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王績《五斗先生傳》

和魏徵身居朝堂相反,王績是一位隱士。其實他曾經也做過官,在隋朝大業末年應孝悌廉潔舉,得中高第,被朝廷授為秘書正字。但是很快他就發現自己不喜歡做官的生涯,所謂“端簪理笏,非其好也”,[12]于是就上疏稱病,希望去地方上任職,朝廷將他外放為六合縣丞。不久天下大亂,他托病棄官還鄉。到了唐朝武德年間,政府選拔官吏,王績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年,他又告病回到了山野。此后由于家貧,他一度赴選為太樂丞,但是沒過幾年又掛冠歸里。此后,他結廬于河渚,縱意琴酒,徹底過上了隱居的生活,再也沒有出來做官。

王績為人放達,不拘小節。他字無功,號東皋子。從他的字號就可以知道,這是深受老莊思想影響的一個人。《莊子·逍遙游》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13]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脫于物外的人,已不再受到功利思想的束縛,故曰“無功”,由此可見王績對自我的期待是超塵出俗的。在歸隱故里時,王績寫過一首叫作《野望》的詩,為人所稱道:“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這首詩言辭流暢,風格質樸,用非常簡練的筆墨勾畫出一幅田園牧歌式的秋山薄暮圖。其實,王績的作品大都具有這樣的一種情致,質而不俗,近而不淺,疏朗率真,有魏晉高士的風采,在初唐文壇上別具一格。呂才《東皋子集序》說他“高情勝氣,獨步當時”。[14]他和魏徵雖然大致是同時代的人,但是和魏徵起先投身瓦崗寨,輾轉易主,最后輔佐太宗開創盛世的經歷相比,王績選擇的是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改朝換代的變亂環境似乎使他內心感到無比厭倦,即使進入新朝,為官做宰的吸引力對他來說也非常有限,而老莊的思想則深深根植在他心里,成為他行為的指南。

王績生平喜歡飲酒,這也與魏晉時期的人物舉止很相似。據說他的最后一次選官也與飲酒的癖好相關。呂才《東皋子集序》載:“時太樂有府史焦革,家善醞酒,冠絕當時。君苦求為太樂丞,選司以非士職不授。君再三請曰:‘此中有深意,且士庶清濁,天下所安,不聞莊周避漆園,老聃恥柱下。’卒授焉。數月而焦革死,妻袁氏時送美酒。歲余,袁又死。君嘆曰:‘天乃不令吾飽美酒。’遂掛冠歸田。”[15]由此可見其簡傲放誕的性格,使人不覺莞爾。王績“性簡放,飲酒至數斗不醉。常云:‘恨不逢劉伶,與閉戶轟飲。’因著《醉鄉記》及《五斗先生傳》,以類《酒德頌》云。”[16]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他的名作《五斗先生傳》。

王績用講故事的口吻開啟了這篇文章,有種娓娓道來的情致:“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間。人有以酒請者,無貴賤皆往。往必取醉,醉則不擇地斯寢矣,醒則復起飲也。”[17]他說,有一位叫作五斗先生的人,因為喜好喝酒而游歷于人世間。如果有人邀請他喝酒,不論對方身份高低貴賤,他都欣然前往。去了后一定要喝個酩酊大醉,喝醉了之后,也不挑揀地方,倒地便睡,睡醒后起來又繼續喝酒。文章中“不擇地斯寢矣”中的“斯”,是“這里”的意思。由于這位先生“常一飲五斗,因以為號”,一喝就是五斗,就用“五斗”作為自己的別號,向我們交代了這個稱呼的由來。

“先生絕思慮,寡言語,不知天下之有仁義厚薄也。”“絕”在這里是“斷絕”的意思,“絕思慮”,就是不胡思亂想。古人認為胡思亂想會極大地損耗心神,“絕思慮”則是一種養生的方式。“寡”是“少”的意思,“寡言語”,就是不多說話,言下之意就是不對別人的行為說三道四,不說閑言碎語。“忽然而去,倏焉而來;其動也天,其靜也地:故萬物不能縈心焉。”“忽然”和“倏焉”都是指極快的樣子。這位五斗先生忽然就走了,突然就來了,行蹤飄忽不定,很有幾分神秘的意味。但是他的行為完全符合天地自然運轉的法則,即文中所謂“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唯有行為動靜符合萬物運轉的規律,世間的一切俗事雜務才不能牽絆纏繞住他的心。“縈”在這里是“牽掛”的意思。

