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傳說的歷史

從前文的討論可見,唐代名臣魏徵主持編修的《隋書》,用褒賞的筆調塑造了三代忠心,能運籌帷幄、行軍作戰的女將冼夫人。然而,對比同時代的其他幾部史書,就會發現,并非當時的史家都以如此欣賞的態度去書寫這位南方女首領。

姚思謙和魏徵是同時代史家,姚于貞觀三年至十年(629—636)主修《陳書》和《梁書》,魏徵也是這兩部史書的監修史官。[18]但是,兩部史書都沒有專門為冼夫人立傳,也極少提及冼夫人。[19]在姚氏的敘述中,灨石大捷的主角,不是冼夫人,而是陳霸先討伐侯景的前軍大將周文育。[20]魏徵辭世當年(貞觀十七年),唐人李延壽開始編修《北史》?!侗笔贰泛苊黠@地借鑒了《隋書》,其《譙國夫人傳》只是在《隋書》的基礎上稍做損益。[21]為什么同時期姚、魏兩位史家對冼夫人形象的書寫有如此明顯的不同?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明白魏徵與馮冼家族的淵源,馮氏在地方的處境以及其與唐王朝的關系。

隋仁壽初,冼夫人卒,謚號為誠敬夫人。冼夫人去世以后,在平定王仲宣之亂中脫穎而出的孫輩馮盎逐漸成為馮冼家族的主要首領。隋朝,馮盎多次助隋文帝與隋煬帝南征北戰,官至左武衛大將軍?!缎绿茣酚涊d了隋文帝初見馮盎時的情形:

隋仁壽初,盎為宋康令,潮、成等五州獠叛,盎馳至京師,請討之。文帝詔左仆射楊素與論賊形勢,素奇之,曰:“不意蠻夷中乃生是人!”即詔盎發江、嶺兵擊賊,平之,拜漢陽太守。從煬帝伐遼東,遷左武衛大將軍。[22]

隋末動亂之際,深得隋帝賞識的馮盎并沒有勤王保隋,而是奔回嶺南,“嘯署酋領,有眾五萬”。[23]當時,嶺南各處豪酋世家都卷入了擴充部武與爭奪土地的斗爭。馮盎投奔崛起自江西虔州、自稱南越王的林士弘麾下。[24]在擴張領域的戰爭中,馮盎并沒有因為對手同處于林士弘麾下而留情。番禺、新州豪酋高法澄、洗寶徹殺隋官,據州,附于林士弘。馮盎擊破之,得二十州,地數千里。《新唐書》的描述顯示了馮盎在嶺南一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威信:

番禺、新興名賊高法澄、洗寶徹等受林士弘節度,殺官吏,盎率兵破之。寶徹兄子曰智臣,復聚兵拒戰,盎進討,兵始合,輒釋胄大呼曰:“若等識我耶?”眾委戈,袒而拜,賊遂潰,禽寶徹、智臣等,遂有番禺、蒼梧、朱崖地,自號總管。[25]

經過隋末唐初與其他地方首領的斗爭,馮冼家族的勢力范圍顯然比隋時擴大了許多。唐武德四年(621)高祖大定中原之后,派李靖為嶺南撫慰大使,招撫嶺南各州。武德五年七月,“酋領馮盎等皆以子弟來謁,南方悉定”。唐王朝將馮氏的勢力范圍分成了八個州。《新唐書》載:

武德五年,始以地降,高祖析為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授盎上柱國、高州總管,封越國公。拜其子智戴為春州刺史,智彧為東合州刺史。盎徙封耿。[26]

從這八個州的地理位置可見,今天的高雷半島、海南島以及廣西博白、桂林均是馮盎勢力所及。[27]

初唐時期,馮氏在地方上面對的主要威脅是與嶺南另一大豪酋寧氏的矛盾。《新唐書·南蠻傳》語焉不詳地記錄了唐高祖武德六年(623)馮暄與寧長真的斗爭:

