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結語

通過對《隋書·譙國夫人傳》冼夫人形象及其文本誕生的時代背景的分析,可知冼夫人傳不僅是當時人所撰寫的歷史,也是當時人懷柔蠻夷政策的反映,因此解讀這一文本必須考慮以下幾層關系。

其一,作為對馮氏政策的直接建議者,魏徵在《隋書》中為冼夫人立專傳。我們難以推測這樣的身份和政治取向是否影響到他的歷史書寫。冼夫人歸順陳隋二朝、盡心事主的事跡與家風顯然可以作為馮氏家族忠誠唐王朝的最好宣傳,和當時皇帝與土酋間的政治與外交亦相配合。

其二,除了“宦”的層面,可能還須考慮“婚”的因素。參與《隋書》撰寫的另一位大臣許敬宗嫁女與馮盎之子。[44]時人對這樁姻緣是頗有微詞的。在當時的輿論中,這樁姻緣不僅是土著攀附權貴,更是許敬宗貪慕馮氏的雄厚財富。在嫁女之際,許敬宗“多納金寶,為有司所劾,左授鄭州刺史”。[45]

魏徵的建議收到了“胡、越一家”的效果,得到唐太宗的賞識,經過這樣的歷史過程之后,皇帝、馮氏家族,或支持馮氏的臣僚都需要塑造一位忠義的嶺南圣母。


[1] 萬歷《高州府志》卷8《詩抄》,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歷刻本影印,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第2頁上。

[2] 《隋書》卷80《列傳·烈女·譙國夫人》,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1801—1803頁。

[3] (宋)徐松輯《宋會要輯稿》禮20之59,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第3頁上。

[4] (明)袁昌祚:《此山堂記》,萬歷《高州府志》卷9《文略》,第20頁上—21頁下。

[5] 王興瑞:《冼夫人與馮氏家族:隋唐間廣東南部地區社會歷史的初步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16頁。

[6] 周一良:《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收入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30—93頁。

[7] 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5年,第241—242頁。

[8] 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臺北:稻香出版社,2001年,第27—72頁。

[9] 曾一民考察了唐代從“虔州大庾嶺路”至長安、洛陽各地的交通路線。參見曾一民《唐代廣州之內陸交通》,臺中:國彰出版社,1987年,第4頁。

[10] 《隋書》卷80《列傳·列女·譙國夫人》,第1801頁。

[11] 《隋書》卷80《列傳·列女·譙國夫人》,第1801頁。

[12] 《隋書》卷80《列傳·列女·譙國夫人》,第1802頁。

[13] 《隋書》卷80《列傳·列女·譙國夫人》,第1802—1803頁。

[14] 《隋書》卷80《列傳·列女·譙國夫人》,第1802頁。

[15] 《隋書》卷80《列傳·列女·譙國夫人》,第1803頁。

[16] 《隋書》卷80《列傳·列女·譙國夫人》,第1803頁。

[17] 《隋書》卷80《列傳·列女·譙國夫人》,第1803頁。

[18] 貞觀十年,魏徵奉命主持編寫的《隋書》、《周書》、《梁書》、《陳書》、《北齊書》(時稱“五代史”),歷時七年完稿。

[19] 《陳書》提及冼夫人只有一處。《陳書》卷14《列傳·王勇》載:“是時韋洸兵已上嶺,豐州刺史鄭萬頃據州不受勇召,而高梁女子(浩)〔冼〕氏舉兵以應隋軍,攻陷傍郡,勇計無所出,乃以其眾降。”(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第214頁)

[20] 《陳書》卷8《列傳·周文育》,第138頁。

[21] 《北史》卷91《列傳·列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005—3007頁。

[22] 《新唐書》卷110《列傳·諸夷番將·馮盎》,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4112頁。

[23] 《新唐書》卷110《列傳·諸夷番將·馮盎》,第4112頁。

[24] 在南方,主要有林士弘和蕭銑兩股大的勢力。嶺南豪酋,各有向背。寧長真以郁林、始安之地附于蕭銑,馮盎以蒼梧、高涼、珠崖、番禺之地附于林士弘。交趾刺史湯和,起初拒絕了林、蕭雙方的招降,當審知隋滅后,遂以州從銑。參見《舊唐書》卷56《列傳·蕭銑》,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263—2266頁;《舊唐書》卷56《列傳·林士弘》,第2276頁。

