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雜組織目標與效能評估
- 康麗群 劉漢民 解曉晴
- 6337字
- 2025-04-08 20:17:42
第三節 復雜組織
在復雜組織階段,組織環境被認為是復雜的、動蕩的,組織被當作有自主性(Autonomy)、循環性(Circularity)和自我參照性(Self-reference)特征的生命系統(Maturana & Varela,1980)。組織與環境的關系由組織被動地適應環境向組織與環境協同演化方向發展。為適應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傳統的組織形式逐漸被以任務為導向的團隊式組織形式所取代,如網絡組織和虛擬組織。網絡組織是以獨立個體或群體為節點經由彼此間復雜多樣的經濟聯結而形成的介于企業與市場之間的一種制度安排(孫國強,2001),而虛擬組織是由處在價值鏈中不同環節的具有核心能力的獨立廠商所構建的動態企業聯合體(包國憲、賈旭東,2005)。這兩種組織結構形式是具有聯合性、協調性和復雜性特征的復雜網絡,是立體網狀傳導結構,即在宏觀層次上是層級結構,在微觀層次上是網狀結構(許正權、宋學鋒,2009)。N型組織即網絡組織(Network Organization),有時也稱網絡中心組織(Network-centric Organization),是順應經濟全球化浪潮和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而興起的新型組織形式,是典型的復雜組織形式。
一 復雜組織的概念
(一)研究視角
學術界對復雜組織的研究主要有組織社會學、組織經濟學、組織系統學、復雜性科學四種視角(Orton,2008),如表1-2所示。
表1-2 復雜組織的研究視角

組織社會學從社會系統的一般理論出發為復雜組織提出社會學的分析方法。將以目標實現為導向作為復雜組織與其他社會單元相區別的典型特征(Parsons,1956)。在Parsons(1956)的分析框架之上,Etzioni(1961)與Perrow(1967)對復雜組織的比較分析進行了探索。在以往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Katz(1965)將自治概念引入復雜組織研究中,發現正式組織集中于計劃系統,非正式組織集中于實際行為。Lawrence 和Lorsch(1967)認為復雜組織是大型的活動系統,其結構與行為需要與外部環境相適應。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論不同,Perrow等(1986)的研究認為,復雜組織已成為經理人員通過行使權力獲得價值產出的工具。
組織經濟學誕生于學者們對生產理論的批判,認為技術與制度是經濟變遷、人類社會演化的兩大動力,而復雜組織在技術變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Winter(2006)認為,熊彼特式的分析需要對例行行為與創新行為的區別進行概念化,特別是與復雜組織、復雜任務有關的概念化,但是生產理論并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在Winter(2006)的基礎上,Augier 和Teece(2006)發現,聯合專用性資產與結構可分解性對復雜組織的動態能力具有解釋力。與Winter等人的研究不同,Elsner等(2010)對交易成本經濟學的市場與層級的二分法進行了批判,認為復雜組織是理想市場、理想層級與理想非正式網絡的混合體。
組織系統學從一般系統論出發,認為復雜組織是由多樣化元素所構成的系統,開始強調復雜組織對外部環境資源的依賴與利用。如Kast 和Rosenzweig(1972)較早將一般系統論引入組織研究,認為開放系統模型催生了組織理論與管理實踐的概念化。Hrebiniak(1978)將復雜組織視為開放系統與封閉系統的統一體。復雜組織之所以是開放系統,是因為其具有模糊性與不確定性;之所以是封閉系統,是因為其受制于理性標準,因而又是明確的。Maturana 和Varela(1980)立足于生命系統有自主性、循環性和自我參照性的特點,認為組織與環境是“封閉”的關系,組織與環境只不過是處在相互連接模式(Interconnected Pattern)中的要素。
復雜性科學對復雜組織的分析主要有兩個角度。第一,從復雜系統(或復雜適應系統)角度理解復雜組織。Holland 和Miller(1991)認為許多組織系統可被視為復雜適應系統,并且復雜適應系統模型為模擬復雜組織的非線性行為提供了認識工具。Boisot 和Child(1999)也認為復雜組織可被視為與其復雜環境相適應的復雜系統。在前人研究基礎上,Amaral 和Ottino(2004)研究發現,復雜組織系統構成單元的自組織性及其相互作用的涌現性是復雜組織系統與其他系統相區別的本質特征。與Amaral 和Ottino(2004)的觀點不盡相同,劉洪和王玉峰(2006)認為不是所有的復雜組織都可視為復雜適應系統,復雜適應系統有其特定內涵、適用范圍和條件。第二,從組織復雜性角度研究復雜組織。Dooley(2002)認為,組織復雜性是存在于不同構成要素間的變異量。Heylighen(2008)認為,組織復雜性不能被嚴格定義,只能介于有序與無序之間。呂鴻江(2012)認為,組織復雜性是“環境決定和戰略選擇”的共同產物;組織復雜性是先增加后降低的成長過程,并存在最優組織復雜性;組織可通過動態適應機制、自主學習機制和自主創新機制應對組織復雜性。Murmann(2013)認為,組織環境的日益復雜給復雜組織帶來挑戰,復雜組織在適應環境的同時對環境也有反作用,二者在互動中協同演化。
(二)定義與特征
復雜組織(Complex Organization)的概念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被提出來了(Perrow,1961)。在早期,有學者把復雜組織看作大型組織(Giant Corporation)(Perrow,1961)。后來,一些學者從構成組織的元素數量、元素間關系及動態性等方面對復雜組織進行界定(Simon,1962;Holland & Miller,1991;Anderson,1999;Ethiraj & Levinthal,2009;Wautelet et al.,2009;Christiansen,2011),但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見表1-3)。
表1-3 復雜組織的定義

