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我們的孩子準備好了嗎

6歲上學,不必搶跑

現在,我們國家標準的小學入學年齡是6周歲,具體地說,就是前一年9月1日以后到入學當年8月31日之間滿6周歲的孩子,其中9月1日和8月31日都包含在其中。現在,有入學年齡放寬到年內的討論。但不管這時間節點是8月31日,還是12月31日,都是在6歲的前后安排。

為什么是6歲,不是5歲,不是7歲?因為6歲孩子的總體特征顯示他們已經具備了初步的學習能力,并且開始有了系統學習新知的需求。那是不是說在9月1日以前已經慶祝了6歲生日的孩子,就能夠毫無疑義地融入規律的學習生活,輕松應付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呢?當然不是。孩子的行為年齡可能比他的生理年齡更能夠說明一年級的學業對他到底意味著探索的樂趣、獲得新知的喜悅,還是辛苦負重的行程。

在我的經驗基礎上,參考研究機構的一年級孩子行為能力清單,我認為這幾個方面的情況會有助于我們預判孩子對于一年級生活的適應能力:

·9月份開學的時候是否年滿6周歲,或者超過;

·在同齡孩子中,顯得稚嫩,還是剛剛好,或者沉穩;

·能和你一起或者獨自安靜地看完一本繪本書;

·能區分生活中不同的物體,屬于球體、長方體,還是正方體等;

·能認識自己的名字,能夠寫或者畫出來;

·知道正確的握筆姿勢;

·能數數到20以上(不用更多了),能理解加減法的意思;

·知道自己的生日;

·在離家兩個路口之外,能找到回家的路;

·會從頭頂扔球;

·能騎尺寸適合的自行車;

·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能獨力完成上廁所的全部過程;

·需要的時候,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愿望;

·需要的時候,愿意和能夠求助,能正確選擇求助的對象。

理想化的狀態是希望我們的孩子在開學的時候,都能夠滿足合乎以上15個項目。但是總有或這或那的幾項不能夠全部達到,這也沒有關系,沒有人能100%準備好。只是父母需要判斷一下,是從未嘗試和練習,還是能力不能達到,需不需要投入更多一些的關注和引導?

只有第一項,我強調要年滿6歲,不要搶跑。聽說有一些年輕媽媽在生孩子的時候,就會想辦法,甚至動用醫學手段把孩子的生日提前到9月1日以前,就為了孩子將來進小學的時候可以提前一年,在同齡孩子中領跑一段。千萬不要這樣做。晚于入學當年3月出生的孩子,我們叫作夏天的孩子(其實也包括春天),他們在實際的小學低年級學習中可能比較吃虧。新生兒期孩子的差異是按天算的,嬰兒期孩子的差異是按月算的,幼兒期孩子的差異是按季度算的,就算是兒童,半年的年齡差也會在孩子們的各種行為中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來。就普遍性來說,秋冬季孩子能夠一遍就聽懂的內容,在春夏季孩子那里可能就需要多兩遍;秋冬季孩子能夠輕松達標的一項體育成績,春夏季的孩子可能就要多加練習幾次。并不是不能做到,這個年齡的孩子都能做到,也不是沒有特例,可誰就能保證自己孩子是那個超越成長規律的特例呢?

再舉一個例子,記得是在學者楊照寫給女兒的書里邊看到的:美國的學制是按照出生的年份來區分,也就是說同級的孩子最大的是1月份出生的,最小的是12月份出生的,一個年級里最大和最小的孩子,和我們同樣相差幾乎一年。而美國優秀的職業冰球球員多半在每年的頭三個月出生,他們在五六歲接觸冰球運動的時候,就相較同齡的孩子學得快、表現得好,從而也更容易獲得自信。而正是這樣的成就感和自信,點燃了他們對于冰球這項運動的超乎常人的熱情。

所以說如果你的孩子出生在秋天,我覺得這是命運給孩子的一件禮物,他的行為能力、心智都是在同級的孩子中得到了最充分發展的那一個,他就有可能行有余力、輕松自如地進入小學階段。做父母的,為什么要多此一舉地收回這份禮物呢?

再說了,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光,全然自我,舒展開合任天真……讓孩子們多享受一段這樣的時光吧,沒有必要人為地提早把孩子拖到嚴格課堂學習的軌道上來。

“零起點”,不要解讀成上學前可以縱容無知

“零起點”對老師和對父母意義不一樣。

對老師說的是:要恪守職業操守,敬畏自己的工作,不要隨意省略或快進教學內容。

對父母說的是:不要揠苗助長,而要設置學習環境,按需供給。

對于老師來說,一個班幾十個孩子,一定是認知水平參差不齊的。在我任職過的學校,一年級“零起點”是基本認知,不需要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要求。即便是在以前,各種魚龍混雜的幼小銜接課程眾多的時候,我們也深知,即便是一個最簡單的知識點,小學課堂上老師的規范講授,也是不可略過的。因為“幼小銜接”是沒有統一課標的,有多少老師就有多少教法,孩子聽到了多少,學到了多少,誰也不知道。