“嘗言曰:‘天下大可見矣!生何為養,而嵇康著論;途何為窮,而阮籍慟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這位五斗先生說,對于天下世事,自己已然洞悉,不過如此。這句話看似輕巧,實則有許多沉痛的感慨在其中。王績親歷亂世,由隋入唐,是鼎革之際中幸存下來的少數人。在改朝換代之際,像王績這樣的文士尚屬幸運,大量底層百姓卻在兵戈中流離失所,身填溝壑。對于生逢戰亂的人來講,由于目睹生死無常,極易對人生、對世道產生虛無的感受。因此,只有了解王績所處的時代,才能理解他的話語。王績說:“生何為養,而嵇康著論;途何為窮,而阮籍慟哭?”這明顯地帶有避世的意味,其中提到兩位魏晉時期的著名人物——嵇康和阮籍。他們兩人是當時士人的代表,在他們周圍還有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等人,即“竹林七賢”。

《晉書·嵇康傳》載,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瑯邪王戎,遂為竹林之游,世所謂‘竹林七賢’也。”[18]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曰:“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瑯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19]這七位士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由于當時社會處于動蕩時期,司馬氏和曹氏爭奪政權的斗爭異常殘酷,政局動蕩,風雨飄搖。文士們在這個環境里不但無法施展才華,而且時時擔憂生命,因此崇尚老莊哲學,以此尋求精神寄托,用清談、飲酒、佯狂等形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竹林七賢”成了這個時期文人精神的代表。

王績說“嵇康著論”,指的是嵇康所寫的《養生論》。這篇《養生論》是我國古代養生學說中較早的名作,主要論述養生的重要性,提出了許多具體的養生方法。但是王績對此不以為然,他反問“生何為養”,這又是為什么呢?要解答這個問題,仍要聯系王績的生平經歷和時代因素。在王績看來,亂世中生死無常,存在與消亡并不由個體掌握,而被不可知的命運所操控。當此之際,如果仍汲汲于養生益壽,豈不是滑稽嗎?這是王績性格中的疏狂任誕之處。下一句“途何為窮,而阮籍慟哭”,指的是阮籍的放誕行為。阮籍由于不滿世事,經常佯裝狂放,駕車出游,遇到無路可走的時候就痛哭而返。但是王績卻說“途何為窮”,也就是說盡管命途未卜,可是人生道路哪里有窮盡的時候呢?這是王績性格中的達觀之處。

既然生不足養,途無窮盡,那么應當如何處于世間呢?王績說:“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昏昏默默”,意思是故作糊涂。“圣人之所居也”,指的是圣人所持的行事態度。于王績而言,前半生所經歷的滄桑巨變使他認為自己已經熟悉世道浮沉的本質。既然看淡了世間的榮辱,故而“人有以酒請者,無貴賤皆往”。連生死都沒有什么規律可以把握,因此才說出“生何為養,而嵇康著論”的話來。這種虛無主義思想,看似無稽之談,究其根本其實是隋唐之間的社會戰亂環境對個人心靈造成巨大創傷的體現。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有著“貞觀之治”盛譽的黃金時代,王績仍然選擇掛冠歸里,隱居東皋,了此一生。結合他前半生的具體經歷,才能理解他為什么會說故作糊涂是圣人所持的行事態度,才能理解他“遂行其志,不知所如”的人生選擇。

這篇文章可以視為王績的自傳。他所處的時代,距離魏晉還不是很遠。王績在文章里寫了自己不拘小節、狂放不羈的性格,寫了自己無欲無為、縱浪大化的處世哲學。有的同學讀了王績的《五斗先生傳》之后,隱隱感覺到似乎有些面熟,這是因為這篇文章在結構與句式上對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多有仿效。陳軍《古代經典自傳的回響——〈五柳先生傳〉的影響研究》一文中對此有較為細致的剖析:“《五柳先生傳》以‘不’字結構全文,在多個否定性短語中寫出自我隨意讀書、肆意飲酒、著述娛情的隱逸之樂,突出了居貧晏如的高致性情,并于連串否定性語匯中確立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五柳先生傳》敘寫其隱逸之樂,其文曰‘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這種通過‘不’字或其它否定性詞匯來結構全文,以突顯隱逸高致的表達方式對后世自傳多有影響。如王績《五斗先生傳》就繼承了這種破立結合的謀篇方式。……王績醉了就不擇地而睡,‘絕思慮,寡言語’,‘萬物不能縈心’,最后‘不知所如’。作者通過這些否定性語匯體現出自己意欲遠離塵囂,棄絕人世的隱逸情懷。文章有很強的《五柳先生傳》的影子。”[20]可以說,在結構與句式層面,王績《五斗先生傳》對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的承襲是很鮮明的。