表1-3 復雜組織的定義-續表

也有學者根據組織所具有的復雜性特征來判定其是否屬于復雜組織(見表1-4)。雖然有學者提出復雜組織空間必須能反映復雜世界的各個維度(Elsner et al.,2008),但是也有學者認為,任一定義都不能涵蓋復雜性代表的所有情況以及揭示其內在的主觀性特征,而是依賴其特定的情境和條件(Arasteh et al.,2014)。因此,不能僅把具備所有復雜性特征的組織稱為復雜組織,具有某些或某個典型復雜性特征的組織也可以看作復雜組織。
表1-4 復雜組織的特征

表1-4 復雜組織的特征-續表

雖然學術界對復雜組織的定義和特征存在爭議,但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識。綜合文獻分析來看(見表1-5),前人研究的一致性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①從構成復雜組織的元素特征看,復雜組織是由大量具有一定智能性的元素構成。元素數量是評判復雜組織的重要標準。構成復雜組織的元素來源于組織內外及各個層面。②從元素間關系看,構成復雜組織的元素間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非線性關系。元素間關系復雜也是評判復雜組織的重要標準。③從復雜組織與外部環境的關系看,復雜組織與外部環境是互依互動的。復雜系統是開放的動態系統。復雜組織與外部環境的互動是復雜組織獲取資源、提升組織能力和環境適應力的重要途徑。④從復雜組織的作用結果來看,構成復雜組織的元素一直處于動態變化中,具有不可預測性和涌現性特征。涌現性代表的是整體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特征,從各元素間的互動并不能預測系統整體發展趨勢和變化方向。
表1-5 復雜組織的定義及特征中關鍵詞出現的頻次

總的來說,復雜組織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簡單的復雜到復雜的復雜、從局部復雜到系統復雜的演變過程。復雜組織有三重遞進的含義:首先,從組織自身看,復雜組織是指具有內部環境(關系和結構等)復雜性特征的組織(自組織);其次,從組織與環境關系看,復雜組織是指具有內外部環境復雜性特征且與內外部環境相互依存的組織(開放組織);最后,從動態演化視角看,復雜組織是指具有內外部環境復雜性特征且與環境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復雜動態網絡(Complex Dynamic Networks)(網絡組織)。
從組織社會學的視角看,任何組織都是以目標為導向的、具有一定邊界的、社會構造的人為系統。本書從戰略管理角度將復雜組織界定為:為了實現組織目標而由存在網絡關系的大量元素組成的、具有復雜性特征并與環境互動的企業組織。所謂網絡關系,是指組織網絡中各元素間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聯系等(盧東斌、李文彬,2005);所謂復雜性特征,是指多樣性、多變性、多層性和不可預測性等,分為內部復雜性(如結構復雜性、關系復雜性等)、外部復雜性(如技術、制度和行業環境復雜性等)、組織與環境間作用方式和作用結果的復雜性等;所謂與環境互動,是指組織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共同演變。
二 組織復雜性
組織復雜性以相互作用的元素數量為基礎,以元素間的動態性、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為內核。目前,組織研究領域對組織復雜性的認識還不完全。本書借用Kauffman(1993)的觀點,認為組織復雜性是大量的復雜組織元素之間相互作用后產生的一種狀態,處于有序和混沌之間,可從組織本體和組織的認知主體去認識和思考。
就組織本體而言可從三個方面來理解。[3]①復雜性是一種狀態。從這個方面來講,復雜性相當于多樣性、動態性、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難以理解等(劉洪,2007)。②大量元素間的相互作用和依賴是復雜性最重要的成因。組織復雜性的具體成因多樣,構成組織元素的“量”(元素數量)和“質”(元素間的關系)的結合是最主要的成因(見表1-6)。③復雜性存在于組織的各個方面。從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角度講,可以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認識組織復雜性在組織中的具體體現(見表1-7)。
表1-6 組織復雜性成因

