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競爭情報:企業危機管理利器
- 徐芳
- 3912字
- 2025-04-08 19:59:22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高速發展以及產品生命周期縮短、顧客需求日益復雜、競爭環境動態性加劇等原因[6],在使企業發展迎來新機遇的同時,也給企業管理人員以及競爭情報從業人員帶來了新挑戰。危機應對已經成為企業管理面臨的一種常態。數智賦能環境下,為了應對新時代的挑戰,企業需要尋求新的理論,構建一種長效的危機應對機制,實現危機管理手段的創新;而競爭情報具有環境監測、市場預警、對手分析、決策支持等功能[7],不失為進行危機管理的一種有效工具或手段。基于此,本書提出了基于危機生命周期的企業競爭情報機制研究課題。
一 企業競爭環境不確定性日趨增大
與目前企業所面臨的競爭環境相比,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企業競爭環境相對穩定。然而,隨著信息化、網絡化和全球化的推進,企業的競爭環境逐漸由相對穩定向動態復雜轉變,體現出高度不確定性等特點。
競爭對手為了贏得競爭,需要在動態競爭環境中不斷地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在動態競爭環境中,企業獲得的競爭優勢在很多情況下是暫時的,競爭對手可以采取“追隨戰略”進行追趕。在競爭的過程中,新的市場需求將要求企業尋求新的競爭優勢。[8]由此可見,競爭對手在動態競爭環境中需要追求很多暫時性的競爭優勢,從而保證企業在競爭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在動態競爭環境中,快速變化的競爭環境要求企業決策者具有快速定位、關注關鍵問題的能力,集中企業的力量做出準確的決策,而競爭情報有望成為一個有力的支持工具。競爭情報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線性思維靜態分析方法和非線性思維動態分析方法。前者主要有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五力模型”(Five Forces Model)、定標比超(Benchmarking)等,而后者包括了情景分析(Scenery Analysis)、戰爭游戲法(War-gaming)等。這些方法是企業在動態競爭環境中,制定和實施戰略規劃所必需的方法、技術和工具。
動態的、復雜的、高度不確定的競爭環境往往使人始料不及、難以預測,這就給企業帶來了動態的、高度不確定的決策條件。顯然,結構化的、傳統的決策方法難以適應復雜環境下的決策挑戰,企業決策者要用科學、高效的決策方法和機制對企業整體戰略或戰術做出快速調整,迫切需要企業“智庫”團隊智慧且正確、可靠、及時的競爭情報的支持。因此,如何激發企業團隊的智力,如何從機制上保證競爭情報對決策的支持等問題,成為擺在企業管理者和競爭情報從業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二 危機應對已成為企業管理的一種常態
在充滿不確定的動態競爭環境中,危機應對已成為企業管理的一種常態。美國著名管理顧問芬克曾對《財富》全球500強企業的首席執行官進行過一項調查。80%的受訪者表示,就像需要面對稅收和生存一樣,危機已經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事實;57%的受訪者認為,過去一年潛伏在組織內部的危機可能會在近期爆發;38%的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潛伏在組織內部的危機已經爆發。[9]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每年約有15萬家企業誕生,同時每年消亡的企業數量也達到了10萬家左右;60%的民營企業在5年內會破產,85%的民營企業則在10年內會消失,平均預期壽命不足2.9年。[10]根據《財富》2016年的數據,世界500強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15.23年,而我國的中小微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更低。[11]可見,危機已經成為一個事關企業生死存亡的不可避免的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2018年的華為芯片危機事件,2019年大娘水餃的管理危機事件、“聯想撤出中國”謠言事件、格力舉報奧克斯空調事件以及2020年的“TikTok事件”等眾多危機案例,可以支持企業危機管理研究工作。
危機可以分為突發危機和潛在危機。突發危機最重要的特點是危機發生突然,可能在短時間內對企業的各種經營活動產生很大的影響。突發危機的成因可能是企業沒有危機意識、產品質量問題、戰略失誤和一些社會危機。企業發生潛在危機的原因主要與企業管理者的保守思想、企業管理制度的缺陷以及對各種經營活動缺乏有效的控制有關。企業危機管理的目的是幫助企業避免一切可以避免的危機,對于不可避免的危機應該及時地向相關人員發出警報,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危機帶來的損失。相關調查顯示:在美國,危機發生一年后有85%的企業因危機應對不力和缺乏良好的危機管理機制而破產或退出市場。[12]由此可見,引入新的理論,對企業危機管理的全過程進行系統的研究,建立長效的危機管理機制,提高危機管理效率,已成為全球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 現有危機管理效果不夠理想
