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的風像刀子似的刮過土屋的窗縫。阿毛半夜被咳聲驚醒,發現里屋的油燈還亮著。他披衣起身,看見李三爺蜷在炕上,面前攤著那本黃皮譜冊,枯瘦的手指在紙頁上顫抖著描畫。
“師父,您怎么……“
“過來。“李三爺的聲音像砂紙摩擦,“教你《大起板》的節奏。“
阿毛這才注意到炕桌上擺著師父的銅碗,旁邊是兩根筷子。老人拿起筷子,在碗沿輕輕一敲。“咚“——聲音不大,卻震得阿毛心頭一顫。
“看好了。“李三爺的手腕突然靈活起來,筷子在碗沿、碗底、碗側敲出不同的音高。“噠噠咚——噠噠咚——“節奏由慢到快,最后連成一片,竟像有千軍萬馬在碗中奔騰。
阿毛看得目瞪口呆。師父的動作越來越快,咳嗽卻越來越劇烈。終于,一口鮮血噴在銅碗里,暗紅的液體在“戲比天大“四個字上流淌。
“師父!“阿毛撲過去扶住老人。
李三爺擺擺手,用袖子擦去嘴角的血絲:“記住這個節奏……《大起板》是根基……“他劇烈地喘息著,“就像蓋房子……地基不牢……再好的曲子也是白搭……“
阿毛含淚點頭,接過筷子試著模仿。起初總是錯拍,但師父的手覆在他手上,引導著找到那個微妙的力道。漸漸地,銅碗發出的聲音變得規整起來。
“湊合。“李三爺靠在被垛上,臉色灰白如紙,“現在……聽我說……“
老人斷斷續續講起了師承譜系:清末祖師張廣才如何在開封大相國寺出家,從僧人那里學來梵唄技法融入嗩吶;民國時師爺李老歪如何帶著“同樂班“走遍豫中,創出“咔戲“絕活;以前那些被稱為“老響器“的藝人們,如何在關鍵時候偷偷交換哨片……
“你爹……最得真傳。“李三爺的眼中突然迸發出光彩,“六五年……他改編的《百鳥朝鳳》...連省里的專家都……“
一陣劇烈的咳嗽打斷了他的話。阿毛連忙端來藥碗,卻被推開。
“來不及了……“李三爺從枕下摸出個布包,“這個……給你。“
布包里是那本《中原嗩吶曲牌考》手稿和祖傳的銅碗。碗底的血跡已經干涸,在“戲比天大“四個字上結成暗紅的痂。
“師父,這……“
“碗空了……才能裝新酒。“李三爺突然抓住阿毛的手,力道大得驚人,“記著……規矩要守……但不能被規矩困死……“
阿毛感到一滴溫熱的液體落在手背上——是師父的淚。
屋外,棗樹的枝條在寒風中簌簌作響。李三爺的眼神漸漸渙散,卻還掙扎著望向窗外:“那……棗核……“
“種了!“阿毛哽咽著回答,“在院角……凍土硬……開春……開春定能發芽……“他撒了個謊,那顆帶血的棗核深埋在凍土里,此刻哪有什么動靜,但他知道師父想聽什么。
李三爺的嘴角艱難地扯動了一下,似乎想笑,卻沒能成功:“好……好……“他的手突然松開,滑落在炕沿,卻還保持著握嗩吶的姿勢,五指虛攏,仿佛那嗩吶仍在手中。
“師父?師父!“
阿毛的呼喊驚醒了隔壁的小鑼崔。老太太披衣趕來,一摸脈就變了臉色。她默默地從腰間解下鈴鐺,輕輕放在李三爺胸口那尚有余溫的位置,然后掰開阿毛緊握的手指,把那沉甸甸的銅碗塞進去。
“磕頭。“她簡短地命令,聲音帶著不易察覺的顫抖。
阿毛機械地跪下,額頭重重碰在冰冷的泥地上。就在這一刻,小鑼崔腰間的鈴鐺仿佛被震動,發出極其輕微的一聲“叮“。緊接著,阿毛自己腰間的鈴鐺,以及師父枕邊那個從不離身的舊鈴鐺,竟也先后發出細微的回應!三聲微弱的鈴響,在寂靜的寒夜里格外清晰,像是某種無聲的告別,又似冥冥中的確認。這巧合讓阿毛心頭劇震,悲從中來。
小鑼崔眼圈通紅,從懷里掏出一截洗得發白的紅綢,那是唱戲時系樂器的舊物,輕輕蓋在老人安詳卻已失去生氣的臉上:“他……去尋你爹……尋老班主他們了……“
阿毛跪在地上,銅碗緊貼在胸口,碗底那“戲比天大”的刻痕深深硌進皮肉里,帶來一陣鈍痛。屋外,那棵老棗樹在呼嘯的寒風中劇烈搖晃,枯枝拍打著窗欞,發出嗚咽般的聲響。
清晨,王老漢裹著破棉襖趕來幫忙。他習慣性地走到院角想抽袋煙,忽然“咦”了一聲:“阿毛,你看這兒!”