面對在學齡前沒有開啟知識性學習的孩子們時,哪個老師又有權利可以隨意決定教學內容的取舍、講解進度的快慢,給這些天地初開的孩子一個硬生生的下馬威呢?哪個老師也沒有這個權利。

但是,在教育這件事上,父母和老師的分工是大不同的。

一方面,父母不要揠苗助長。別人學的我們都要學,別人會的我們都要會——這種唯心主義的想法,要不得。

另一方面,父母還要關注孩子學習需求的變化,提供與之相適宜的學習的外部條件。成長是一件日新月異的事情。給孩子讀圖畫書,讀著讀著,他自己記下了不少字,想問問你更多的字,你趕緊拉著他:“別認了,我們零起點。”孩子玩積木,發現兩個三角形可以拼出一個四邊形,興致勃勃要嘗試更多,你一把拉住他:“上小學再說。”那些看到“零起點”三個字就必須把孩子摁在“零起點”上不允許前進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確認這樣是真的對孩子好嗎?發現一個借口,就放下了教育的責任,還是說這個責任,其實以前也沒有想過要擔起來?

“提前學”和“深度學”

接著“零起點”,說說“提前學”和“深度學”。

還是那個觀點,能否提前學不是由我們大人們拍腦門兒決定的。

個人觀點,“提前學”更適合初高中的學習。初高中的學習是以知識理解和知識運用為考核導向的,主動有效的深度學習和刻意練習一定會有更多勝出的機會。但小學不是。小學是以習慣和能力養成為導向的,所以,小學更適合深度學。老師要求會的,我熟練;老師要求熟練的,我已經內化成如臂使指的能力并在這個過程中,日復一日,形成習慣。

在海量知識的獲取上,人工智能無疑優于人類。但人類的長足之處是什么?就是知識的量變到質變,這是主動吸納和深刻思考后的結果,是無規律可循、沒有復制性可言的,比如創新、共情、審美……

而這種主動吸納和深刻思考,正是人類自學能力的標志。還是那句話,所有的學習,歸根結底是自學。小學階段,是養成自學能力的重要階段。而這個重要階段的起手一式叫:保護學習興趣。

所以,我反對一切破壞學習興趣的提前學。

超越孩子認知階段的提前學,就會讓孩子不知所云、被動茫然;超過孩子心智體能的提前學,則會讓孩子疲憊厭倦。

具體到每一科如何學,對于一年級和學齡前的孩子和家長,我的想法是:數學概念可以在日常生活游戲中了解;規律學習,只要在一二年級跟住課本,重視計算能力,先準確后提速就可以了。

語文主要是親子共讀和古詩文的熟讀成誦——這,都是每天的功夫。不怕早,不怕多,只要孩子不反感,就多多益善。這時候的古詩文,是可以不求甚解的。

而很多一年級家長在意的拼音,不用提前學,但在課內學的時候,保證每天的鞏固練習,確保掌握。再說一遍:我們學習的拼音,叫拼音規律。規律的學習不是具體知識內容的學習,記下來、用起來就好。不要花太多時間精力停留,而是在需要的時候記得拿來用,用對,在應用中自然就鞏固了。

英語,聽力先行。如果家庭能善用各種學習資源建立聽說環境,并自然而然輸入,則完全可以提早開始。聽力先行可以在歌單里加入足量的英文兒歌,也可以把幼兒動畫換成由淺入深的英文版。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開始分級閱讀。

入學準備:親歷,讓孩子有真實體驗

來點兒儀式感

幫助孩子走進小學生活,“儀式感”是一個好幫手。

關于名字的儀式感

從孩子準備上小學開始,家長可以有意識地用孩子的大名來稱呼孩子。孩子6歲生日這一天,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賀卡上寫上孩子的大名;在慶祝的同時,正式告訴孩子:以后,爸爸媽媽只會在家里叫你的小名,在家庭之外的任何場合,任何人面前都將稱呼你的大名。你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你會擁有學籍卡、學生證——也就是說,你除了作為自然人擁有出生證、身份證之外,將會擁有你的第一個社會身份,你是張俊豪、你是杜景怡、你是李明澈……那么,你和那些還在被媽媽爸爸叫作“寶寶、俊俊、怡怡、澈澈……”的小弟弟小妹妹們大不一樣了。這是對你的尊重,更是認可和期許。孩子,從名字上你就是獨立的,你將是一個獨立的人。

入學照的儀式感

現在,拍照已經成為生活中很普通的行為。無論大人孩子,都可以隨時隨地地拿起手機,給別人、給自己順手就摁幾張,拍得漂亮的話,發朋友圈炫一炫也是舉手之勞的事情。

但是,即便是在拍照已經平常得如同每天吃飯睡覺的時代,我還是想提議年輕的父母們在孩子入學前的那個8月底,找個時間,帶著孩子到照相館去照一張標準的入學照片。

雖然有了更新潮的專業肖像館可以選擇,但我還是更喜歡傳統的老字號照相館,也就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們照全家福的地方。那樣的照相館能開到今天的,多少都做了一些與時俱進的改變,但又依然自帶一種莊嚴端正的氛圍,既不同于當下時髦活潑的影樓,也不同于日常父母隨手拿著手機、單反記錄的生活瞬間。如果校服已經發下來,就讓孩子穿著校服,拍一張正正經經的照片,留下自己作為小學生的第一個形象,也可以備用于入學后的各種證件照片。