現有企業危機管理的相關研究主要聚焦于危機事件發生后所產生的結果和影響等方面,而對危機管理過程及其深層次原因(不確定的動態競爭環境、危機產生機制、危機誘因等)的研究較少。例如,現有研究分析了企業的競爭環境和競爭對手,經濟、政策、社會等宏觀因素以及個人心理等微觀因素對企業危機事件的影響,但是對這些影響的深層次原因尚缺乏系統研究。因此,所提出的危機預防、危機應對、企業從危機中快速恢復等對策也都由于缺乏系統性而導致其適用性較差,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未能達到提高企業危機管理效率的目的。此外,現有研究多針對單一原因造成的各種危機,如財務、人力、市場、生產、產品、技術、信譽、制度等,對多種原因綜合作用造成的危機重視不夠。同時,企業現有的危機管理方法缺乏整體性和協調性,缺乏統一的機制對企業面臨的潛在危機和突發危機進行系統的管理。當企業面臨高度不確定的動態競爭環境時,傳統的企業危機管理方法和手段將無法發揮作用??梢钥闯?,目前企業危機管理效果不是很理想,迫切需要一種長效機制來提高企業危機管理的效率,有效地管理企業在各種經營活動中面臨的各種危機。
本書構建的基于危機生命周期的企業競爭情報機制理論模型及其運行模式,從企業危機管理與競爭情報的過程出發,在對競爭情報與危機管理內在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危機生命周期各階段危機的主要特征和各階段危機管理的關鍵任務,通過建立針對性強的、系統的、全面的企業競爭情報機制來為危機生命周期各階段的危機管理提供競爭情報支持。這不僅可以提高企業在危機管理不同階段的危機行動能力,還可以提高在整個危機生命周期中的工作能力,是提高企業危機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四 競爭情報對危機管理日益重要
全球經濟競爭的加劇,使得競爭情報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競爭情報在企業管理領域應用的研究也受到了不同學科學者的關注。截至2023年5月29日,CNKI全文數據庫中“篇名”同時包含“競爭情報”和“企業”的論文數量達到2170篇,可見競爭情報已經成為學科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研究表明,競爭情報可以提高企業管理的整體效益,發現企業管理活動中潛在的機會和問題,揭示對手的競爭戰略,為企業的管理決策提供支持,提高管理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13]
競爭情報的危機管理功能主要體現在環境監測和市場預警方面。競爭情報的環境監測功能是指通過監測外部環境來獲取信息。通過對企業環境和競爭對手的監測,幫助企業識別可能受到影響的國家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發現市場潛在的機會和風險,了解競爭對手和合作伙伴的發展情況,識別競爭對手、上下游供應鏈以及合作伙伴的發展戰略,為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戰略決策提供支持。競爭情報的市場預警功能是指競爭情報可以幫助企業分析市場環境和競爭形勢,選擇合適的市場發展戰略,在合適的時間進入或退出某個市場,分析產品營銷的范圍和銷售渠道,識別新產品質量、服務等方面的缺陷,并確定后續發展戰略等。
美國競爭情報從業者協會(SCIP)前主席Youngblood女士認為:競爭情報專家的工作是幫助領導者了解未來并贏得它,因為僅對當前環境做出快速反應的企業并不一定能夠成為未來的贏家。[14]競爭情報的功能有環境監測、競爭對手分析、決策支持和預警等。在動態競爭環境中,競爭情報可以作為企業危機管理的重要支持,可以幫助企業及時地跟蹤競爭環境和對手的動態,避免企業受到競爭對手的突然襲擊,從而提高企業預防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五 危機生命周期視角下的企業競爭情報機制創新
現代企業的經營需要面對一個動態的、高度不確定的市場環境,這使得企業可能會受到各種潛在危機的威脅,發生各種危機事件,如產品滯銷、價格定位失誤、人才流失、競爭情報管理效率低下、財務虧損、核心技術薄弱等。競爭情報和危機管理都著眼于企業對市場內外環境的快速反應以及環境變化給企業帶來的危機與機遇。
從過程上來看,危機管理和競爭情報都具有過程的特征,都包括制定和實施兩個階段,都注重企業的長期生存和戰略發展。競爭情報搜集和競爭情報分析是競爭情報工作過程中兩個相互關聯的步驟,兩個階段需要對與競爭情報有關的危機事件進行搜集和分析,特別是為了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和競爭而制定競爭情報戰略,要考慮潛在的危機事件以及對危機事件進行競爭情報搜集的可能性。同時,無論是競爭環境引起的危機、競爭對手采取某種策略而導致的危機,還是組織內部成員不當行為引起的危機,都會經歷潛伏、爆發以及平復等階段。由此可見,危機生命周期各階段的危機不可避免地成為競爭情報搜集的對象。此外,競爭情報從戰略的角度關注組織和相關利益者的生存和發展,以促進企業目標的實現、改善整個企業的管理為目的,自然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對危機爆發期、危機潛伏期以及危機平復期的危機信息進行搜集。危機生命周期的全過程需要不同類型的專門競爭情報(如預警競爭情報、溝通競爭情報以及評估競爭情報)的支持。因此,有必要從危機生命周期理論的角度構建企業競爭情報機制,以提高企業危機管理的效率。
綜上,企業競爭環境不確定性日益增強、危機應對已經成為企業管理面臨的一種常態、現有危機管理的效果不夠理想、競爭情報在危機管理中的作用等理論與現實研究背景,要求企業構建一種長效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企業在不確定性動態環境中預防危機、應對危機以及從危機中快速恢復的能力,從而使得企業能夠系統、全面地提高危機管理實踐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