當時的天下已經被秦國統一,大秦的鐵騎統治著華夏大地,刺殺秦始皇不過是逞匹夫之勇,不會對形勢造成任何改變,反倒會讓自己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
真正擁有大格局的人才,不應該這樣丟掉性命。張良聰慧過人,本應該像伊尹、姜子牙那樣匡扶天下,反倒像荊軻、聶政那樣做出行刺的下策,這是黃石公甚為惋惜的。因此,黃石公故意羞辱張良,磨煉張良的性子,最后張良果然沒有辜負黃石公的期望,所以黃石公才說“孺子可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