有寧氏,世為南平渠帥。陳末,以其帥猛力為寧越太守。……猛力死,子長真襲刺史?!忠云渥迦藢幮麨楹掀痔亍!涞鲁酰詫幵?、郁林之地降,自是交、愛數州始通。高祖授長真欽州都督。寧宣亦遣使請降,未報而卒,以其子純為廉州刺史,族人道明為南越州刺史?!烂髋c高州首領馮暄、談殿據南越州反,攻姜州,寧純以兵援之。八年,長真陷封山縣,昌州刺史龐孝恭掎擊暄等走之。明年,道明為州人所殺。未幾,長真死,子據襲刺史。馮暄、談殿阻兵相掠,群臣請擊之,太宗不許,遣員外散騎常侍韋叔諧、員外散騎侍郎李公淹持節宣諭,暄等與溪洞首領皆降,南方遂定。[28]

這次動亂的起因既有寧氏家族內部的分化,又有馮暄等人的煽動。唐初,寧氏分裂成了兩股主要力量。欽州都督寧長真,是嶺南一帶較早降唐的土著首領,唐王室給予其的地位比另一支——寧宣更為顯要。寧越、郁林一帶原為長真的統治領域。而在廉州、南越州一帶則盤踞著寧宣與族人道明的勢力。寧氏兩支的地域范圍都與馮氏家族統轄地域的西線接壤。從史料可見,馮氏支持道明與長真抗衡,而朝廷則站在了長真這邊。由于史料的闕如,我們無法了解馮氏與寧氏的具體恩怨。但是,從地理位置而言,唐代由廣州通往廣西以及安南的重要路線——容州路的廣西段主要位于寧長真的統治領域之內。[29]如果馮氏聯合道明反寧長真成功,則可以控制通往越南的主要道路。這次動亂,王朝沒有派遣軍隊前來鎮壓,馮暄似乎也沒有因此而獲罪,朝廷以“宣諭”的方式平定南方。

貞觀元年(627),唐太宗改變高祖時期“割置州縣”以籠絡來歸豪杰的政策,因山川形便,將全國分為十道。[30]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遠在蠻煙瘴雨之地的馮盎的舉動受到了唐太宗的相當關注,貞觀初期,他兩次頒布敕書給馮盎。據岑仲勉考證,前一篇敕文發于貞觀二年之春初:

言無心信受,又以卿每年恒遣愛子入京,使人朝集不絕,所以雖聞卿有異圖,不發兵馬。去歲遣劉弘基等纂集,亦有所云,卿已破新州,復劫數縣,恐百姓涂炭,無容不即防御。聞卿自悔前愆,令子入侍,更令旋旆,不入卿境。此是朕惜卿本誠,意存含育,卿既有心識,亦應具朕懷。去冬又令員外散騎常侍韋叔諧等殷勤慰諭,想尋達也。比得卿表云,既老且病,寒暑異宜,山川遐阻,豈可令卿冒涉遠途,有勞筋力?自今以□,但宜在卿家將攝,以自怡養,更不得遣山洞群小鈔掠州縣,仍年別恒令兒子更番來去,又依式遣使參朝,朕即知卿赤心,自然不畏他人表奏。若其掠奪不止,釁惡日彰,欲人不言,其□□也。□至五月末以來宜遣一子,盡心聞奏,若無使至,朕即發兵屠戮卿之黨羽,一舉必無遺類。今遣朝集使還示卿此旨,宜深識機微,自求多福,春首尚寒,比無恙也。家門大小,想并平□□□□及。[31]

如果從上下文去推想寫作這篇敕文時的復雜情勢,或者可以勾勒出這樣的圖景:“員外散騎常侍韋叔諧等殷勤慰諭”并沒有讓馮盎停止擴張的腳步,他已經奪取了夢寐以求的新州。當時有“他人”頻繁奏報朝廷馮盎的“異圖”,朝廷也要求馮盎赴京。不過,馮盎則上表以“既老且病”為由拒絕前往。在這樣的情況下,唐太宗發下這道敕書。它看起來像是對馮盎的一個警告,同時卻顯示了王朝的妥協。尤其是對馮盎托病不進京所表現出來的容忍,顯示出當時朝廷對于嶺南鞭長莫及。

