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蘭華僑華人史(全3卷)
- 杜繼東主編
- 5866字
- 2025-04-08 17:28:43
鳴謝
《新西蘭華僑華人史》三卷本成果,源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新西蘭華僑華人史研究”項目。從項目設立、經費安排、學術史回顧、資料收集、寫作大綱修訂、口述訪談、項目推進、階段性成果的發表,到結項、修改、出版,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海內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我要列出一長串名字,代表項目組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項目的設立,得益于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研究員的大力推動。國際合作局王鐳局長、周云帆副局長、賈俐處長(現任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長)、張麗華處長、劉泉平處長、項目官員許文峰先生,在項目設立、經費安排、中期檢查、結項等方面,自始至終給予支持和幫助。沒有他們的指導、鞭策和鼓勵,這個項目是不可能順利完成的。
2014年3月5—17日,王建朗所長率領我、張麗、趙曉陽赴新西蘭奧克蘭、惠靈頓、基督城、箭鎮、達尼丁等地進行初步調研。奧克蘭的王耀東、裴小萍夫婦,溫多利布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國華、朱淑文夫婦,奧克蘭華人社區服務中心主任王玲娟女士,老僑黃美美女士(Meemee Phipps)向我們介紹奧克蘭華僑華人現狀;奧克蘭大學亞洲學院教授葉宋曼瑛(Manying Ip)在劉曉婷博士的協助下召開小型座談會,向我們介紹新西蘭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情況,展示她數十年來研究新西蘭華僑華人史的成果和收集的珍貴資料,推薦可以查閱相關資料的新西蘭網站;奧克蘭大學圖書館的林海青先生帶我們參觀圖書館亞洲部藏書,特別是華僑華人各個時期創辦的一些中文報紙。他們的指點和介紹,使我們對新西蘭華僑華人的歷史和現狀有了初步了解。
惠靈頓的維多利亞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黃小明教授向我們介紹新西蘭的移民政策和中國新移民人數的增加對新西蘭社會的影響;新西蘭國家檔案館的Donal Raethel先生向我們介紹新西蘭華僑華人檔案的收藏、編目、查閱等方面的資訊,并調取晚清時期華工進入新西蘭的登記冊供我們閱覽和拍照。
時任中國駐基督城總領事譚秀甜女士、副總領事李昕先生、領事劉煉先生為我們精心籌劃和安排南島調研路線,聯絡拜訪對象;基督城新西蘭民族事務辦公室高級顧問Deborah Lam女士、顧問伍翠群(Candy Wu Zhang)女士向我們介紹新西蘭的民族政策和華人族群融入新西蘭社會的情況;新西蘭中華協會會長歐陽宇先生陪同我們訪問庫馬拉鎮、格雷茅斯市和仙蒂鎮;庫馬拉鎮Theatre Royal Hotel經理Kerrie Fitzgibbon女士、格雷茅斯市懲教署官員譚銘勛先生(太平紳士)、仙蒂鎮淘金遺址博物館工作人員Nickelle de Seymour女士等,分別與我們座談,介紹相關情況。
箭鎮的湖區博物館(Lakes District Museum)館長David Clarke先生介紹博物館實物展覽,提供許多檔案線索和圖書信息,還熱情地引導我們參觀附近的華人村國家公園。
達尼丁的老僑伍德明(James Ng)先生和夫人黃綺華(Eva)女士、黃潤樵(Leslie Wong)先生、陳永豪(Peter Chin)先生、黃君權(Malcom Huang)先生給予我們很多幫助。伍德明先生賜贈自費出版的四卷本巨著《華人歷史之窗》(Windows on a Chinese Past);黃潤樵、黃君權先生陪同我們參觀諾克斯學院的華工展覽、達尼丁華僑墓地;陳永豪先生帶領我們參觀“中國花園”——蘭園,介紹他擔任達尼丁市長的經歷和蘭園修建過程。
王建朗所長給予我最大的信任,讓我擔任項目主持人,并為項目組配備各有所長的研究人員,為項目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和副所長金以林研究員,以及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汪朝光研究員,始終關心本項目的進展,對我們取得的任何一點成績都給予褒揚,使我們備受鼓舞。