阿毛走過去。只見幾天前埋下棗核的地方,凍土裂開了幾道細小的縫隙,在灰白的地面上顯得格外醒目。王老漢蹲下身,用粗糙的手指撥了撥:“怪事,這硬邦邦的土……底下像是有點松?”他劃著火柴點煙,火光映著他滿是皺紋的臉,“興許……開春真有指望?”
阿毛沒說話。他捧著那沉甸甸的銅碗走到老棗樹下,彎腰舀起滿滿一碗積雪。冰冷的雪在碗中慢慢融化,水面映出他紅腫的眼睛、初生的胡茬和身后蕭索的院落。
“師父……“他對著空碗輕聲喚道,聲音嘶啞,瞬間被凜冽的寒風吹散。
他低頭看著碗中自己模糊的倒影,恍惚間,仿佛看到碗底那暗紅的刻痕在水中微微漾動,又似乎只是融雪晃動的光影。他想起師父枯槁的手覆在他手上教節奏的溫熱,想起那口噴在銅碗里的血,想起“戲比天大”的囑托,心頭像壓著那塊凍土般沉重。
阿毛猛地吸了口冰冷的空氣,轉身跑回屋。他從樟木箱底鄭重地取出“大青竹”和“紫云”,又翻出父親留下的、帶著暗紅印記的哨片包。當他再次回到老棗樹下時,小鑼崔已經默默地站在那里,手里捧著李三爺生前最愛喝的那半瓶燒刀子,渾濁的酒液在瓶子里晃蕩。
“吹吧。“老太太拔開瓶塞,將清冽的酒液緩緩倒入阿毛捧著的銅碗中,“送他……安心上路。“
阿毛舉起“大青竹”,將父親那枚帶著血漬的哨片含入口中。冰冷的哨片觸到嘴唇,一股強烈的悲愴與決心卻從心底轟然騰起。他吹響的不是哀傷的喪曲,而是《百鳥朝鳳》中最熱烈、最富生機的“百鳥朝賀”段。高亢嘹亮的嗩吶聲撕裂了寒冬的寂靜,銅碗里的酒液隨著強烈的音波劇烈地蕩漾,泛起細密急促的漣漪。
寒風吹過老棗樹的枯枝,發出沙沙的聲響,竟仿佛在應和著嗩吶的旋律。小鑼崔靜靜地聽著,淚水無聲滑過溝壑縱橫的臉頰。她腰間的鈴鐺,阿毛腰間的鈴鐺,還有此刻靜靜躺在靈前李三爺胸口的那枚舊鈴鐺,在嗩吶聲的激蕩和寒風的吹拂下,偶爾發出細碎、清脆的碰撞聲,像是為這送行的樂曲打著拍子。
王老漢站在一旁,忘了抽煙,只是張著嘴,渾濁的老眼里也泛起了水光。這嗩吶聲里,他聽到了一個時代的落幕,也聽到了某種倔強不屈的東西在破土欲出。
一曲終了,余音在空曠的院子里回蕩。阿毛放下嗩吶,胸口劇烈起伏。他低頭看向手中的銅碗——寒風凜冽,碗中的酒液竟已少去小半,碗沿上凝結著細小的冰晶。是風吹?是晃灑?還是……阿毛不愿深想,只覺得心頭堵得厲害。
小鑼崔用袖子擦了擦眼角,從懷里掏出一個洗得發白的紅布小包,塞進阿毛手里:“你師父……留給你的。交代了……等他走了再看。“
布包里是一把帶著銹跡的黃銅鑰匙和一張折疊的紙條。鑰匙柄上纏著褪色的紅絲線,紙條上是用李三爺那特有的、歪歪扭扭的筆跡寫著:“給阿毛。郵局。取。“
王老漢看著阿毛手里的鑰匙和紙條,又看看他緊握的銅碗,終于忍不住問:“阿毛……眼下,咱咋辦?“
阿毛抬起頭,目光掠過院角那埋著棗核、裂開縫隙的凍土,落在手中沉甸甸的銅碗上。碗底殘存的酒液里,映出一角冬日灰蒙的天空,一只不知名的寒鳥正奮力振翅飛過。
“辦喪事。“他聽見自己嘶啞卻異常清晰的聲音,“按咱老班子的規矩……三吹三打,送師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