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神亦祖:粵西南地區信仰構建的社會史
- 賀喜
- 960字
- 2025-04-08 19:29:48
自序
第一次到達雷祖祠是2002年的一個傍晚,難以置信,二十年過去了。這本小書建基于我的博士學位論文,那一次粵西南的田野之行是我博士階段的研究起點。當年在寫作中留下的懸而未決的問題,又伴隨著我畢業之后的學術長路。感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給予機會,讓我再一次回到出發點。
這本小書關注“亦神亦祖”的祭祀現象及其所扎根的粵西南社會,主要展示了處于流官與土司制度交界之處的區域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如何在禮儀上進行表達。當我認為故事可以收筆的時候,我的老師提醒道,好的寫作應該留有余韻。或許,水邊社會所引出的家屋結構的話題,就是我想留給讀者的一點余韻。小書完成之后,在卓越學科領域計劃“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項目之中,我組織了以水上人為主題的研究團隊,我們的成果《浮生:水上人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也以中英文兩種語言出版了。浮生底色中的地緣結構至此更為清晰。
從這本小書引出的另一個問題是,本書所討論的區域在宗族推廣的歷史過程中相對于其他區域,比如珠江三角洲,更遲一步,因此,所展示出的歷史過程主要是制度的援引以及改造。那么,珠江三角洲所實踐的制度又是如何發明出來的呢?對于這個問題的追溯,是我這十年主要的著力方向,或許也發現了一些關鍵線索,我將答案放在另一本小書《宗族與共同體(1100—1500):族譜在江西的發明》(Lineage and Community in China,1100-1500:Genealogical Innovation in Jiangxi)之中。
我和科大衛老師還合作了一本小書《秘密社會的秘密:清代的天地會與哥老會》,乍一看,似乎與長期的學術關懷無關。我們發現這是故事的一面鏡子,借此同樣可以看到社會結構的發明如何在所謂的“秘密社會”與“日常社會”之中互相呼應。
正如當年的后記所言,這是一段年輕歲月的見證。再版之際,我曾苦惱于是否要對整體設想以及行文進行大幅修改,考慮再三,決定盡量保持原貌,只是對部分文字進行了修訂。根據重訪田野的經歷,增加第八章,作為補充。
這些年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在其他區域存在著,或者曾經廣泛存在著“亦神亦祖”的現象。因此,我也越來越認識到,這本小書的確是一條長路的起點,一個學術的初心,將我帶向更廣闊的領域。如同企水岸邊阿婆吟唱的送行歌,時時縈繞,伴我前行。
再一次感謝給予我無數幫助的機構、師友以及田野中的朋友們。再一次感謝我的父母家人。我的父親曾經非常認真地閱讀過這本小書的第一版。他離開了我,與這片土地同在。
賀喜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