2014年9月6日,項目組拜訪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所長張春旺研究員、副所長張秀明研究員召集信息綜合研究部副主任韓艷華,以及王祎、李章鵬、羅楊、路陽、喬印偉等青年科研人員與我們座談,向我們提供珍貴的資料。項目組隨后赴各地調研、拜訪,張春旺所長親自安排、聯絡,開具介紹函,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2014年9月21日,項目組在潮州市潮州賓館召開“海外華僑華人研究座談會”,中山大學陳春聲教授,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張應龍教授,潮州市僑聯主席、韓山師范學院潮學研究院兼職教授楊錫銘先生,韓山師范學院林倫倫教授,韓山師范學院潮學研究院黃曉堅教授、陳海忠教授、黃挺教授,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理論政策研究室主任巫秋玉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虞和平研究員、汪朝光研究員積極建言獻策,從項目的設計、已有研究成果的介紹和評述、新資料的挖掘、口述訪談對象的選擇、研究視野的開拓等諸多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2014年11月11—12日,項目組在上海調研期間,上海市僑務辦公室周宏先生、陳軒先生,上海市僑聯杜宇平先生、王啟明先生、黃伯雄先生、余皓先生,中國留學生博物館李欣欣女士,上海外國語大學胡巨豪教授,留學生家屬代表金玉蘭女士,新奧利媒體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家毅先生,上海飛浪氣墊船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光明先生,給予我們大力支持,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信息和建議。
廣東是著名的僑鄉,是華僑華人史研究的重鎮。2014年12月3—13日,項目組赴廣東調研,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章楊定研究員、李振武研究員、陳賢波研究員、李蘭萍研究員、周鑫博士、王一娜博士,《廣東社會科學》總編輯江中孝研究員,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左雙文教授,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陳奕平教授、張應龍教授、潮龍起教授、李愛慧教授、莫光木博士,暨南大學歷史系劉增合教授、李云飛教授,廣東省僑務辦公室林琳先生、陳金流先生、梁燕女士、陳澤偉先生、鄧淳曦先生,江門市僑聯雷久艷先生,新西蘭江門(五邑)同鄉會副會長趙順慶和夫人趙影梅女士,五邑大學張國雄教授、梅偉強教授、劉進教授、石堅平教授,廣州市白云區太和鎮僑聯謝應生先生、周國英先生,從各個方面介紹廣東僑情,以及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狀況,提供珍貴資料線索,分享研究心得,使項目組受益匪淺。正在五邑大學講學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歷史系黎志剛教授介紹了澳大利亞各地圖書館收藏華僑華人歷史資料的概況,為我們赴澳大利亞搜集資料提供了有益的指引。
福建也是著名的僑鄉,是華僑華人史研究的另一重鎮。2015年3月9—15日,項目組赴福建調研,廈門大學李一平教授、李明歡教授、余章寶教授、吳崇伯教授、沈惠芬教授,華僑大學張禹東教授、李勇教授、陳文壽教授及劉文正、陳琮淵、陳景熙、鐘大榮老師,福建省僑聯翁小杰先生、林俊德先生、陳鋒先生、陳卓先生、李雨先生,福州市僑聯余岸明先生,福清市僑聯曹銘安先生,福建省僑務辦公室鄭惠文先生、林建華先生、魏江平先生、陳穎女士,福建省僑聯謝小建先生,福建省社會科學院李鴻階研究員、林勇研究員、林心淦研究員、黃英湖研究員、張進華研究員、廖萌副研究員,福建安發國際集團公司趙忠民先生,熱心介紹福建人移民海外的歷史和現狀,提出許多有針對性的建議。
2015年1月20日,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口述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左玉河研究員,就口述采訪的基本要領、操作方法等諸多方面與項目組成員進行交流,為我們的口述訪談工作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層面的學術指導。
2015年2月1—28日,吳敏超赴臺灣搜集資料時,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朱浤源研究員、張啟雄研究員、張力研究員,“國史館”侯坤宏先生、謝培屏女士、何鳳嬌女士,暨南大學李盈慧教授,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王文隆先生,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郭美芬博士,或指點學問,或提供資料線索,或惠贈書籍,使吳敏超收獲良多。