這樣一張和以前的拍照方式完全不同的照片,會讓孩子最直接地感受到即將開始的小學生活是多么地不同于以往,從而在心里就先莊嚴以待起來。

讓孩子參與入學登記報名的每一個環節

家長從自己就開始意識到:我是一年級新生的家長了。比起知識的準備,孩子更需要我們從心理上幫助他進入到小學。譬如,提前帶著孩子上小學門口看看。如果開學的時候他才第一次來,他可能會有所抗拒。陌生的環境和不熟悉的老師同學也會增加他對學校的畏懼,尤其內向的孩子,更需要早一點來熟悉熟悉。

從報名登記開始,就帶著孩子一起去學校,讓孩子更直觀地看到他將要開始的新生活。讓孩子看一看,這是你將要讀書的校園,哪里是教室,哪里是圖書館,哪里是操場,哪里是體育館,哪里有洗手間,哪里有飲水間……環境熟悉了,孩子心里就不慌了。現在的小學一年級開學前通常會安排班級參觀,這個參觀一定要參加。趁著這個機會,認識老師和同學,孩子的心就踏實下來一大半了。有心的父母更可以利用這樣的參觀機會,在同班的孩子里邊瞄一瞄,看看有沒有之前在幼兒園、小區就認識,或一起玩過的小朋友,或者是談吐氣質比較合眼緣的,主動和他們的家長交換一下聯系方式,先幫孩子一把,讓他在新環境里有一兩個好朋友,這樣,孩子對于新學校、新生活的陌生感就會減少很多。

讓孩子參與準備學習生活用具的全過程

因為小學的用具和幼兒園不一樣了,所以在購買書包、文具,準備校服和在學校使用的水壺餐具的過程中,讓孩子全程參與,并充分聽聽孩子自己的意見,會讓孩子直接產生“小學學習大不同”“我的學習我負責”的直觀感受。

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用品清單(參考):

? 書包考慮:護脊功能、容量20L左右、書包重量不超過1千克;

? 鉛筆盒選擇材質柔軟、樸素實用、容量大、拿取方便的設計;

? 每天削好6支鉛筆備用;

? 大的電動削筆刀放在家里,削多量的鉛筆;一把小的鉛筆刀,放在文具盒備用;

? 白橡皮;

? 包書使用的16開的厚紙張,或者專用的包書紙、包書套;

? 5個大號的文件袋,選擇不同的顏色,方便分類語文、數學、外語、科學及綜合類的相關學習資料;

? 1個小號的文件袋,用于安置各種通知、回執。

無論是在實體商店,還是在網絡上購買學習用品,都邀請孩子參與選購的過程。選購的過程是財務交易實際發生的過程,是將來數學學習的實踐場所,也是和孩子交流物質生活態度和審美觀的過程。父母可以把自己的觀點清晰地表達出來,并加以說明,同時也鼓勵孩子這樣做。在交流中,引導孩子學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物品,養成惜物的美德;鼓勵孩子欣賞大氣實用的產品形象,放棄浮夸或粗糙的設計,建立高雅的品位。

一年級小學生的服裝和生活用品清單(參考):

? 春秋季節校服一兩套;

? 夏季校服兩套;

? 冬季校服一兩套;

? 校禮服,根據需要購買;

? 不同季節的運動鞋;

? 保溫水壺和夏季水壺各一個;

? 餐具根據學校的要求準備。

小學生在校內的服裝以運動服為主,絕大部分學校的校服也都設計成運動服的樣式,這是由孩子們活潑愛動的天性和我們體育課的重要性決定的。同理,孩子們在學校里主要穿的鞋也是運動鞋,這樣才能在運動中最大限度地助力和保護孩子。裝飾性比較強的服裝,可以在校外合適的場合穿著,讓孩子體驗著裝的多樣性和服裝的場合感。

訂購校服的過程中,需要量尺寸、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小、向班主任老師提交尺碼,或者直接到門店購買/網絡下單……這些都可以嘗試讓孩子來做一做。只有通過這一系列細致的準備工作,孩子才會一點一滴地體會到成為一名小學生是一件多么莊重嚴肅的事情。而在選購過程中,讓孩子充分參與各種用品的選購,也會讓孩子對即將到來的學習生活產生主人翁意識,孩子們也就自然而然地從心里重視起來,準備起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东县| 琼结县| 长武县| 苏尼特左旗| 闵行区| 巴林左旗| 灵山县| 长宁区| 神池县| 灵璧县| 牟定县| 左云县| 衡水市| 渑池县| 尼勒克县| 黄冈市| 康定县| 和平区| 甘南县| 石棉县| 汉阴县| 喀喇沁旗| 青浦区| 抚松县| 莱阳市| 清新县| 慈利县| 应城市| 义马市| 贵溪市| 新干县| 徐水县| 达拉特旗| 稷山县| 鄯善县| 洛浦县| 平江县| 赣州市| 鄂托克旗| 天峻县| 荥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