該敕三次提到有關遣子入朝的事宜,唐太宗兩次明確表示之所以聽聞馮盎有“異圖”,仍按兵不動,主要就是念在馮盎“每年恒遣愛子入京”。于敕文末,他再次諄諄督促馮盎“仍年別恒令兒子更番來去,又依式遣使參朝”??磥?,對于唐太宗而言,“遣子入朝”就意味著地方首領的忠誠。可以猜測的是,這不是單純的進京朝貢或朝拜,而是將“愛子”作為人質扣留在朝廷。

貞觀五年(631),唐太宗再次向馮盎頒發敕文:

敕。高州都督耿國公馮盎,安州都督府使人周懷義還,及張赟等至,并具來表。省覽周環,良以增嘆!唯公之識量不喻朕懷,亦由朕之風化未能及遠,君臣疏離,遂至于斯。永懷魚水,望古增愧。朕祗承天眷,□最□中,弘濟艱難,撫育黎庶,有生之類,咸思乂安,一物失所,增其兢懼。然海隅遼曠,山洞幽深,蠻夷重譯之方,瘴癘不毛之地,得之未有所益,失之固無所損,何假殷勤遠相征召?但□□□□后朝夕相尋,咸云公心跡未純,侵掠不已,新州以南,多被毒害。朕既為之父母,須拯艱危,所以聊命偏師,將救涂炭,亦未縱兵威,即入彼境。公又前遣智,數命使人,每自申陳,辭請懇切。云劉感構惡,妄相讒毀。朕謂公□□□未相見,無以自明,是以頻遣敕書,令公入覲。公尚然疑慮,猶懷偃仰,似矜遐阻,未欲朝謁。復有推注,更遣行人,云高州正被兵臨,蹊徑壅塞,又懼劉感譖訴,投杼為疑。既有此辭□□□□□,命所司盡公本意。劉感既不能綏衛藩服,與公失和,即令真定公齊善行代為郡督,見集兵馬,亦各散還。朕之此情可謂貫徹幽顯,若猶不為公所信知,復何言如能悉朕虛懷以取富貴?即宜馳傳暫至京師,旬日□□□盡心曲,便命旋軫,委以南方,子子孫孫,長饗福祿。倘其必存首鼠,不識事機,積惡期于滅身,強梁不得其死,自取夷戮,斷在不疑。大兵一臨,悔無所及??v令巢穴之內數日偷生,□□□□□牙投竄,冤仇非一天羅□舉□□□廣,何處求安?當深思此理,自求多福。春序已暄,想無恙也,家門大小,并得平安。今令使往,指不多及。[32]

這次的事件,同樣交織著復雜的地方政治與恩怨:其一,據王興瑞考證,安州都督府的都督為寧據,而寧據就是前文提到的與馮暄兵戈相向的寧長真之子。[33]其二,馮盎所憎惡之劉感,在馮暄之亂時,曾鎮壓與馮暄遙相呼應的岡州刺史馮士翙。馮劉亦為宿敵。安州都督府的使者與劉感在唐太宗面前狀告馮盎,可以說是武德六年馮寧矛盾的繼續與激化。

不過,從敕文來看,寧據等人表奏馮盎“心跡未純”,也并非捏造之詞。前敕發出五年后,馮盎依然在擴充其控制領域,“新州以南,多被毒害”。沒有史料清楚說明,馮盎為什么對新州如此虎視眈眈,三番兩次欲收入囊中。但是,從其擴張的路線來看,他似乎致力于打通一條從高涼通往西江的道路。武德末年,與寧氏的斗爭失敗后,其統治領域西側的道路不可能為馮氏所掌握。于是,開辟東路尤顯迫切。單從地理位置而言,唐宋期間,六條古道與新州江連網,東北通廣州、端州(肇慶)、羅定州,西南通高州、春州(陽春)、東合州(雷州)、瓊州、廉州,有“八州通衢”之稱。初唐時期,這八州之中,有六個州為馮盎所據。更為重要的是,新州江連通西江。從西江經靈渠,入湘水,入長江,是溝通嶺南與長江流域的最重要水網。