2015年3月31日,時在北京大學訪學的臺灣暨南大學歷史學系李盈慧教授,受項目組邀請,以“華僑華人研究經驗談:史料來源與田野調查”為題做學術報告,與項目組成員分享資料線索和治學經驗。
2015年5月26—30日,項目組赴香港搜集資料,香港地方志辦公室劉智鵬教授、劉蜀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退休后赴香港工作)惠寄邀請函,并預為籌劃,提供香港各圖書館資料線索。香港大學楊永安教授惠贈專著《長夜星稀——澳大利亞華人史(1860—1940)》。香港大學圖書館特藏部陳桂英女士、陳國蘭女士為查找、復制資料提供方便。
2015年7—8月,趙慶云赴臺灣搜集資料,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陳三井研究員傳授治學經驗和查找資料的思路。臺灣師范大學楊凡逸教授提醒在研究新西蘭華僑華人史時要特別注意國民黨發揮的作用。東華大學蔣竹山教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葉毅均博士給予熱情指點,提供資料線索。
2015年9月30日至10月9日,我與張麗、趙曉陽赴澳大利亞搜集資料,黎志剛教授惠寄邀請函,并安排我們參加10月5日晚在悉尼歌劇院舉辦的第八屆世界廣東同鄉聯誼大會暨第二屆世界廣東華僑華人青年大會,切實感受海外華人的凝聚力和奮斗精神。黎教授還邀請我們到他在布里斯班的家中做客,翻閱他豐富的藏書。
2015年10月20日,時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訪學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郭美芬博士應項目組邀請,到近代史研究所做題為“清末民初海外華文報刊、華商網絡與政治結社:一個社會生活史的分析”的學術講座,后與項目組座談,分享她多年致力于澳大利亞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的心得體會。
2015年12月5—14日,邱志紅、趙慶云、吳敏超赴新西蘭搜集資料。在奧克蘭期間,奧克蘭大學李海蓉博士多方協調,安排座談,陪同調研,落實訪談人選。鄭洛西女士、霍建強(Raymond Huo)先生、呂顯華(Kai Luey)先生、楊蕙芳(Virginia Chong)女士、楊健先生、王小選(Kenneth Wang)先生、何美蓮女士、郭武樂黃慧娟夫婦,或接受訪談,或提供資料。在惠靈頓期間,維多利亞大學黃小明教授、圖書館Tony Quinn先生,新西蘭國家圖書館沈寶蓮(Lynette Shum)女士,新西蘭東增會館吳道揚(Gordon Wu)先生,新西蘭四邑會館陳奇俌(Keith Chin)先生,僑史專家Steven Young先生,給予熱情幫助。在達尼丁,伍德明夫婦、黃潤樵先生、陳永豪先生、黃君權先生給予熱心接待和大力幫助。
李海蓉博士與我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她在英文資料的翻譯、專有名詞的確定、口述訪談記錄稿的修改、華工圖片集的編輯等諸多方面,都給我們以極大的幫助。她還訪問鄭洛西女士、陳肇榮先生、方華女士、何莉莉女士、何學威先生,慷慨地允許我們把訪談記錄收入第二卷中??梢哉f,她是項目組的編外成員。
2016年1月10日至2月29日,趙曉陽赴臺灣搜集資料,拜訪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余敏玲研究員、潘光哲研究員,輔仁大學哲學系曾慶豹教授、歷史學系陳方中教授,東華大學歷史學系林美玫教授,以及正在臺北進行學術休假訪問的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黎志剛教授,就諸多問題進行交流,增強了從社會史角度入手研究華僑史的信心。
2016年3月15日至4月30日,邱志紅赴臺灣搜集資料,拜訪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張朋園研究員、陳永發研究員、張力研究員、呂妙芬研究員、潘光哲研究員等學者,就新西蘭華僑華人研究相關議題咨詢請益,得到他們熱心的幫助,受益匪淺。
2016年4月20日,國際合作局主持召開專家評審會,特別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李錦繡研究員、民族研究所曾少聰研究員、世界歷史研究所高國榮研究員,對項目組提交的專著寫作大綱提出許多建設性意見和建議,為后續的寫作計劃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6年4月26日至5月12日,張麗赴惠靈頓搜集資料,黃小明教授惠寄邀請函,并與張麗就中國朝貢制度研究的新動向、中華民國外交史等領域的問題交流看法。
2016年5月17—27日,趙曉陽到達尼丁搜集資料,伍德明先生開車到機場接送,并與兒子、女婿和女兒一起設宴招待。黃君權先生和其他老僑熱心相助。奧塔哥大學Takashi Shogimen教授、James Beattie教授、聶精保教授、張虎教授或提供邀請函,或交流學術,或提供資料線索。
