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骨興寄:唐宋散文十二講
- 高璐
- 5841字
- 2025-04-08 19:10:47
第一節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歷史人物,早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中,我們就認識了這位能臣。他因為直言敢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了被譽為“貞觀之治”的盛世,后人稱其為“一代名相”。其實最初他追隨的是太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以后,秦王李世民將李建成、李元吉等誅殺,奪取了繼承權,成為后來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清算太子舊黨的時候,聽說魏徵以前經常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就派人把魏徵帶來,問他:“爾鬩吾兄弟,奈何?”意思是,你為什么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道:“太子蚤從徵言,不死今日之禍。”[1]意思是,太子當時要能按照我說的去做,就不會有今天的失敗了。李世民見魏徵為人坦誠、出語直爽,不僅赦免了他,而且任命他為詹事主簿。這也說明,李世民作為一個君主,具有容納別人的雅量,這也正是一個有為的領導者所應當具備的素質。
貞觀元年(627),李世民改元,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臥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后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基本都能采納。魏徵死后,李世民登上禁苑西樓,哀痛地望著靈車哭悼魏徵。他親自為魏徵撰寫碑文,并且給魏徵的墓碑題字。對周圍的侍臣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2]這樣君臣相得的情況,在古代是不多見的,因此被后世傳為佳話。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寫給唐太宗的諸多奏疏中最有名的一篇。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魏徵“頻上四疏,以陳得失”,[3]《諫太宗十思疏》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篇名中的“太宗”指的就是李世民,在他的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社會局面。但是在繁榮昌盛的時局之下仍然隱藏著危機,魏徵上奏的目的就是希望太宗看了之后感到警醒。“十思”,就是奏章的主要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就是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魏徵進諫的對象是古代的國家管理者,但是他的這些諫言到現在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這是因為其中包含著一些樸素的哲理。在品讀這篇文章時,大家應當設身處地地思考自身可改進的部分,這樣學習的收獲就更為豐富全面。
先看《諫太宗十思疏》的開篇,魏徵是一個極富經驗的說服者,他借助排比增加論述的力量,其中顯示了高超的語言技巧:“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4]“浚”,是“疏通”的意思。魏徵對李世民說,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得茂盛,就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而想要國家安定,就一定要多做有利于群眾的事情。那么與之相反的情況又如何呢?“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在這里,魏徵使用一正一反的對比手法來說明問題,讓行文具有跌宕起伏的情致。他說,水源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很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得茂盛,德行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聰明睿智的人呢?在正反論述中,有條不紊地推進了話題,便于下文進一步呈現觀點,同時又顯得非常自然妥帖。接下來,魏徵就要凸顯李世民作為君主所要承擔的責任了,唯其有責,故而有“思”,這是這篇奏疏的關鍵部分。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神器”,指的是君主的帝位。古時認為“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作為一個國君,處于社稷的重要位置,在傳統社會中承擔著至為重要的社會角色。如果君主不能在安逸的環境中葆有危機意識,避免生活腐化的話,就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一樣。魏徵在行文中用了一組組比喻,目的是把說理形象化。而且他運用的喻體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由此聯系的則都是樸素易懂的道理,因此非常易于為對方所接受。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難免也會遇到需要闡明觀點、說服對方的時候,如果能夠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形象化,那么我們的語言就會很有感染力,像魏徵這樣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就非常便捷有效,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元”,是“元元”的省略,意思是“百姓、庶民”。《戰國策·秦策一》曰:“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高誘注曰:“元,善也,民之類善故稱元。”[5]這樣來看,“元首”意謂“百姓的首領”。這個詞我們現在還在使用,用來指代一國的最高首長。君主制國家有國王,多為世襲,共和制國家則稱總統、主席等。“凡昔元首”,指的就是所有從前黎民蒼生的首領。由于古代信奉“君權神授”的思想,因此魏徵說他們是“承天景命”。“景”是“大”的意思,即認為他們是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來治理國家的。可是這些領導者“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也就是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卻很少。這又是為什么呢?“豈取之易、守之難乎?”難道說,取得成就很容易,而想要守住、保持這個成就卻非常困難嗎?
