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理論基礎

(一)產業鏈理論

產業鏈屬于產業經濟學的范疇,是指產業內部各個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經濟技術關聯,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形成的一種鏈條式的企業集群和與這些企業集群相關聯的資源、產品和服務之間的衍生關系,以及由這一衍生關系鏈接的產品關系、供應關系、價值關系等。產業鏈主要是基于不同產業間的區域差異,不同的行業有各自的優勢。區域差異的客觀存在是產業鏈產生、發展并不斷深化的基礎。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以產業合作實現形式和內容的區域合作,并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在各個產業部門之間構建了鏈條式關系形態。產業鏈有五大重要內涵:供需鏈、價值鏈、產品鏈、技術鏈和空間鏈。產業鏈的運作依賴于企業,在這五大內涵鏈中,從企業的視角看,供需鏈、企業鏈和空間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而產品鏈和價值鏈則對整合產業鏈的影響較大,是基于現有的產品鏈挖掘產品的最大化價值。從產業層次上看,資源被加工生產為產品的過程中匯集了知識和技術含量并提高了效用,變成最終的服務和產品提供給消費者,這個過程提高了產品附加值。產業鏈的鏈條長度反映了對資源加工的深度,資源加工的程度越深,所形成的鏈條也就越長。產業鏈的縱橫延伸勢必會帶來科技、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的集聚,從而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通過探索產品更深層次的價值,產業鏈鏈條延長,附加值提升,產業鏈的利潤區間也隨之擴大,實現產品價值增值。

隨著社會需求的日益增長,企業的分工和貿易越來越復雜,企業之間的相互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各企業通過專業分工來發揮各自的區域優勢,實現相互價值的交換,以產業合作為發展手段來實現優勢互補,實現最佳企業組織結構,共同推進產業發展。產業鏈理論為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原則,要加速產業發展,提高生產經營效益,就必須合理布局產業鏈,在文化資源的開發過程中不斷延伸產業鏈鏈條長度,從而獲得更高的附加價值。

本書中的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和其他產業優勢互補,同時還可以容納其他產業的優勢,形成一條新的完善的產業經濟鏈條。例如,甘肅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旅游文化這個載體,因為旅游文化既屬于文化的一種,又屬于經濟產品,而且也是最有效的結合方式。旅游文化與其他文化產品不同,旅游文化產品是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生成的。文化旅游行業快速發展,與多個部門或多個行業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比如開發旅游產品,需要完善交通運輸、公共基礎設施等;而且文化旅游產品越豐富,人們相應的消費越多,當地的經濟發展就會越快,甚至能夠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二)區位布局理論

區位布局理論也被稱為經濟區位論、空間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空間區位選擇及空間區域內經濟活動優化組合的理論。它研究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揭示了各區位因素在地理空間形成發展中的作用機制。

區位布局理論認為,區位是人類行為活動的空間,是自然地理區位、經濟地理區位、交通地理區位等在空間地域上的有機結合,它強調地理要素與經濟社會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空間位置上的反映。區位論的研究主要包括區位主體、區位因素、區位條件、區位優勢、區位選擇等幾個部分,它們緊密關聯,相互作用。區位主體是指企業經營活動、個人活動等與人類相關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區位主體在空間區位中的相互運行關系被稱為區位關聯度,它會影響投資者和使用者的區位選擇,其選擇總是傾向于成本最小的區位。區位條件是指區位本身具有的特點、屬性、資質等,它由各種區位因素構成。區位因素(也稱為區位因子)是指促使區位地理特性與各種功能形成、變化的原因或條件,它是影響區位主體分布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技術因素等。自然因素具體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水體、自然資源、區位形狀等因子;社會經濟因素具體包括人口、民族、文化、政策、管理、教育、資金、市場、旅游、交通等因子;技術因素主要指科技水平因子。有利的區位條件和區位因素,比如資源、勞動力、工業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會形成區位優勢,但區位優勢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單項的有利條件往往難以形成區位優勢。區位優勢會隨著區位條件和區位因素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