2016年5月20日,我與邱志紅、趙慶云到位于徐州的江蘇師范大學調研,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張文德教授和華僑華人研究中心張秋生教授、鞠長猛教授、宋嚴萍教授、蔣保教授、顏廷教授、張榮蘇教授召開座談會,傳授治學經驗,提醒我們注意移民問題的復雜性,以及澳大利亞華僑與新西蘭華僑的關聯和不同。
2016年11月20—29日,邱志紅赴墨爾本搜集資料,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院長、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商業和法律學院費約翰(John F. Faha)教授惠寄邀請函,嚴斌全先生、黃飛先生、李東先生、任丁先生、伍康先生、《大洋傳媒》社長馮團彬先生、墨爾本大學亞洲中心高佳教授等人,熱情接待,傾力相助。
2016年11月20—29日,趙慶云赴悉尼搜集資料,黎志剛教授惠寄邀請函,悉尼大學馮兆基(Edmund Fung)教授、蘇菲(Sophie Loy-Wilson)博士給予熱情幫助。
2016年11月20—29日,吳敏超赴堪培拉搜集資料,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洲和太平洋學院Li Tana教授惠寄邀請函,國家圖書館亞洲部歐陽迪頻女士給予全力協助。
2019年4月23日,加拿大華僑華人史研究專家、北京外國語大學加拿大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賈葆蘅女士應項目組邀請,做了題為“加拿大華文報刊的歷史與現狀”的學術演講,并與項目組探討了環太平洋地區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各國華僑華人的一些共性和比較研究的可能性,進一步開拓了項目組的思路。
澳大利亞華僑華人史學者、新西蘭《中國大事周刊》影印版的主編粟明鮮博士對我們的研究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議。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助教彭麗芳博士多次幫助課題組查找和核對資料。新西蘭著名漢學家、在維多利亞大學講授中國歷史與文化的Duncan Campbell先生和彭麗芳將課題組的先期相關成果翻譯成英文,介紹給新西蘭歷史學界。
中國國家圖書館海外問題研究資料中心王芬女士、尹漢超先生,為我們搜集和復制資料提供了許多幫助。
2019年6月6日,本項目舉辦結項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魏長寶研究員,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龍登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李錦繡研究員、民族研究所曾少聰研究員、世界歷史研究所高國榮研究員、財計局機關財務處蔣蘊處長、科研局學部辦公室一室劉楊副主任、國際合作局美大處張麗華處長和項目官員許文鋒先生撥冗出席,在給予項目成果高度評價的同時,也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為進一步修改指明方向。
進入籌劃出版階段,龍登高教授和曾少聰研究員撰寫推薦出版意見,匿名專家惠賜評審意見,中國歷史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陳于武主任、郭子林處長、楊婉蓉處長和工作人員鼎力相助,為我們爭取到中國歷史研究院的學術出版資助。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輯楊群先生、首席編輯徐思彥女士始終關心本項目的進展情況,很早即表示希望最終成果能在該社出版,給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具體負責編輯工作的歷史學分社宋榮欣女士、李麗麗女士、邵璐璐女士、陳肖寒先生等編輯、校對人員,嚴把編校質量關,查漏補缺,糾偏改錯,為成果的完善付出時間和心血,獻出經驗和智慧。
最后,我還要感謝項目組成員張麗、趙曉陽、邱志紅、趙慶云和吳敏超,他們在承擔其他科研任務的同時,分出寶貴時間,克服重重困難,堅持不懈奮斗數年,終成正果。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痹俅蜗蛩袨楸卷椖刻峁┻^指導、支持和幫助的人士表示深深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如果沒有海內外這么多博學、熱心人士的幫助,《新西蘭華僑華人史》三卷本不可能順利問世。
白云之鄉遠,天下華人親。愿新西蘭華僑華人史研究擁有更為廣闊的前景和更加美好的未來!
杜繼東
2020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