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俗與超越:兩晉文藝精神新論
- 陳志剛
- 1933字
- 2025-04-08 20:36:05
第一節 “文藝至上時代”中的兩晉文藝
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先生認為,中國歷代文藝思潮可以分為“上古實用娛樂時代(上古至漢)”“中世文藝至上時代(六朝及唐)”“近世仿古低徊時代(宋至清)”三個時期[7]。竊以為,青木先生認為六朝及唐為我國“文藝至上時代”的說法是有道理的?!拔乃囍辽蠒r代”指文藝在逐漸“擺脫了(儒家)政治倫理的羈絆”后,“(文藝)自身的獨立價值”越來越受重視。[8]兩晉儒家思想衰頹,玄、佛等思想興起,士人的個體意識逐漸自覺,而且越來越強烈,文藝不再只是政治倫理的工具,人們對文藝抒情性、審美性特質的認識漸趨自覺,文藝開始獨立起來。兩晉時期(265~420)的文藝正好處在青木先生所說“唯美是求的文藝至上的黃金時代”。[9]20世紀80年代初,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指出,我國漢末魏晉六朝時期的藝術精神能讓我們聯想到西歐16世紀的“文藝復興”,他說:“(漢末魏晉六朝)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10]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魏晉風度”中說:“所謂‘文的自覺’,是一個美學概念,非單指文學而已。其他藝術,特別是繪畫與書法,同樣從魏晉起,表現著這個自覺。它們同樣展現為講究、研討、注意自身創作規律和審美形式。”[11]
由上引諸位先生所論可知,漢末魏晉六朝是一個充滿濃郁藝術氣息的時代,是一個散發著郁勃藝術精神的時代。兩晉處于漢末魏晉六朝的中段,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筆者認為,兩晉是自覺追求文藝自身規律和自身之美的“文藝至上時代”中的重要時段,理應受到重視。其實,全面深入研究兩晉文藝及其精神對當今文藝創作、文藝理論批評亦有諸多啟示。[12]
唐代文藝開創了我國古代文藝的新境界,此為學界共識。唐代文藝重視、汲取兩晉文藝及其精神卻并非人人皆知,然而這又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文藝史事實。唐修《晉書》生動、鮮活地體現了唐人對兩晉文藝及其精神的重視、學習。貞觀二十年(646),唐太宗召集文人學士修《晉書》,歷三年而成。唐太宗親自撰寫《晉書·武帝紀》《晉書·宣帝紀》《晉書·陸機傳》《晉書·王羲之傳》的“制”文。前兩篇為帝王(宣帝、武帝)的“制”文,后兩篇為西晉文學家陸機、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制”文。這表明唐代最高統治者對兩晉文藝及其精神是十分重視的,促成了唐代對兩晉文藝及其精神的普遍重視。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出身吳國四大望族(朱、陸、顧、吳)之一的陸氏家族。其祖父陸遜是三國吳國的丞相,其父親陸抗是吳國的大司馬。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出身瑯琊臨沂(今屬山東)王氏世族,其祖、父在西晉是重臣,在東晉是元老。筆者以為,唐太宗在兩晉眾多士人中專為陸機、王羲之“傳”作“制”文,這應該蘊含深意。粗略來看,有以下三點:第一,唐太宗的士族觀念是很強烈的;第二,唐太宗隱約察覺兩晉文藝的偉大成就和突出特點;第三,唐太宗具備不尋常的文藝審美趣味和才能,至少在文學、書法上是這樣。
初唐文藝承南北朝余緒,綺靡之風仍然盛行,唐太宗的文學趣味亦偏于華麗,他傾慕西晉陸機的文采、文才,所以將其視為“百代文宗”。唐太宗還是一位傾情書法的帝王書法家,他特別喜愛王羲之的書法,曾派人廣搜王羲之書跡。唐太宗自己有《溫泉銘》《晉祠銘》書跡傳世??傊铺谑且晃粯O具藝術眼光的帝王,唐太宗懷著對文藝的熱愛之情,憑著他卓杰聰慧的文藝才能和文藝審美能力,是兩晉文藝及其精神最早的發現者之一。
公元303年,西晉文學家陸機兵敗被殺,東晉王羲之出生。陸機被殺預示著一個文學時代的結束,而王羲之的出生則預示著一個書法時代的到來。筆者不禁感嘆此種巧合。這是否預示著兩晉文藝注定要走上一條文藝綜合發展之路呢?陸機的文學、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繪畫,兩晉文藝可謂熠熠生輝!陸機的“父祖情結”使他產生特別強烈的功名欲望,最終帶來殺身之禍。王羲之是東晉名士的代表,他淡泊功名,最終隱居會稽。從西晉到東晉,從陸機到王羲之,士人的功名欲望逐漸減弱,東晉士人普遍優游自然山水,保全了性命。西晉很多士人卻因留戀政治過早結束了生命。兩相比較,多么引人深思、令人喟嘆!
在唐太宗的倡導和影響下,唐代特別重視兩晉文藝,處在“文藝至上時代”中的兩晉文藝及其精神的風采、氣質得到呈現。下面,本書將細致解析唐太宗為《晉書》陸機、王羲之“傳”作的“制”文,目的是借唐太宗之眼,認識兩晉文學的精神象征陸機和兩晉書法精神的象征王羲之及其在我國文藝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書取綜合研究兩晉文藝的方法,故依據筆者的理解,將顧愷之引為兩晉繪畫精神的象征,由此,兩晉文學、書法、繪畫都各有其精神象征,基本形成了兩晉文藝及其精神的雛形。另外,本書還將簡略分析唐太宗《晉書》武帝、宣帝“制”文,從而深入了解兩晉文藝及其精神的政治背景,初步領略“制”文透露出的東晉文藝繁盛時代即將到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