其實魏徵已經洞察其中的原因。“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通常處在憂患之中,由于形勢所迫,在上者往往能夠竭盡誠心來對待屬下,形成同舟共濟的牢固關系。一旦度過危機、取得業績,就傲慢起來,往往放縱自己的性情,這是事業走下坡路的開端。魏徵在這里舉了個例子,他說如果君臣能夠竭盡誠心,即使像胡、越那樣的遙遠關系,也能結成一體。但倘若傲視別人,哪怕是親人也會形同陌路。由于胡地在北,越地在南,古代用來比喻疏遠隔絕的關系。那么有的人就要說了,沒關系,我施行嚴刑峻法,不怕屬下不聽話。魏徵又說:“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董”在這里,是“督責”的意思,我們現在還有個詞叫“董事長”。“董”就是“監督、負責”的意思。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一個人高高在上,不講道理,只是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你,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你,你的心里會認同他嗎?這個時候屬下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表面上看起來是畢恭畢敬的,但心里是不服氣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群眾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這種力量如同水一樣,看似波瀾不驚,實際上深不可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掌舵的人要非常小心。
講到這里,文章鋪墊的部分就完成了,自然而然地進入了主干部分。魏徵由此提出了具體的十條措施,請君主予以落實。下面我們一條一條來解讀。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誠能”兩個字,引出此后的“十思”。第一個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意思是一見到引起欲望的事物,就能想到知足,來自我克制欲望。“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作”,在這里是“興建”的意思。將要興建什么就應想到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得到安寧。“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什么叫“高危”呢?我們知道一句話叫作“高處不勝寒”。一個人高高在上的時候,往往也是孤家寡人,本能地會產生不安全感。那這個時候該怎么辦呢?就要謙虛,加強自我修養。“牧”,是“養”的意思。《易》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6]“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這里的“下”是“下于”的意思。《老子》曰:“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7]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是由于它善于處在低下的地方。那么類比我們為人的品德,則應當待人謙和,有禮有節。“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樂盤游”指的是打獵取樂。《易》曰:“王用三驅。”[8]意思是天子不合四圍,而開一面之網。網三面,留一面,遵循適度原則,不做趕盡殺絕的事情。其中既包含了我們的先民敬畏自然的樸素思維,也揭示了人與萬物和諧共生的秘訣。“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如果擔心意志松懈,那么在開始的時候就應當謹慎,不要因沖動而去做決定,結束的時候則要做好收尾工作,華麗的謝幕勝過草草收場。“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壅”,是“堵塞”的意思。如果擔心言路不通、受到蒙蔽,就應當虛心聽取下級的意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黜”,是“排斥,罷免”的意思。如果擔心身邊出現讒佞奸邪的小人,就應當先端正自身的行為,如果自己作風很端正,就會有一腔正氣油然而生,哪怕身邊真的有小人,也會對你產生敬畏的心理。“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這兩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施加恩典的時候,不要因為自己的一時高興而過度獎賞,動用刑罰的時候,也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處罰過重。這就要求我們要克制個人情緒,保持理性,行事趨近于公平原則。這實際上非常考驗一個人的克制力。“總此十思,弘茲九得。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簡”,是“選拔”的意思。魏徵說,如果能深思以上這十個方面,弘揚深思而來的諸多心得,選拔并任用有才能的人,選擇并聽從好的意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如此一來,有智慧的人就能為國家貢獻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共同為國家效力,領導者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魏徵說,君主能做到這十個方面,國家自然能夠治理好,何必親自勞神,事無巨細地去替百官干活呢?
這就是管理的藝術。一個領導者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去處理每一件事情。作為團隊的中心,他起的是領路人的作用。那么,這個領路人應當具備哪些素質呢?我們來總結一下,首先,領路人要具備全局視野和遠大的志向,不能因為眼前的誘惑就忘記了長遠的目標。這就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其次,領路人要有凝聚團隊的能力。這個凝聚力從哪里來呢?魏徵提出了切實的建議,譬如“思謙沖而自牧”“思江海下百川”“思虛心以納下”等行為,都是有利于團結的做法,值得提倡。再次,領路人應當具備正直、仁愛、勤勉等個人品德,這就是“思正身以黜惡”“思三驅以為度”“思慎始而敬終”。最后,這個領路人還要公正,應當“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由此才能取得團隊的信任。能不能取得團隊的信任,是能不能干成事業的一個大前提。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領路人不可能事無巨細都一一親自處理,否則就是“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魏徵說只要懂得“十思”,具備領路人的良好素質,自然會有人才去竭力為你效命。溫故而知新,我們發現魏徵這篇文章到現在仍然具有借鑒意義。同時更為可貴的是,魏徵下筆生動,文采斐然。讀完這篇奏疏,大家能夠感到它的氣勢是非常強的,這是因為文章措辭有力,語言連貫性很強,沖擊力很大。林云銘《古文析義》卷一○稱:“非魏公不敢為此言,非太宗亦不能納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文雖平實,當與三代謨訓并垂。”[9]如果我們也想寫出這樣的好文章,還要來賞析一下它的藝術特點。
文章以類比的方式切入主題,說理生動。魏徵進諫的對象是君主,他深知君主的行為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的未來走向,但在行文上并沒有陷入“公文化”的程式性表述中,而是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自然事物切入,因此文章說理就顯得質樸親切,容易為對方所接受。魏徵是怎樣使用類比的呢?借助生活常識。想要樹木茂盛生長就必須使得樹根穩固,想要泉水流得很遠就必須疏通它的源頭,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進而指出君主想要國家安定,就應以厚德載物。連通貫穿下來,使得行文很有力量。鋪墊完成之后,指出人君這個角色的關鍵作用。作為“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的領導者、引路人,如果不能夠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善于運用類比之外,我們還發現,面對同一個問題,魏徵往往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剖析,使說理更透徹。開篇從正面論述“固其根本”“浚其泉源”“積其德義”的必要性,再從反面論述“源不深”“根不固”“德不厚”的危害。再如“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一節,對“殷憂”與“得志”、“竭誠”與“傲物”的正反論述也非常精彩。最能集中體現這種正反論述的是“十思”。文章中所列舉的“見可欲”“將所作”“念高危”“懼滿盈”“樂盤游”“憂懈怠”“慮壅蔽”“懼讒邪”,其實正是人性中的一些本能反應,魏徵將它們與理性自制的一面進行了正反對舉,發人警醒。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七曰:“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德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得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并傳。”[10]
此外,這篇文章的句式也有值得注意之處。魏徵善于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達到一種加強語言氣勢的效果。他使用了大量整齊的排比句式,鋪排羅列,語氣一貫,勾連而下,氣勢不凡。各排比項意義范疇相同,帶有列舉和強化性質,深化了文章的主題。由于文章節奏鮮明,說理充分透徹,行文流暢,易于誦讀,給后世學習者留下了明晰、深刻的閱讀印象。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二稱其“有埋伏,有發揮,有線索,反正宕跌,不使直筆,排奡雄厚,不尚單行,最合時墨。以理論,憂盛明危,善始慮終,雖古大臣謨誥,不過如此。疏上太宗即納,此魏公所以稱賢相,而貞觀之治亦幾于古也”。[11]這就是為什么從義理上我們深受感染、為其所折服,從節奏上又感到朗朗上口、流暢連貫的原因。
【附】《諫太宗十思疏》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得。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