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結論:“無我報心”的展開與關聯

以上對“無我報心”的淵源及含意進行了考察。只在夢的比喻中使用的“無我報心”的淵源可追溯至慧遠的“報心”。智儼只使用了一次,是在強調“真妄和合識”這一點上,與《華嚴經問答》的著力點在于在相同根源上發生了“真妄”分裂的構想不同,用語也全然不同。就此,說《華嚴經問答》的思想基礎是智儼的華嚴思想也并不為過。盡管如此,在《華嚴經問答》中,出現了智儼或進一步來說中國華嚴思想和日本華嚴思想中幾乎見不到的用語或思想。“無我報心”一詞的淵源在追溯至慧遠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與智儼的想法不一致的情況。

雖然“無我報心”一詞的淵源可以追溯至慧遠,事實上慧遠在夢的比喻中確也使用了“報心”,并未使用“無我報心”這樣的新造詞。這樣的話,義湘為什么使用“無我報心”這一新造詞?由于義湘個人并未提及,所以很難找到清晰的理由。通過慧遠使用的如“五陰”中的“無我無人”,“五陰”的“體”的真性等表達與《華嚴經問答》中使用“因緣”的“無我無住法”的表達,可以了解到義湘使用的“無我報心”是夢本身的真性,同時以“無我”的“無住法”含蓄地表達“報心”的含意。《道身章》中“無我報心”的比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這一推測。但是,《華嚴經問答》中的“無我報心”在夢虎的比喻中如大家所知,強調的是“性起因果”,這與吉藏在夢虎比喻中強調脫離是非的境地是相通的。《大乘止觀法門》的“睡眠因緣”確實是夢與現實的平等無二,即強調“報心”以及因“報心”所創造的事物的“平等無二”,與《華嚴經問答中》強調“性起因果”的方面是相通的。可以將“無我報心”理解為是通過凝聚吸收慧遠、吉藏、《大乘止觀法門》中展開的,夢與現實的對應關系而創造的概念。

“無我報心”是義湘學派的華嚴宗的獨特的新造詞。舉例而言,《法界圖記叢髓錄》引用《道身章》強調了“無我報心”在一念之中,這是通過時間展開的例子。又如在《十句章圓通記》的夢中所見的山河大地,強調的是自我的“無我報心”,通過空間而展開。日本《十玄義私記》中受容了“無我報心”。雖然類似的情況并不多見,但可以看出,義湘在夢的比喻中所使用的“無我報心”含意從新羅開始,為高麗和日本繼承,乃至發展。

(秦菲 譯)


[1]張珍寧(真修):《〈華嚴經問答〉硏究》,東國大學佛教學科博士學位論文,2010,第202~203頁;金天鶴:《〈華嚴十玄義私記〉中引用的新羅華嚴文獻的思想史意義》,《佛教學評論》7,2010,第125~149頁;金天鶴:《平安時代華嚴宗所見的新羅佛教思想的作用》,《凡韓哲學》70,2013,第1~29頁。

[2]金天鶴:《平安時代華嚴宗所見的新羅佛教思想的作用》,《凡韓哲學》70,2013,第6~7頁。

[3]對于《道身章》中言及自心虎的比喻與舊來覺之間關系的相關研究,樸書延在其博士學位論文《〈道身章〉的華嚴思想研究》(東國大學佛教學科博士學位論文,2003,第117~118頁)做出相關解釋。《華嚴經問答》認為老虎的比喻是在和現實的對應關系中出現的,但沒有使用“無我報心”這一用語。

[4]金天鶴:《義湘學派的〈華嚴經〉思想與實踐》,《華嚴研究》第1輯,陜西師范大學教學總刊之二,2012,第206~214頁;金天鶴:《義湘后期思想的實踐論——以自我身體為中心》,《韓國先學》35,2014,第169~19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台区| 富宁县| 丰原市| 济源市| 长沙县| 平乐县| 岳阳市| 兰考县| 太康县| 鹤壁市| 芜湖县| 屏南县| 游戏| 莱西市| 九台市| 闵行区| 建湖县| 远安县| 西乌珠穆沁旗| 辽中县| 息烽县| 定南县| 临西县| 钟祥市| 沙河市| 那坡县| 花莲县| 安远县| 台南县| 海城市| 肥东县| 伊吾县| 东光县| 东阿县| 车险| 仙居县| 民县| 堆龙德庆县| 杭州市| 英德市|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