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馬里(列國志·新版)
- 安春英 顧章義編著
- 4561字
- 2025-04-08 15:13:25
第四節 特色資源
一 名勝古跡
索馬里地處低緯度地帶,三面環海,既有美麗的海濱低地,又有一望無際的高平原。在海濱低地,從南到北鑲嵌著一個又一個海港市鎮,形態各異,風光如畫。在內陸高原,牧場毗鄰,農田連片,牛羊成群,駝馬成行,山林芬芳,民歌陣陣……讓人目不暇接。
下面是索馬里幾個著名的旅游景點。
1.阿夫戈伊鎮
該鎮位于貝納迪爾州,索馬里第二大河謝貝利河從鎮中緩緩流過。這里河流兩岸土地肥沃,樹木參天,花草叢生,景色宜人,物產豐富。一片片的棕櫚樹、芒果樹掩映著一幢幢小樓,是人們的避暑勝地之一。
2.哈豐角
哈豐角是非洲大陸的最東點,是非洲大陸能最早看到太陽出來的地方。它位于哈豐半島的頂端,是一個小石島,島與大陸相連之處,為一沙土構成的地峽。哈豐角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著那些想一睹非洲大陸第一縷曙光的旅客。
3.赤道紀念碑
位于朱巴河下游賈馬梅鎮附近,南距基斯馬尤港60千米。紀念碑是一座高約3米的水泥建筑,其頂端裝有地球儀和一根東西指向的指針,作為赤道線的標志。這里環境幽靜,有旅游飯店。赤道上空直射下來的陽光燦爛奪目。這里的設施雖然簡單,但是游客都喜歡來此一游,作為一生中的紀念。人們對著赤道指針所指的赤道線,以一只腳踩著南半球、另一只腳踩著北半球的姿勢攝影留念。對來訪的貴賓,當地居民常用鮮花結成的花環,用棕櫚葉、芭蕉葉扎成的牌樓來迎接。
二 著名城市
索馬里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蓬特國時期。隨著手工業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一些原來的貿易點和港口逐漸發展成為城市。西方列強在索馬里建立殖民統治后,在索馬里推行村落都市化,將原來的村落建成行政或經濟活動中心。不過,這時期建立起來的城市規模不大,與后來的鄉鎮相差無幾,僅有一條街道,兩旁是為數不多的幾座作為行政管理用的阿拉伯式石砌建筑物,幾家小店鋪和一兩座伊斯蘭教建筑等。索馬里城市的迅速發展始于1960年獨立之后,其特點是城市人口增長迅速,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帶。在內陸地區,人口超過5萬人的城市只有哈爾格薩市。與當今世界其他大洲國家現代化的城市不同,索馬里的城市具有經濟不發達的非洲國家城市所具有的一些特點。由于城市居民大多來自農村或牧區,他們仍保留著原來飼養家禽、家畜的習慣,所以在城市大街上,人們經常會看到汽車被成群緩慢行走的駱駝或牛羊擋住去路,市面上多處有人在交易駱駝或牛羊等。不少居民還在自己的住處旁邊設欄飼養牛羊和家禽,不僅可以自己享用新鮮的牛奶、羊奶和禽蛋,還可向附近的居民供應。
下面介紹一下索馬里的幾個著名城市。
1.首都摩加迪沙
摩加迪沙是索馬里的首都。它坐落在印度洋岸邊峰谷跌宕的丘陵上,扼守著東北非地區的南北海上交通要道,北倚謝貝利河下游平原,腹地廣闊,并有可停泊商船的優良港灣。市內多白色建筑,被譽為“印度洋上的白色明珠”。摩加迪沙是人們旅游的好地方。
摩加迪沙位于北緯2°01′、東經45°20′,面積20多平方千米,海拔12米。雖然位于赤道附近,但因全年有海風調節,氣候相對涼爽。年平均氣溫為27.5℃,最涼爽的7月氣溫為18℃左右。全年最熱月份是3~5月,日最高溫度約35℃。氣候干燥,少雨。一年有兩個雨季,4~7月為大雨季,降雨較多;10~11月為小雨季,降雨較少。相對濕度較高,經常保持在60%~86%。
摩加迪沙原名“哈瑪”,“哈瑪”在索馬里語中是一種棕紅顏色的名稱,可能與當地多赤色土壤有關。相傳后來波斯人入侵,將其改名為“摩加迪沙”,在波斯語中的含義是“國王所在地”,也就是首都之意。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后,移居到摩加迪沙的阿拉伯人越來越多。阿拉伯人與當地索馬里人長期相處,互相融合,遂索馬里既保存了當地人的傳統文化,又帶有阿拉伯人的一些風俗。
阿拉伯人到來后,摩加迪沙的進出口貿易日益頻繁。到13世紀,這里已成為東非著名的商港。14世紀,中國商人、印度商人也來此進行貿易。這里的手工業特別發達。直到西方殖民者侵占索馬里之前,摩加迪沙還是東非沿海乳香、沒藥以及象牙和皮革的貿易中心。1905年,意大利殖民者“購買”該地,將其作為“意屬索馬里”的首都。