區位布局理論告訴我們,在進行區位選擇時,應遵循因地制宜和動態平衡的原則,根據具體經濟活動的內容和地點,綜合考慮影響區位活動的各種因素,尤其是市場、交通、政策、技術等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因素,以便經濟活動能合理充分地利用當地各種資源,從而降低成本,提升經濟效益。同時,也應該遵循統一性原則,將區位看作一個開放的復雜的系統,分析該系統及其內部各組成成分以及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在保持區位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區位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的協調統一以及區位活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協調統一的基礎上做出選擇。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甘肅民族地區的文化產業,該產業是在民族文化資源、自然生態環境、地理位置以及社會、經濟、科技、管理、旅游、交通等各方面形成的綜合的資源與條件優勢的基礎上發展的。

(三)后發優勢理論

后發優勢是指處于經濟發展狀態相對落后和遲緩狀態下的國家或地區具有的有利條件或各種機遇。一般來說,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會導致其面臨許多不利條件。但由于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發達國家或地區具有其先發經驗,對后發國家或地區起到了示范作用,因而不利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會轉化為有利條件。

后發優勢理論的創始人格申克龍指出,落后國家在追趕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過程中,具有一些發達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并在他發表的《經濟落后的歷史回顧》一文中首次明確提出“后發優勢”(advantage backwardness)這一概念。這些后發優勢主要有:引進發達國家已經開發的新技術,實現快速的技術進步;發展中國家新技術嵌入商品里的資本收益率高于發達國家;欠發達國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工業部門可以提高要素生產率。總的來看,技術轉移是這三個優勢中發展中國家實現比發達國家遠為高速的增長,迅速縮小差距的關鍵性因素。此外,像“精神”、“意識形態”、工業生產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等的不同,也是先發與后發國家或地區間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因此,后發國家或地區可以通過向發達國家引進先進的技術與制度,積極利用其資本,減少試錯成本,使得特定發展階段所用的時間遠小于先發國家或地區。

后發優勢理論不僅適用于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競爭,同樣也適用于一國之內的地區間經濟發展戰略決策。從地區發展的相對差異性出發,可以將各種發展主體(包括國家、地區和企業等),相對地歸納為兩類:一類是先發展經濟體(Early-Developing Economics),包括先發國家、先發地區和先發企業等,可統稱為“先發者”;另一類是后發展經濟體(Late-Developing Economics),包括后發國家、后發地區和后發企業等,也可稱為“后發者”。對先發與后發的劃分,是從長期區域經濟變化的過程來進行劃分的,屬于長期、動態分析,其區分更多是相對意義上的,沒有時間界限和數量方面的絕對標準。

后發優勢只是一種潛在的優勢,它的實現有賴于許多其他條件,而技術進步與制度創新正是將后發優勢轉化為后發利益的最有效的途徑。技術性后發優勢,是指后發地區從先發地區水平和垂直引進各種符合本地區比較優勢的先進技術,經過模仿、消化、吸收、改進和創新后,應用到生產領域所帶來的高效、節能、環保等多方位利益;制度性后發優勢表現為后發地區學習、效仿和借鑒先發地區的制度安排,并經本土化改進所產生的效益。技術進步與制度變遷之間存在互動與演進的約束機制:制度創新是技術進步的前提條件;技術進步要求相應層面的制度創新相配合;技術的進步也會推進后續技術與制度的不斷創新。總之,后發地區向先發地區學習技術與制度,二者在互動中共同促進經濟增長。

后發優勢理論對甘肅省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因為即使經過4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甘肅省與東部沿海省區的差距仍然很大。2018年甘肅省GDP為8246.1億元,全國省際排名第27位,僅為同年排名第一位的廣東省GDP的 8.47%。然而,甘肅省利用創新技術手段和特色文化資源的優勢來促進經濟發展的潛力非常大。后發優勢理論是被實踐證明了的,并為國內外專家和學者所普遍認可。因此,甘肅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吸取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成功經驗和優秀成果,立足當地特色,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通過培育地區特殊文化產業優勢,改革政府體制,以促進技術和生產力、管理和制度的跨越,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經濟運行速度和質量的提高,增強甘肅民族地區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