從以上討論可知,馮盎生活的時代,廣東西南一帶的地方政治相當復雜。在兩則敕書中,唐太宗均表示,雖然沒有真正兵臨城下,但都有發兵討伐之意。在是否出兵攻打馮盎的問題上,魏徵對于扭轉局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事情發生在貞觀初,即撰寫前敕的時代,據《資治通鑒》記載:

嶺南酋長馮盎、談殿等迭相攻擊,久未入朝,諸州奏稱盎反,前后以十數;上命將軍藺謩等發江、嶺數十州兵討之。魏徵諫曰:“中國初定,嶺南瘴癘險遠,不可以宿大兵。且盎反狀未成,未宜動眾?!鄙显唬骸案嬲叩缆凡唤^,何云反狀未成?”對曰:“盎若反,必分兵據險,攻掠州縣。今告者已數年,而兵不出境,此不反明矣。諸州既疑其反,陛下又不遣使鎮撫,彼畏死,故不敢入朝。若遣信臣示以至誠,彼喜于免禍,可不煩兵而服?!鄙夏肆T兵。冬,十月,乙酉,遣員外散騎侍郎李公掩持節慰諭之,盎遣其子智戴隨使者入朝。上曰:“魏徵令我發一介之使,而嶺表遂安,勝十萬之師,不可不賞?!辟n徵絹五百匹。[34]

魏徵因建議“懷之以德”而止息了唐軍攻打馮氏的戰鼓,從其后的史跡來看,也的確緩和了馮氏與唐王朝的關系。貞觀五年,馮盎派遣兒子智戴和使節申陳冤情。而唐太宗則堅持要求猶疑不定的馮盎前來入覲。這就是后敕撰寫的理由。馮盎接到敕文終于于同年進京朝貢,并隨后破羅、竇諸洞獠叛?!杜f唐書》記載:

貞觀五年,盎來朝,太宗宴賜甚厚。俄而羅竇諸洞獠叛,詔令盎率部落二萬為諸軍先鋒。時有賊數萬屯聚險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語左右曰:“盡吾此箭,可知勝負。”連發七矢,而中七人,賊退走,因縱兵乘之,斬首千余級。太宗令智戴還慰省之,自后賞賜不可勝數。盎奴婢萬余人,所居地方二千里,勤于簿領,詰擿奸狀,甚得其情。[35]

在唐太宗看來,馮盎來朝,算是表明了“心跡”。盎破諸洞獠叛后,太宗令留在京城的智戴回鄉慰省。如果聯系到土酋之子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則不難想見太宗的這一舉動不僅在于褒揚盎之功勛,至少在表面上也宣告了他對馮盎的信任。貞觀八年(634),唐高祖宴請西突厥使者,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遣智戴詠詩。智戴的詩作得到唐太宗的欣賞,并欣然稱贊:“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a id="w36">[36]

貞觀二十年,馮盎卒。盎有子三十人,《新唐書》特別提到的是智戴和族人子猷:

智戴知名,勇而有謀,能撫眾,得士死力,酋帥皆樂屬之。……后入朝,帝勞賜加等,授衛尉少卿。……

盎族人子猷,以豪俠聞。貞觀中,入朝,載金一舸自隨。高宗時,遣御史許瓘至洞視其資。瓘至洞,子猷不出迎,后率子弟數十人,擊銅鼓、蒙排,執瓘而奏其罪。帝馳遣御史楊璟驗訊。璟至,卑辭以結之,委罪于瓘。子猷喜,遺金二百兩、銀五百兩。璟不受。子猷曰:“君不取此,且留不得歸。”璟受之,還奏其狀,帝命納焉。[37]