1960年索馬里獨立后,宣布摩加迪沙為共和國的首都。歷屆政府對摩加迪沙的市政設施建設都十分關注,投入很大,使它逐漸發展成為索馬里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貿易中心。1977年,在舊港的南面建起了新港。該港水深8~12米,可同時停泊5艘輪船,年吞吐量由獨立初期的12萬噸增加到70萬噸。
摩加迪沙郊區的國際機場是索馬里最大的國際機場,曾開辟有每周飛往內羅畢、開羅、亞丁、羅馬和莫斯科等國際及國內各主要城市的航班。
摩加迪沙是索馬里的經濟中心。摩加迪沙擁有紡織、制糖、皮革、煙草、肉類加工、電力、食品、水泥、木材加工等生產部門。兩條互相交叉的主要街道都是分上行和下行的柏油路,中間鑲嵌著頗具熱帶特色的花壇,終年都有鮮花盛開。大街兩邊,商店、餐廳、咖啡廳和酒吧等鱗次櫛比。自由市場上充斥著周圍地區生產的農副產品。在一些大街和小巷中都可看到手工藝品的作坊。
在索馬里人民爭取自由與獨立的歷史中,摩加迪沙還是一座具有光榮傳統的城市。在反對葡萄牙、意大利和英國殖民主義者的斗爭中,摩加迪沙人民和全國人民一道,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戰績。索馬里獨立以后,為紀念獨立和自由,紀念在爭取民族獨立斗爭中英勇獻身的民族英雄,一些街道和廣場被索馬里政府授予各具紀念意義的名字,如七月一日大街、索馬里大街、非洲團結廣場等。索馬里政府還在一些廣場建立了紀念碑和青銅塑像。例如,十二月二十一日廣場上矗立的英雄紀念碑,就是為紀念民族英雄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哈桑而建立的。紀念碑的上半部是一匹騰空而起、奮蹄長鳴的奔馬,馬背上坐著身穿軍裝的哈桑銅像。他右手舉著劍,左手緊握馬韁繩,顯得英姿勃勃。紀念碑的底座構思新穎,完全模仿當年的哈桑駐防城堡的形狀。
摩加迪沙還是索馬里宗教文化的中心。據統計,全市共有清真寺148座。其中尚存的最古老的一座清真寺法克拉德清真寺建于1182年,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在這座古老的清真寺里,藏有阿拉伯文的石碑和木雕。建于1238年的哈瑪·韋恩清真寺、建于1268年的亞爾巴·魯基清真寺和建于14世紀的亞布得·亞古斯清真寺等,至今都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摩加迪沙市內有一座國家博物館。這是一座19世紀的建筑,原為桑給巴爾素丹代表駐地的加勒薩宮。博物館的大門朝東,正對著印度洋。門前陳列著兩尊短小、低矮的大炮,據說是近代索馬里人用來抗擊西方殖民者的武器。在陳列室里,人們可以看到中世紀用來進行海上貿易的平底船和獨桅三角帆船,可以看到索馬里人當年從葡萄牙侵略者手中奪來的武器等。
摩加迪沙還有一些標志性的建筑,如意大利承建的人民廳,中國援建的國家劇院和摩加迪沙體育場,歐盟承建的總醫院,蘇聯承建的軍隊醫院、議會大廈、國家銀行和警察總部大樓等。其中國家劇院建筑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能容納1200名觀眾。
摩加迪沙還有許多全國性的高等學府,如索馬里國立大學、伊斯蘭法律學院、獸醫學院、索馬里政治學院等。此外,還有一些技術學校。索馬里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擁有十幾個專業學院。索馬里政治學院是西亞德政府培訓黨政干部的專門學校。
為了吸引國內外游客,摩加迪沙還在近郊開發有國家公園與動物保護區,制訂了以“動物狩獵旅行”為名的旅游計劃。在這里,人們可觀賞到索馬里的多種動物和奇禽異獸,可觀賞到驚心動魄的“人鱷之戰”等。在觀賞“人鱷之戰”后,游客還可品嘗到剛剛被捕殺的鱷魚肉。據說,鱷魚的每個部位都有一定的醫藥功效,是索馬里人用來招待貴賓的上等佳肴。
摩加迪沙如此多彩多姿,難怪一位索馬里詩人曾用優美的詩歌予以贊美:
摩加迪沙,你是索馬里花園中最艷的一朵奇葩
摩加迪沙,你那漂亮的容顏聞名于海角天涯
縱橫的街道構成你頭巾上的花格
潔玉般的樓房點綴著你披的彩紗
碧藍的大海與你喃喃細語
濃綠的棕櫚為你舞婆娑……
啊,摩加迪沙,你的秀麗天姿令我陶醉
我愿永遠長眠在你的腳下
2.基斯馬尤