從客觀方面看,組織復雜性體現為結構或關系復雜。組織復雜性主要是指構成組織的元素多樣性(量)及元素間相互作用(質)而使組織元素呈現復雜性的特征。具體地說,組織復雜性表現為組織在勞動分工、工作任務、層級結構、管理幅度、空間布局、組織流程、組織活動、組織人力資本、文化、知識、戰略、目標等方面呈現多樣性、依賴性、多變性、涌現性、自組織性、非線性等復雜性特征(Hall et al.,1967;Jacquemin & Berry,1979;Williamson,1983;Daft,2007;宋華嶺等,2003;Tang,2006;Macintosh & Doherty,2010;Espejo & Reyes,2011;Oswick et al.,2011)。其中,構成組織的這些元素間的互動和相互依賴是組織復雜性的內在成因。
從主觀方面看,組織復雜性是人們對組織結構復雜或簡單的主觀感受或認識。組織結構是復雜還是簡單取決于人們對它的描述方式(Simon,1996)。組織復雜性是認知主體主觀復雜性的體現(呂鴻江,2012),是思考、應對或解決復雜性問題的思維方式(Fioretti & Visser,2005)。從這個方面來看,組織復雜性體現為認知復雜性。由于人的認知的局限,不同的組織成員以及不同組織的成員對組織所呈現的復雜性特征的認知是存在差異的。認知復雜性導致行為復雜性。基于認知與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可以將行為復雜性歸入認知復雜性之中。
表1-7 組織復雜性在組織中的具體體現

組織復雜性已被運用到組織管理的各個方面。一些學者對復雜條件下組織的知識管理(Pertusa-Ortega & Zaragoza-S?ez,2010;Tait & Richardson,2010)、創新(Goldstein et al.,2010;Vaccaro et al.,2011)、制度變遷、組織種群的延續和變革(Ralph,2010;Várdy,2010)進行了研究。也有學者對組織復雜性與組織績效或效能(呂鴻江、劉洪,2009,2010;Yayavaram & Chen,2015)、戰略柔性∕競爭優勢(呂鴻江、劉洪,2011)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三 環境復雜性
雖有學者將外部環境復雜性劃入組織復雜性的范疇,認為組織復雜性源于組織內部因素與外部環境的互動(Wood & Bandura,1989;Kostova & Zaheer,1999;Foss et al.,2008;Esade,2010)。不過,在組織復雜性研究領域,通常將外部環境復雜性看作與內部環境復雜性相對應的、組織復雜性的驅動力量(Lawrence & Lorsch,1967;Ralph,2010)。外部環境復雜性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組織間關系復雜性、行業環境復雜性(中觀環境復雜性);二是組織所處的制度(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和技術等環境的復雜性(宏觀環境復雜性,也稱之為一般社會環境復雜性)。
組織間關系復雜性是指組織與其所處的價值網絡中的其他組織間的關系的多變性,一般是指組織間關系處于變動的競爭或合作關系的狀態。價值網絡是與組織獲取資源、實現目標、提升價值的關系十分密切的環境。組織間發展有利的交換關系可能比提升自身的生產能力更重要(Osborn & Hunt,1974)。在競爭壓力和技術變遷的推動下,企業的價值創造以及競爭由個體企業行為擴大到組織網絡的范疇(王琴,2011)。組織間關系從傳統的競爭關系發展為動態的競合關系,且競合對象超越個體企業和行業的局限,走向更為廣泛的價值網絡中的其他組織和行業。競合風險的存在使組織間的關系在競爭與合作之間不斷變化。知識經濟和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組織間網絡的形成,組織通過戰略聯盟網絡可以降低風險、獲得規模經濟、交換技術、獲取優勢等(Child,2005)。不過組織間也可能由于存在機會主義行為和管理復雜性而導致戰略聯盟的失敗(Park & Ungson,2001)。由競合關系或聯盟關系形成的組織網絡具有比組織本身更高的復雜性。
宏觀環境復雜性是指組織所處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技術等環境呈現的復雜性特征,這也是通常意義上學者們所講的環境復雜性[4]。在復雜環境下,新組織的設計需要綜合考慮環境因素(Kelly,2005)。很多學者從不同視角理解外部環境復雜性,研究其對組織發展的影響(見表1-8)。
表1-8 環境復雜性定義、維度及測量