但從表現內容上來看,盡管他們都以白描的筆法為我們呈現了一代隱士的形象,陶、王二人筆下的隱士,仍存在明顯的差異。除時代因素外,根植于內心的不同思想傾向是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我們觀察陶淵明筆下的五柳先生,他顯然是儒家所提倡的理想人格類型。從描述中我們知道,他“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具有誠懇、好學的優秀品質。在“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的家中,過著“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生活,卻能夠心中晏如,與儒家所推重的安貧樂道的志趣相應和。同時他內心充實、篤定,“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銜觴賦詩,以樂其志”,是一位有志之士。文末引用黔婁之妻的話,贊頌五柳先生能夠“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21]則是對其節操的高度褒揚。由此來看,陶淵明在五柳先生這位人物身上投注的儒家人格是較為明確的。

而王績所勾勒的五斗先生則具有道家思想的精神內核。他“絕思慮,寡言語”,符合《老子》所言“大音希聲”[22]“大辨若訥”[23]“希言自然”[24]等哲學思想。他“不知天下之有仁義厚薄”,事實上是消弭了價值評判標準。既然事物并無仁義厚薄的區別,“萬物不能縈心”也是自然而然的了。由于消解了干預世道的熱情,儒家積極入世、求為有用的理論便在五斗先生這里徹底失了靈,他推崇的是“昏昏默默”的處世方式,認為這才是圣人所持的行事態度。由此觀之,他“往必取醉,醉則不擇地斯寢矣,醒則復起飲也”的任誕行為就有了內在的思想依據。因此可以說,王績的《五斗先生傳》盡管在書寫形式上受到了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的極大影響,但兩篇文章各自所具有的精神內核是明顯不同的。

【附】《五斗先生傳》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間。人有以酒請者,無貴賤皆往。往必取醉,醉則不擇地斯寢矣,醒則復起飲也。常一飲五斗,因以為號焉。

先生絕思慮,寡言語,不知天下之有仁義厚薄也。忽然而去,倏焉而來;其動也天,其靜也地;故萬物不能縈心焉。

嘗言曰:“天下大可見矣!生何為養,而嵇康著論;途何為窮,而阮籍慟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1] 《新唐書》卷九七《魏徵傳》,中華書局,1975,第3868頁。

[2] 《舊唐書》卷七一《魏徵傳》,中華書局,1975,第2561頁。

[3] 《舊唐書》卷七一《魏徵傳》,第2550頁。

[4] 本書所引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內容均出自吳楚材、吳調侯編選,洪本健、方笑一等解題匯評《解題匯評古文觀止》卷七《諫太宗十思疏》,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第393~395頁。以下不再重復注釋。

[5] 《戰國策》卷三《秦策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81、84頁。

[6] 《周易正義》卷二《謙》,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82頁。

[7]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第六十六章,中華書局,2018,第278頁。

[8] 《周易正義》卷二《比》,第56頁。

[9] 《解題匯評古文觀止》,第395頁。

[10] 《解題匯評古文觀止》,第395頁。

[11] 李扶九選編,黃仁黼纂定《古文筆法百篇》卷二《就題字生情》,岳麓書社,1983,第27頁。

[12] 王績:《東皋子集》,四部叢刊續集部第五七冊,上海書店,1985,第2頁。

[13] 郭慶藩撰《莊子集釋》卷一《逍遙游》,王孝魚點校,中華書局,2018,第20頁。

[14] 《東皋子集》,第2頁。

[15] 《東皋子集》,第3頁。

[16] 《東皋子集》,第1頁。

[17] 本書所引王績《五斗先生傳》內容均出自王績著,韓理洲校點《王無功文集五卷本會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80頁。以下不再重復注釋。

[18] 《晉書》卷四九,中華書局,1974,第1370頁。

[19] 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卷下之上《任誕》,中華書局,2016,第800~801頁。

[20] 陳軍:《古代經典自傳的回響——〈五柳先生傳〉的影響研究》,《安康學院學報》2014年第1期,第85~86頁。

[21] 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卷六《五柳先生傳》,中華書局,2018,第492頁。

[22] 《老子校釋》第四十一章,第179頁。

[23] 《老子校釋》第四十五章,第191頁。

[24] 《老子校釋》第四十五章,第9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邵县| 华安县| 滦南县| 桦川县| 临湘市| 阿勒泰市| 大方县| 梅州市| 和田市| 鸡东县| 永兴县| 伊宁市| 罗源县| 应城市| 阜南县| 和顺县| 利辛县| 惠来县| 墨脱县| 新竹市| 新巴尔虎左旗| 云浮市| 海阳市| 镇赉县| 巴林左旗| 宿州市| 沧州市| 靖远县| 康马县| 蓬溪县| 安康市| 中江县| 抚远县| 防城港市| 上高县| 长武县| 垦利县| 乌鲁木齐市| 高要市| 滨海县| 秦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