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中世紀基督宗教發展

與伊斯蘭教的相遇、修道院的復興、東西教會分裂

“世界基督教”(World Christianity)及“全球基督教”(Global Christianity)兩個術語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普遍運用,以描繪國際范圍內的基督宗教跨學科研究。這些術語被不同學者以不同的方法進行定義,有時是神學層面的,有時是歷史層面的,有時則是社會科學層面的。[12]當我們以歷史方法運用這些術語時,旨在描述基督教的發展:不僅指基督宗教的擴張——從巴勒斯坦起源,圍繞地中海,再進入歐洲、北非及其他地區——也是對不同地方本色化基督宗教的表述,并將基督宗教與其他世界宗教(包括佛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并列。

世界基督宗教可以說是始于上文提到的耶路撒冷會議。其后的600年,正如我們所見,基督宗教發展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也超越羅馬帝國在埃塞俄比亞、亞美尼亞、波斯、東方教會中發展起來。這一階段后,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相遇。伊斯蘭教由先知穆罕默德(Muhammad,卒于632年)創建,其律法及教導記錄在《古蘭經》中。7~8世紀,伊斯蘭教傳遍了中東及中亞地區,削減了其所控制區域教會的增長,但允許基督教團體繼續發展。這兩個世界性的宗教交織自此開始,且相互影響,既有積極面,又有消極面。

在東部的東正教中,從8世紀至十字軍東征標志著該教向斯拉夫國家及向俄羅斯的擴張。[13]所到之處,東正教傳教士都將禮儀及經卷翻譯成當地語言,這種做法與羅馬天主教在所有教會均使用拉丁語不同。為此,東正教傳教士發明了地方字母。東正教也希望整個民族都皈依基督教——從領導者及其家庭開始。

這一時期的另一特征是修道院的復興及傳播。一些修道院由教會開辦,一些則由拜占庭帝王控制。10~11世紀的特征是羅馬東部修道院神秘主義的更新,最出名的乃是新神學家西緬安(St.Symeon,949—1022)的事工。他的靜思方法將基督論與對圣光的強調相結合,對東正教神學及靈性而言一直都是一種鼓舞。修道院也有其屬世的一面:它們從教會及個人家庭中獲得財產。修道院也確保其權益受法律保護,并通過基金會得到捐贈,最著名的是建于8世紀的希臘阿索斯山(Mt.Athos)的修道院,現今依然興旺。

最后,東西教會在這一時期最終分裂。君士坦丁堡與羅馬之間在很長時期內都有張力,反映出兩者在文化、神學及政治事務上的分歧。在神學上,主要的議題是羅馬在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條中,加入了“和子”(filioque)一詞,但另有其他的考量,比如羅馬天主教禁止神職人員結婚。在此,我們無需探討導致主教團去往君士坦丁堡談判的復雜誘因,但在1054年,教宗及宗座牧首被逐出教會。一些歷史學家將最后的分裂定于1204年,其時為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之后,君士坦丁堡被羅馬天主教軍隊掠奪。直到20年前,兩者的教會領袖才開始有了重新對話及相互的接受。

中世紀西羅馬:神圣羅馬帝國、從內更新、十字軍東征

在中世紀的西羅馬,基督宗教在這一時期逐漸傳遍了整個歐洲。羅馬天主教鞏固了其屬靈及機構權力,教會也影響了日常生活的每一方面:從出生至死亡,從家庭到農場,再至工作場所。教會、社會及文化是相互交織的。這一時期,教會中也產生了大量的知識分子,特別是在直至16世紀都興盛的經院哲學時期。此處不贅述這一時期教會擴張的細節及其影響歐洲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狀況,[14]而須關心與世界基督宗教相關的三個方面的主要發展。

首先,隨著查理曼(Charlemagne,742—814)的即位,加強了教會與國家的關系。公元800年的圣誕節,查理曼在羅馬由教宗利奧三世(Pope Leo III,750—816)加冕為皇帝,其執政被譽為“神圣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查理曼擴張了其法蘭克帝國,推動教會改革,并在羅馬彌撒中尋求禮儀改革,甚至對神學問題有興趣,亦推動了學術及對古典知識的研究。查理曼的統治至今被稱為一種復興,但從這一時期起直至宗教改革時期,教會內部持續著有關教會和政治秩序恰當關系的爭議,以及對教會及國家權威的挑戰。