[25] 《新唐書》卷110《列傳·諸夷番將·馮盎》,第4112頁。

[26] 《新唐書》卷110《列傳·諸夷番將·馮盎》,第4113頁。

[27] 胡注《資治通鑒》對這幾處地名曾做過考證。高州,高涼郡。羅州,石城郡。春州,陽春郡。白州,南昌郡。崖州,珠崖郡。林州,桂林郡。振州,臨振郡。羅州,今化州。白州,今郁林州之博白縣。崖、儋、振皆在海上。振州,今吉陽軍地。林州,后改繡州。參見《資治通鑒》卷190《唐紀六·高祖武德五年》,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5953頁。

[28] 《新唐書》卷222《列傳·南蠻下》,第6326頁。

[29] 據曾一民的研究,容州路即由廣州逆西江經端州(今廣東高要),西上入廣西梧州(今蒼梧縣),西南行,取容州路(今廣西北流),出鬼門關,可抵欽州和廉州(今合浦縣),然后泛海前往安南。參見曾一民《唐代廣州之內陸交通》,第142頁。

[30] 《資治通鑒》卷192《唐紀八·太宗貞觀元年》,第6033頁。

[31] 《適園叢書》收錄唐許敬宗撰《文館詞林》,于書末附殘敕兩頁,卷數不詳,第1頁上—下。本書所引之敕文即出于此。岑仲勉在《唐史余沈》中對二則殘敕進行了考證,認為前敕可補“貞觀二年與馮盎敕”,后敕可題“貞觀年中與馮盎敕”。參見《適園叢書》,據1913—1917年刊本影印,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岑仲勉《唐史余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第12—13頁。

[32] (唐)許敬宗:《文館詞林》殘敕之二。

[33] 王興瑞:《冼夫人與馮氏家族:隋唐間廣東南部地區社會歷史的初步研究》,第81頁。

[34] 《資治通鑒》卷192《唐紀八·太宗貞觀元年》,第6038—6039頁。

[35] 《舊唐書》卷109《列傳·馮盎》,第3288頁。

[36] 《舊唐書》卷1《本紀·高祖》,第17—18頁。

[37] 《新唐書》卷110《列傳·諸夷番將·馮盎》,第4113—4114頁。

[38] 王興瑞:《冼夫人與馮氏家族:隋唐間廣東南部地區社會歷史的初步研究》,第51頁。

[39] 《新唐書》卷207《列傳·宦者上·高力士》,第5858—5859頁。

[40] (唐)韓炎:《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兼內侍監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力士)神道碑并序》,收錄于《全唐文補遺》第1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35頁。

[41] 史料中有“智”“智玳”兩種寫法,為行文方便,除史料原文一仍其舊外,其他處皆寫作“智玳”。

[42] 《贈廣州大都督馮府君神道碑》,收入(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卷913,《四庫全書》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頁下。

[43] 王興瑞:《冼夫人與馮氏家族:隋唐間廣東南部地區社會歷史的初步研究》,第53頁。

[44] 關于《隋書》的作者,《舊唐書》記載“魏徵等撰”,但是參加《隋書》撰述的人很多,開始以魏徵為其主編,魏徵過世之后,又由長孫無忌續為主編,完成其未竟之事業。許敬宗也曾參與撰寫,《舊唐書》評價他“自掌知國史,記事阿曲”。參見《舊唐書》卷82《列傳·許敬宗》,第2763頁。

[45] 《舊唐書》卷81《列傳·許敬宗》,第276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堡县| 崇信县| 涞水县| 中山市| 靖西县| 会昌县| 孟津县| 威远县| 民县| 剑阁县| 岑巩县| 玛沁县| 五家渠市| 仪陇县| 西青区| 嘉黎县| 浮梁县| 康保县| 长寿区| 湟中县| 新巴尔虎右旗| 奉节县| 宁安市| 阿坝| 增城市| 沽源县| 夏邑县| 馆陶县| 吴桥县| 芜湖市| 新营市| 桐柏县| 手机| 汝城县| 壶关县| 黄冈市| 兴宁市| 历史| 土默特右旗| 阳东县| 册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