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跨越千古的對話
- 大明:萬壽帝君名符其實
- 顥天孤穹
- 2166字
- 2025-04-12 14:17:13
“對,這便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給出肯定的回答,來人又繼續問道:
“知行合一的知來源于何處?現在的儒家,理學昌盛以“存天理,滅人欲”為教條,先生作何解釋?”
思慮片刻后,王陽明有條不紊地緩緩道來:
“二程言“存天理,滅人欲”,我也層為其擁壘,但是后來我明白,“存天理,滅人欲”那是對圣人的要求,拿對圣人的要求,要求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不如直接讓大家修仙。”
最后一句話引得堂內學生哄堂大笑,唯有新來的白衣道士,淡淡一笑,繼續追問道:
“那先生以為,人欲是“知”的來源?”
“對,也不對。”
王陽明給出一個模棱兩可的回答,而后又繼續補充道:
“人欲雖然驅動著人們前行,但是也束縛著人們,人欲是駁雜的妄念,單以它而言,不能成為“知”的來源。”
“那先生有何其他見解?”
王陽明手捋胡須,像是在梳理心中所念,最終他回道:
“知應該來源于良知,來源于本心!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學堂學生搖頭晃腦,竊竊私語,互相探討,白衣道士見此言道:
“先生可否說道更明白些?這些人可沒有先生的境界。”
學堂學生忍不住點點頭,他們也不解其意,只是不敢問。王陽明想了想,改用更簡單的語言:
“所謂良知就是類似于志向,信仰,良心之類的東西。”
“那與人欲有何不同?”
“人欲,駁雜虛妄,若是人的行動是由駁雜的妄念驅使,那這份行動的意志也將受到各種東西的干擾,無法持續太久。
就比如高捷,他的想法很多,他也知道他應該堅持學習,即便是在這種環境,可是他的心中還有很多其他妄念,這讓他無法像徐階一樣靜下心來。”
被當做反面教材的高捷面色羞愧,拿起一本書把臉擋住,而后悶聲說道:
“先生你還是舉個別的例子吧,學生我的妄念他們怕是看不懂。”
周圍輕笑聲不斷,王陽明柔和地笑了笑,轉為其他話語:
“那便以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大禮議為例,毛澄以繼統既繼嗣為名,要求陛下奉孝宗為皇考,以此來延續大宗。
可是奉孝宗為皇考,那又置陛下自己的孝道于何地?孝道,唯有誠心奉養雙親,才會從中獲得愉悅和親情,才是至善。
而毛澄等人強逼陛下改換生父,即便真的做成了,又有何意義?他們以漢哀帝,宋英宗的先例為據,可是在我看來,這分明是前車之鑒!
漢哀帝與宋英宗的歷史評價有目共睹,強行逼迫繼嗣,不過只是在蓋一塊遮羞布,于朝局并無益處,反而會引起皇帝的不滿,讓君臣對立走向極端。”
此言一出全場靜默,即便是大禮議已經傳的沸沸揚揚,可是真正敢于發表看法的人沒幾個。
大部分人都是在蹭熱度,或者說是私下里行動,明面上還真沒幾個人敢明確表態的。
白衣道士見此嘲諷道:
“怎么不敢說?還是不敢聽了?你們可知大禮議為何要通昭天下所有人?
這就是為了讓你們這些士子明白,你們應該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天天看著那些什么四書五經,背著什么倫理綱常。
天天圣人言,圣人言,圣人和你們有什么關系?別一天天把什么事都往圣人身上推,圣人沒空搭理你們。”
一番諧趣幽默,但又發人深醒的話讓學子們開始反思。而主位上的王陽明則是開懷大笑道:
“好一個圣人沒空搭理,這句我喜歡。”
白衣道士會心一笑,繼續問道:
“那一個人該怎么知道自己是否致良知了呢?是根據結果嗎?”
心懷激蕩的王陽明沉吟道:
“舜常常覺得自己無法盡孝,于是時時反思自己是否盡孝,反而成了大孝子。
而舜的父親??叟常常覺得自己有大慈愛,殊不知,自己的心早已被后妻改變了,越認為自己慈愛,就越不能慈愛。”
“哦?那意思是,舜覺得自己并沒有致良知,但結果上他是孝子。因為結果上他是孝子,所以他致了良知?”
“非也!”
王陽明嚴肅否定,繼續解釋道:
“所謂的結果不過是身外之物,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致良知,必然是由于下了大苦功,做了大學問。
有良知的醫者欲致其治病救人的這份良知,必然自立志起,便努力學習醫術的相關知識和實踐能力,欲治病救人,不但要學得精,還要學得廣,不用大苦功嗎?
再比如這些學生,欲致其恢復國子監求學之風的良知,就必須從現在起做好自己能做的事。
然后隨著成長一點點地做出改變,直至打破多年之弊患,成就前人未能成就的偉業,這樣的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其中的艱難險阻遠比想象的要多。”
“那先生如何看待致不了良知這件事,光有苦功,卻看不到良知,這樣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無數人一開始都是為了心中夢想前行,可是漫漫長路,看不到希望,最終讓他們的良知被埋沒。王陽明看向現在還懵懵懂懂的學子們,語重心長地說道:
“世人苦苦追尋的安寧祥和其實早已在他們內心。
知行合一是一關,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要害怕失敗。
致良知是一關,要下大苦功,做大學問。
心外無物又是一關,自己心中認可的才是最重要的。
這三關相輔相成,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或許我們最終致不了良知,但是在這過程中,我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有意義的。
關關難過關關過吧。”
充滿感嘆的聲音,讓學子們似乎已經看到了前方的道路是何等坎坷,就在此時白衣道士的聲音響起:
“關關難過關關過,步步難行步步行,夜夜難熬夜夜熬,事事難成事事成。
回頭看,輕舟已過萬重山,向前看,前路漫漫意燦燦。”
豁達之音,聲如朝陽,驅散了學子們的彷徨躊躇,主位上的王陽明站起身來恭敬一拜。
“多謝陛下今日問對,讓我之心學終于大成。”
“哪里哪里,王師心學早已在胸,即便沒有朕也終會完全成就。王師此番入京破眾生心中之賊,朕代天下臣民謝過王師。”
朱厚熜以學生之禮回應,國子監內倏然一靜,眾學子目光呆滯,短短半天他們不但見到了陽明先生,還見到了當今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