基斯馬尤瀕臨印度洋,是索馬里南部的重要港口和經濟中心,也是下朱巴州的州府所在地。“基斯馬尤”一詞在索馬里語中是“小海洋”的意思。這是由于它地近朱巴河口,水源豐富,挖井取水極為方便。大約9世紀,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這座城市。到了18世紀,基斯馬尤先被葡萄牙人占領。隨后,又相繼被桑給巴爾素丹和英國人統治。1924年,基斯馬尤又被意大利人占領。
今天,人們在基斯馬尤可以看到不同歷史時期留下的遺址與古跡。
基斯馬尤位于朱巴河入海口以南不遠處,屬于沖積平原,距摩加迪沙約500千米。索馬里的兩大河流之一朱巴河從基斯馬尤附近注入印度洋。在該河的沖積下,基斯馬尤一帶土地肥沃,全年可種植熱帶水果、玉米、棉花、水稻、芝麻、甘蔗等作物。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基斯馬尤成為索馬里重要的農業區和香蕉的出口基地。
基斯馬尤一帶不僅農業發達,畜牧業和漁業也很興旺。這里建有較大的肉類與魚類罐頭廠、皮革加工廠等企業。基斯馬尤港可停萬噸巨輪,有公路與摩加迪沙相連,還設有機場。基斯馬尤還是索馬里重要的軍港之一。
基斯馬尤有一個專供游客觀光的旅游區——“瓦慕”旅游區,風景異常優美。一幢幢造型別致的賓館點綴在花木叢中,鴕鳥、猴子、旱龜等動物異常惹人喜愛,五彩的太陽傘供游客們納涼,小巧玲瓏的游泳池供游客們消遣等。基斯馬尤還有一個國家公園,擁有的動物種類超過摩加迪沙的國家公園。
3.哈爾格薩
哈爾格薩是索馬里北部最大的城市,是西北州的首府。哈爾格薩地處海拔1300米的奧戈高原,常年綠樹成蔭,氣候宜人,是人們避暑和旅游的好地方。
哈爾格薩歷史上由于缺少飲用水,人丁不旺,百業不興,索馬里獨立時全市人口不足5萬人。1960年獨立后,索馬里政府請中國派專家幫助解決哈爾格薩居民飲水問題。1969年,中國工程技術人員來到這里,開始進行大量勘探。經過艱苦勘探,終于在郊區一棵大喬木附近,穿過不蓄水的玄武巖層找到了古河道,這里不僅有水,而且水源充足。隨后中索兩國人員在這里建成了供水工程。從1973年起,向哈爾格薩市供水量不斷增加。由于有了水,人口逐漸增多,到70年代末,哈爾格薩的人口即增加到15萬人左右,各種商業活動也得到發展。市內不僅有中小學,還建起了大學和其他文化設施。哈爾格薩有公路通往柏培拉和附近的哈拉爾,還有可起降大型飛機的機場。
4.柏培拉
柏培拉位于索馬里北部沿海,是一座有悠久歷史的古城。盡管北部沿海氣候炎熱,但是柏培拉由于港灣水深,近處的謝赫山林木蔥郁,氣候較沿海其他港灣涼爽,適于人們旅游觀光。
柏培拉歷來是索馬里進出口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它瀕臨亞丁灣,扼紅海咽喉要道曼德海峽,與阿拉伯半島遙遙相望,是索馬里北部的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1884年,英國人占領柏培拉后,將它作為英國殖民統治區的首府。到了20世紀70年代,蘇聯又把該港作為其艦隊在印度洋的后勤基地。從80年代起,柏培拉又成為美、英等國在亞丁灣的重要海、空基地。
從時差上說,上述索馬里四個著名城市比中國北京均晚5小時。
[1] “古班”(Guban)一詞源于索馬語“古卜”(Gub),意為“火燒”“酷熱”。
[2] 《索馬里國家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fz_677316/1206_678550/1206x0_678552,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9月14日。
[3] 聯合國:《人口統計年鑒》,紐約,1962,第133頁。
[4] 索馬里新聞部:《1969~1973年索馬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摩加迪沙,1973,第145~147頁。
[5] AfDB,Afric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8,2018,p.325.
[6] 《索馬里國家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fz_677316/1206_678550/1206x0_678552,最后訪問日期:2019年9月14日。
[7] EIU,Country Report:Somali,December 25,2018,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