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俗與超越:兩晉文藝精神新論
- 陳志剛
- 1230字
- 2025-04-08 20:36:05
第一章 “文藝至上時代”中的兩晉文藝及其精神象征
經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父子兩代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接力棒”式的積蓄、韜晦、謀劃,司馬炎于公元265年(泰始元年)代魏建晉(史稱西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開始了司馬氏家族一百五十多年的統治。公元263年,蜀漢政權(魏元帝曹奐咸熙元年)為魏所滅。西晉建國后,休養生息,國力增強,公元280年(武帝太康元年)迫使吳國暴君孫皓投降,吳國滅亡。歷經近百年的動蕩、分裂后,西晉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西晉初期,司馬氏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百姓生活安定,社會思想開明,出現“太康之治”(280~289)。西晉中期,武帝驕縱、奢靡、昏聵,奢侈躁競之風自上而下蔓延至社會各階層,形成“貪鄙、淫僻之風”[1]。武帝選擇九歲的“白癡皇帝”司馬衷(武帝第二子)為皇位繼承人。[2]西晉后來的亂亡表明,這是西晉政權的重要轉折,選人不當讓西晉走向亂亡。歷代史學家對此多有評論,初唐“史臣”云:“古者敗國亡身,分鑣共軫,不有亂常,則多庸暗。”[3]后期昏庸的武帝選了一位“庸暗”的接班人,西晉亂亡悲劇已然注定。《晉書·惠帝紀》中“矯詔”一詞出現頻率之高在我國史書中應屬罕見。“矯”是假托的意思,“詔”是皇帝頒布的命令,“矯詔”就是假托皇帝頒布命令。《晉書·惠帝紀》頻繁出現“矯詔”一詞,這表明惠帝不過是個傀儡皇帝,他先后被楊皇后之父楊駿、皇后賈南風操控,西晉政權落入外戚之手。西晉分封的諸王對皇權落入外戚之手十分憤慨,此起彼伏地與外戚勢力展開權力爭奪戰。可見,晉惠帝的無能不僅造成外戚干政,而且引發了諸王與外戚、諸王與諸王之間的爭斗,最終爆發“八王之亂”。外戚干政、諸王之亂讓西晉政治始終充滿陰謀、詐偽,異常黑暗、慘烈。西晉后期的懷帝、愍帝朝,政治日益腐敗,社會風氣愈加奢靡,崛起于西北的少數民族政權侵襲不斷,西晉政權陷入“永嘉之亂”,民族矛盾加劇,最終在內憂外患中覆亡。
公元317年,晉元帝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重建晉政權,是為東晉。東晉依憑長江天險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王與馬,共天下”,[4]東晉政權“為北來士族與江東士族協力所建”。[5]東晉形成士族與皇族共治的門閥政治格局。雖有士族的爭權,但相互共存才是大局,因此,政局不像西晉那樣動蕩,權力爭奪不似西晉那般慘烈,懷有政治野心的士族即使發動叛亂,也不會動搖東晉政權的根基。就這樣,東晉政權偏安江左一百余年。東晉后期,以孫恩、盧循為首的“五斗米道”發動叛亂,沉重打擊了東晉政權。加之東晉士族力量的內耗、自身的蛻化沒落,東晉政權逐漸走向衰弱。公元420年,行伍出身的“次等士族(劉裕)”最終取代了“中州一流文化士族所獨占的皇權”,[6]劉宋政權建立,東晉滅亡。
兩晉結束了自漢末以來的半個多世紀的動蕩、分裂局面,儒家思想式微,玄、佛等思想興起,是“人的自覺”“文的自覺”的重要時期,是我國“文藝至上時代”中的重要時期,在文學、書法、繪畫、音樂等文藝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創造了獨具晉人風采、氣質的文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