表1-8 環境復雜性定義、維度及測量-續表

盡管有學者未給出環境復雜性的定義,不過從其對環境復雜性的測量或維度劃分中可一窺端倪。Duncan(1972)對環境復雜性及其對組織決策的影響做了一個經典的解釋,認為環境可分為兩個維度,即簡單-復雜維度(組織決策過程中需要考慮的環境因素的數量的多少)和靜態-動態維度(組織決策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隨著決策環境變化的程度,或者說這些環境因素是否處在連續變化的狀態中),而且環境的動態性更能體現環境的不確定性程度。這兩個維度將組織所處的環境劃分為四類,使處于復雜動態環境中的組織在決策時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不過,同樣的環境,可能一些組織感知到的環境是不可預測的、復雜的或者易變的狀態,而另一些組織并不會認為也是如此(Starbuck,1983)。那么,組織是需要通過降低復雜性、維持不變,還是提高復雜性來應對外部環境復雜性所帶來的挑戰呢?Oliver 和Nicolaj(2014)認為為了應對復雜性而改變組織結構和增加流程是沒有必要的。也有學者認為,在復雜條件下,組織需要采取積極的行動使組織復雜性與(外部)環境復雜性相匹配(Ashmos et al.,2000;劉洪,2011)。
外部環境復雜性不僅包括組織運營環境的異質性程度和范圍大小,還包括環境的多樣性、動態性、不確定性、豐裕度(或貧瘠度)、依賴性等。本書將環境復雜性看作多維環境因素所展現出來的不確定性、多變性、豐裕度等。多樣性是指組織所處環境包含多個維度,代表環境維度的范圍和數量,范圍越大和數量越多代表復雜性程度越高。多變性是指各維環境變化的程度,變化速度越快代表復雜性程度越高。豐裕度是指各維環境對組織發展的資源支持程度,體現的是組織從環境中獲取資源的難易程度,豐裕度越低代表環境越復雜(或越殘酷)。不確定性是指各維環境的多樣性、多變性、豐裕度等特征綜合作用使環境所呈現的不可預測的程度。現代企業面臨多維度的動態環境是環境復雜性假定已存在的基本特征[5]。從企業生存發展的角度考慮,本書認為外部環境復雜性更多的是指多維環境資源的豐裕度和多維環境的多變性以及由此導致的不確定性。
[1] 本章部分內容發表在劉漢民、解曉晴、康麗群《復雜組織理論:組織研究的新趨勢》,《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5年第5期;康麗群、劉漢民:《復雜組織目標演變與組織成長——一個縱向案例研究》,《商業經濟與管理》2017年第12期。
[2] 學術界對“M型組織”有多個提法,如Multidivisional Organization(Williamson,1975,1985)、Multidimensional Organization(Strikwerda & Stoelhorst,2009)、Multibusiness Organization(Martin et al.,2010)等。本書從組織結構角度對組織演化階段進行劃分,且Williamson(1975,1985)較早對組織形式進行探索性研究,故選用他的說法。
[3] 下文對外部環境復雜性的理解也遵循同樣的思路。
[4] 組織研究領域的學者很少明確指出其研究中所指的環境是組織的外部環境。本研究根據學者研究中所指的環境類型來判斷其是組織內部還是組織外部環境。
[5] 環境的多樣性是指環境元素的數量多,環境元素的動態性是指環境元素的變化。這兩個特征是大部分現代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基本特征。本書將這兩個特征作為環境復雜性已隱含的、假定已存在的特征。不過,動態性未能刻畫出環境元素如何“變”的特征。變化包含快速變化、慢速變化、有規律的變化、無規律的變化、單個或少數幾個環境元素的變化、多個環境元素的變化等。各類變化的排列組合都會呈現不同的環境狀態。而多變性正好更能刻畫出環境元素在變化中呈現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因此本書將之看作環境復雜性的重要特征予以討論。例如億萬顆行星圍繞太陽運轉,行星數量的龐大和不停運轉是太陽系復雜的基本特征。然而太陽系存在數不清的不解之謎不僅僅在于此,更在于行星的運動方式多“變”,正是這種多“變”的狀態使太陽系充滿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