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
- 蘇文菁
- 1066字
- 2025-04-08 20:17:11
第一章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繁榮
本章試圖說明以下三方面的內容。第一,從技術層面看,人類歷史上文化、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是與一定的生產力水平相聯系的;技術的進步不斷給人類提供表達情感的新載體。第二,“創意”“創新”“想象力”等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的能力自古就有,從這一角度觀察,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極為古老的行業,只不過工業社會以后,各種技術給人類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文化創意產業的平臺與載體。第三,分析文化、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概念與內涵,為本書的討論提供必要的理論框架。
始于18世紀中期的工業革命使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類從傳統的聽天由命的勞作方式中解放出來,同時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城市的密集人口培育了文化消費的市場,也聚集起了文化產業所需的創作和技術人才;社會分工和協作的逐步完善,催生了文化產業的鏈條。文化產業既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也是一個朝陽產業,因為它總是與最前沿的技術捆綁在一起。技術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對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可以預見,技術創新將不斷帶來新形式的文化產品,進一步擴大文化產業的邊界。
在人類歷史上,文化產品從未像今天這般觸手可及,正如英國社會學家斯科特·拉什(Scott Lash)和西莉亞·盧瑞(Celia Lury)在《全球文化工業:物的媒介化》中所指出的,“截至2002年,文化產品已經以信息、通信方式,品牌產品,金融服務,媒體產品,交通、休閑服務等形式遍布各處。文化產品不再是稀有物,而是橫行天下”[1]。
文化產品的大發展是文化創意產業繁榮的直接產物。一方面,曾經專屬于藝術的品質和特征如創造性、差異性、符號性、美感等,如今已經分散到所有產品的生產之中,使得這些產品的象征價值遠高于實用價值。另一方面,商品購買與消費行為的經濟性也被不斷彌散的文化影像(通過廣告、商品陳列與市場營銷)所調和、沖淡;消費者獲取和使用的產品在滿足其需要(營養、居住、行動、娛樂等)的同時,依據其特定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產生了意義,消費行為逐漸成為某種文化宣言和個性化表達的方式。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看到文化不再僅僅是一種先驗的人格化沖動的表達,而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扎根于社會行動的時空領域,成為社會內在的演變和發展過程。更有學者如丹尼爾·馬托(Daniel Mato)提出“所有產業都是文化的”[2]的斷言。這既是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也體現了消費觀念的轉變,更反映出文化向經濟領域擴張與滲透的力量日益增強。2004年,加拿大學者D.保羅·謝弗(D.Paul Schafer)指出,我們正在從“經濟時代”轉向“文化時代”[3]。由此,我們必須在這一新的時代對文化創意產業給予加倍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