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入分布變遷的消費市場效應
- 孫巍等
- 571字
- 2025-04-08 17:44:29
第一章 導論
需求與供給是相互影響、相互決定的。在古典經濟學看來,供給創造需求,即消費和投資需求都是由生產及分配形成的,雖然外生沖擊會造成短期波動,但市場的自我穩定機制最終能實現供求平衡。針對上述觀點,凱恩斯舉出在經濟蕭條時期出現的反例,彼時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邊際投資效率遞減規律和流動性偏好三大基本規律發生作用,導致總需求不足、供求不平衡,故需要政府干預。消費需求取決于收入,收入取決于就業,就業又取決于生產及其一系列影響因素。生產的產品只有被消費才能形成價值和效用,而產品是否會被消費則依賴于需求。在轉型經濟時期,經濟漲跌波動或經濟增速換擋均是由各種需求和供給因素共同決定的。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由短缺經濟向過剩經濟的根本性轉型過程。伴隨這個長期的轉型過程,中國經濟相繼出現了供不應求、投資過熱、產能過剩和需求不足等一系列并行且表現劇烈的變化,這是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歷程中難得見到的特殊現象和規律。在這一系列現象的背后,以市場經濟體系建立和完善的動態過程為基礎,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和顯著提升為中國消費市場的持續升級提供了強勁的原動力。因此,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分布的動態變遷,以及由此引發的市場需求演變規律,不僅是中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的源泉所在,更是供給側不斷進行結構性改革以適應消費需求演變沖擊的市場基礎。
推薦閱讀
- 產業升級背景下農業產業鏈金融創新研究:以四川牦牛產業鏈為例
- 信心的博弈:現代中央銀行與宏觀經濟
- 重構增長秩序:不確定性年代與內生平衡增長
- 高成長企業論·第三季:中冊(《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中國式現代化開啟新篇:藍迪國際智庫年度報告(2022)
- 內需可持續增長的結構基礎與政策選擇
- 跨境次區域合作與中國沿邊產業空間分布
- 吳易風經濟思想評說(第二輯)
-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基于與京津冀地區比較視角
- 新型城鎮化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互動研究:以長江經濟帶為例
- 中國經濟專題
- 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經濟新發展
-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靠什么
- 企業經營模擬及會計信息化綜合實訓
- 金融碳中和行動:“雙碳”愿景下的綠色金融創新路徑(碳中和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