其次,這一時期,天主教修會的發展旨在尋求從內更新基督宗教,并從歐洲內外傳播基督宗教。努西亞的圣本篤(St.Benedict of Nursia,約480—約550)于6世紀已在今天意大利的卡西諾山建立了一個修會。他為整頓修道院所制定的規則成為修會須遵守和服從的標準。中世紀重要的新修會包括由圣方濟各亞西西(St.Francis of Assisi,1181—1226)創建于1209年的方濟各會,及創建于1215年的多明我會等。所有的修士須發安貧、禁欲、順從三重誓,并受修道院院長的嚴格管轄,其日常包括從清晨至夜間的定時崇拜等。除此之外,不同修會有其特別的旨趣。多明我會強調講道和研習,這也被教宗及天主教國家根據自身目的及使命所運用。方濟各會強調合大眾口味的講道及在貧窮人中開展工作。也有為宗教婦女或修女所設的修會,亦有許多為修士而設的修會,這些修會都肩負天主教的傳教目的。方濟各會修士在元朝曾穿越中亞到達中國。

多明我會的修士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約1225—1274)是中世紀教會杰出的哲學家及神學家,也是西方繼奧古斯丁后最重要的神學聲音。他吸收亞里士多德的學術旨趣,發展出基于首要原則及事物存在與本質差異的哲學。從亞里士多德開始,阿奎那發展了經驗主義的哲學及以其自我方式具備“科學性”的哲學。阿奎那的神學建基于天啟的真理之上,并舉例證明了三位一體、道成肉身及圣禮的教義,且指萬物都源于上帝的啟示,但啟示通過人類的理性進行詮釋,因為神學也是一門科學。阿奎那的思想在著作《神學大全》中得以概括,該書涵蓋了所有領域的有關天主教的詢問。阿奎那的講道以更能被接納的方式傳遞出他的思想。雖然阿奎那在其時代具有爭議,但其思想卻成為16世紀后天主教的正統教義,其著作則成為天主教神父及神學家的必讀書目。

最后,從11世紀末起(即北宋強盛時期),旨在從穆斯林手中重奪圣地的十字軍東征揭示了中世紀教會第三方面的特征,并由此塑造了東西世界基督宗教的發展。[15]各種十字軍東征得到教宗批準,他對勝利者及殉難者(如果十字軍戰士在戰爭中被殺害)賞以贖罪券。共有至少4次十字軍東征,基督教軍隊向東而行,依靠所攻克的城鎮存活下來。至少從軍事上來看,其結果是無定論的。耶路撒冷從未被最終收復,一直到20世紀都掌握在穆斯林手中。方濟各會的修士嘗試運用十字軍東征去傳播福音,并在蒙古征服西亞后,與東方教會聯系上。東方教會與方濟各會修士在元朝去往中國。13世紀奧斯曼土耳其人的興起意味著伊斯蘭教和西羅馬的持續張力,最終以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的陷落告終。十字軍東征鼓舞了西班牙與葡萄牙在16世紀的探索。這與歐洲殖民主義及基督教差會去往更寬廣的世界相關聯。相應的,十字軍東征留下的后遺癥就是對歐洲企圖的不信任及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對抗。

歐洲中世紀晚期以持續增長的文化多元性及對教宗權威的挑戰為特征。這一時期誕生了許多丑聞,有時有多位教宗因執政期間的腐敗而引發民眾關注。文藝復興強調對古代經典文本的恢復,強調藝術上的現實主義及哲學和文學上的人文主義,這即是要削弱天主教的教條。早在16世紀前,藝術家及作家就在試探天主教控制的界限。此外,諸如法國的阿爾比派(Albigenses)和卡特里派(Cathars)這樣持異議的異端基督教運動,也挑戰了對天主教義無反顧的效忠。[16]地方政府持續增長的權力以及商業團體和貿易組織的興起,進一步削弱了教宗的集中權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溆浦县| 余干县| 庆阳市| 喀什市| 平武县| 安平县| 井冈山市| 绥阳县| 巴彦淖尔市| 河池市| 南宫市| 新泰市| 伊通| 云浮市| 英吉沙县| 阜阳市| 隆回县| 遵义市| 那坡县| 德兴市| 樟树市| 义马市| 潍坊市| 封丘县| 新丰县| 湖州市| 晋中市| 岗巴县| 察隅县| 洞头县| 静安区| 义马市| 阿瓦提县| 开远市| 从化市| 塔河县| 滦平县| 县级市| 大渡口区| 竹山县| 曲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