(四)場景理論

場景理論主要用來解釋后工業城市發展、轉型與更新的動力與路徑,是新芝加哥學派提出的最新理論范式。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使得大規模的城市化成為可能,眾多學者認為城市的產生和快速發展源于生產力的發展及其引起的社會結構變化。隨著20世紀80年代電子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社會的生產力結構開始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三產業,如醫療服務、交通、娛樂、金融、廣告、開發、設計、項目策劃等。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特里·N.克拉克指出,隨著傳統制造業在城市中的衰落甚至撤離,以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休閑娛樂等為主的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城市不僅僅是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同時也是由生產導向朝著消費導向轉移。他將這種城市形態稱為“娛樂機器”,并提出建設以消費為導向、以生活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文化實踐為表現形式的“場景”(scenes),這是吸引創意階層的首要因素。傳統城市的發展模式突出了土地、勞動、資本和管理等要素對城市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然而忽視了知識技術等無形要素;人力資本模式突出了優秀人才對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的貢獻,卻沒有有效解決吸引人才的問題;生活文化設施模式指出了對創意階層的吸引,但忽視了制度化環境中組織的力量。文化動力觀點正是對這三種發展模式的繼承和創新。文化動力模式既重視知識經濟對城市發展的作用,又關注如何吸引創意人才以及建設過程中的組織化力量。場景理論對城市政策的啟示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高層公共政策,主要體現在從資金投入、戰略制定等方面營造良好的氛圍;二是對于本土公共政策的制定,地方政府應更了解區域特征,在塑造都市場景中回應區域的多樣性,營造獨特的文化氛圍。[8]

特里·N.克拉克的場景理論對文化產業的政策制定過程頗具啟迪價值,文化動力作為一種新的思路,無疑是對實踐的學術回應,這里強調的文化并不是模糊抽象的符號。就實踐層面而言,其對城市政策的論述不只對頂層設計,也為地方政府提供了理論思路:一是筑巢引鳳,營造良好的氛圍吸引優秀創意人才;二是借助文化因素推動城市經濟增長和發展。就本書而言,運用場景理論有利于在政府制定促進民族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時提供建設性的意見:首先,明確價值取向,帶動當地居民塑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場景;其次,營造有利于民族文化與相關業態融合的良好氛圍,帶動相關業態發掘利用民族文化資源的積極性;再次,有利于培養或吸引促進民族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相關人才;最后,將民族文化資源這一文化符號植入消費者的消費習性中,拓展民族文化資源融合文化產業發展的經濟價值空間。


[1] 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連樹聲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2] A·L.克羅伯、K·科拉克洪:《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3] G.Hofstede,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Madenhead:McGraw-Hill Books,1991。

[4] 李少惠:《互動與整合:甘南藏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5] 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渠敬東、曹衛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134頁。

[6]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人民日報》2000年10月19日。

[7] 胡惠林:《文化產業學——現代文化產業理論與政策》,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

[8] 吳軍、特里·N.克拉克等著《文化動力——一種城市發展新思維》,人民出版社,2016,第95~10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尔津县| 和硕县| 加查县| 曲沃县| 来安县| 临江市| 松原市| 墨江| 攀枝花市| 广东省| 孙吴县| 台山市| 基隆市| 莒南县| 应城市| 沂南县| 拉萨市| 肥西县| 南木林县| 双牌县| 东明县| 嘉善县| 拉萨市| 资兴市| 徐闻县| 浦北县| 体育| 图们市| 绥阳县| 崇信县| 炎陵县| 莱西市| 陇西县| 武隆县| 五莲县| 鲜城| 秭归县| 蓬安县| 石林| 富宁县| 申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