可見,直到高宗時期馮氏的族人子猷還是富甲一方的豪強。但是,盎之孫輩就鮮見于歷史的記載了。王興瑞認為,由于南選制度的實施,馮盎后代正和嶺南其他豪強家族一樣,充任地方要職的是越來越少了。因此在《廣東通志·職官表》中幾乎見不到馮盎孫輩以下名登仕版。[38]武則天時期,這個大家族遭受了嚴重的變亂。沒有史料說明具體的緣由和經過,我們只能從盎之曾孫高力士的生平中尋得蛛絲馬跡。據《新唐書》記載:

高力士,馮盎曾孫也。圣歷初,嶺南討擊使李千里上二閹兒,曰金剛,曰力士,武后以其強悟,敕給事左右。坐累逐出之,中人高延福養為子,故冒其姓。……力士幼與母麥相失,后嶺南節度使得之瀧州,迎還,不復記識,母曰:“胸有七黑子在否?”力士袒示之,如言。母出金環,曰“兒所服者”,乃相持號慟。帝為封越國夫人,而追贈其父廣州大都督。[39]

可見在高力士幼年的時候就已經遭遇了家庭變故,以致母子離散。直至力士得勢后,這一段塵封的身世才被揭露出來,而其父母也因力士的關系得到了追封。力士逝世后,時人為其撰寫的神道碑這樣講述其家族源流:

公本姓馮,諱元一。則天圣后賜姓高,改名力士,廣管潘州人也。馮之先有自北而南者,自宋懷化□業以至于盎,五嶺之表,推□名族。皇唐初,盎使持節高州都督、廣韶等十八州總管,封耿國公。耿公有三子,智戣為高州刺史,智戴為恩州刺史,智為潘州刺史。咸有德義,實為人豪。家雄萬石之榮,橐有千金之直。潘州府君生君衡。潘州薨而君衡襲位。象賢之禮,主記守封。且有舊章,斯為代祿。使有辀軒□察者,不知承式,高下在心。因以矯誣罪成,於乎。裂冠毀冕,籍沒其家。開元中,天子廣錫類之恩,覽先賢之狀。初贈潘州刺史,又贈廣州大都督,公即廣州之少子也。[40]

這段材料追溯了馮氏的譜系,馮盎之子智玳[41]生了力士之父君衡,君衡“因以矯誣罪成,於乎。裂冠毀冕,籍沒其家”,此事給馮氏家族以重大的打擊。為君衡所立之《贈廣州大都督馮府君神道碑》也語焉不詳地把這一場變故概述為“子幼家艱,喪禮蓋缺”。[42]有眾多學者希望考察出馮氏分崩離析的原因,但因為資料的闕如,沒有定論。

王興瑞依據《唐大和上東征傳》考證過唐代海南島曾存在馮氏的割據勢力。玄宗天寶年間,鑒真一行人從越州(今浙江紹興)解纜渡日,中途遇臺風漂流至振州江口(海南島寧遠河口),受到了臨振郡(今崖縣境內)別駕馮崇債的護送,又曾得到萬安州(又作萬安郡,郡治在今陵水縣)大首領馮若芳的迎接供養。[43]唐中后期,嶺南一帶的動亂中頻頻有馮姓人參與,但是沒有史料證實這些人是冼夫人后裔??梢哉f,高力士之后正史中很少再有關于馮氏子孫事跡的明確記載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方县| 封开县| 克拉玛依市| 天全县| 赤壁市| 望奎县| 南投县| 岗巴县| 黑水县| 五常市| 天柱县| 交口县| 高陵县| 三门县| 东城区| 信宜市| 石楼县| 远安县| 赤峰市| 南陵县| 日土县| 台北市| 临桂县| 巧家县| 安国市| 苏尼特右旗| 全州县| 江门市| 恩施市| 尤溪县| 漳平市| 许昌县| 永城市| 安西县| 凉城县| 盐源县| 文水县| 吕梁市| 澄城县| 武宁县| 天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