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馬里(列國志·新版)
- 安春英 顧章義編著
- 5823字
- 2025-04-08 15:13:24
第三節 宗教、民俗和節日
一 宗教
索馬里人早先信奉原始宗教,9世紀開始從阿拉伯人那里接受伊斯蘭教。從10世紀起,由于不斷有大批的阿拉伯移民來到索馬里,并同當地人通婚,皈依伊斯蘭教的索馬里人與日俱增。到13世紀,廣大索馬里居民基本上改信伊斯蘭教。后來,西方列強對索馬里的侵略和在索馬里的殖民統治,都未能改變索馬里人對伊斯蘭教的信仰。1960年索馬里獨立后,政府宣布伊斯蘭教為國教。憲法明文規定,一切法律都必須符合伊斯蘭教的教規和精神,不允許進行反對伊斯蘭教的宣傳和活動。索馬里還加入了阿拉伯國家聯盟,積極參加伊斯蘭教的國際活動。由于索馬里政府的努力,1964年12月下旬至1965年1月上旬,在摩加迪沙成功召開了第六屆世界穆斯林大會。這次大會還提出了“非洲——穆斯林的大陸”的口號。目前,索馬里99%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大多數屬于遜尼派。全國大小城市和重要村鎮都有清真寺,各級學校都設有與伊斯蘭教義有關的課程。
索馬里雖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對信仰其他宗教(如基督教、印度教等)的人并不歧視,婦女的地位也比較高。為了提高婦女的地位,1975年1月政府還頒布了關于實行男女平等的法令。在索馬里,穆斯林女子同男子一樣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一般不用面紗遮臉。
二 民間習俗
1.衣著
索馬里人的傳統衣著較簡單。男子的衣服主要由兩塊布組成,一塊布纏在腰、腿部,另一塊布披在上身。人們還常用皮帶束腰,使得披在上身的布像一件百褶襯衫,顯得頗為瀟灑。
女子通常穿裙子,上身或用一塊布緊裹前胸、后背和右肩膀,露左肩,或穿短袖外衣。頭巾可戴也可不戴。衣著雖簡,但高挑的身材、優美的曲線、楚楚動人的外形,使索馬里女子往往成為模特公司關注的對象。當今非洲不少名模出自索馬里,實非偶然。衣著布料有白色、灰色、紅色和赭色條格等。
由于天氣炎熱,索馬里人平日大多穿涼鞋,尤其愛穿本地的傳統涼鞋。這種涼鞋系用駱駝皮、河馬皮或長頸鹿皮等制成,鞋底厚,具有耐用、涼爽的特點。但在農業區,人們仍有平日赤腳的習慣。
到現代,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在城市居民中穿西服的人也屢見不鮮,一些婦女還穿起色彩鮮艷的連衣裙等。
2.飲食
在索馬里,廣為人們食用的是牲畜的奶和肉。這主要是由于畜牧業在索馬里國民經濟中長期占主導地位。奶類主要是駱駝奶、羊奶和牛奶,肉類主要是羊肉和牛肉。喝奶時,人們喜歡用同量的茶水將奶沖稀后飲用。家中來客人,主人通常以奶茶招待。難怪當地許多人在解釋“索馬里”這一名稱時說,“索馬里”(Somalia)是“去”(So)和“奶汁”(Mai)兩詞的合成,其意為好客的主人去拿奶汁,以招待客人。
在各種奶類食品中,最富營養的是駱駝奶和奶酪。經食品專家測定,駱駝奶和奶酪幾乎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的含量尤其豐富,蛋白質的含量不低于牛奶、羊奶,而脂肪的含量則低于牛奶、羊奶。經常食用駱駝奶和奶酪可以強健身體,預防因營養不良而引起的多種疾病。
索馬里牧民除了經常食用奶類和肉類食品之外,還食用玉米、高粱、豆類等農作物。這些作物有的是牧民們利用放牧的空余時間種植的,有的是購買或用畜產品交換來的。農民除了經常食用玉米、高粱、木薯和香蕉等農產品之外,也食用奶類食品。奶類食品有的是自己飼養的牲畜產的,有的是購買或用農產品交換來的。城市居民食用的玉米、高粱和奶類等食物,均可在市場上購買。城市附近的牧民和農民可以直接將這些食物運到市場上出售。至于市場上出售的大米、面粉一類食物,基本上靠進口。
索馬里人平日很少吃蔬菜,蔬菜品種不多。大城市出售的蔬菜,相當一部分來自海外。索馬里人一般不喝酒,但吸煙較普遍。
3.居住
索馬里人的傳統住房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固定性住房,另一類是活動性住房。固定性住房主要是茅舍,此外還有木房和阿拉伯式石砌房;活動性住房是一種易于安裝、拆卸且便于搬遷的帳篷和席篷。前者是從事農耕的農民、定居的牧民和城鎮居民的住房,后者為游牧民的住房。當然,到了近代,城鎮里還出現了泥瓦磚房、水泥樓房等固定性住房。
索馬里人的茅舍大多為圓柱狀,屋頂呈圓錐形或圓形。茅舍中間是一根或數根高3米左右的柱子,支撐著屋頂。屋頂用樹枝和草簾鋪成,然后在草簾上抹一層黏土,防止雨水滲漏。茅舍的墻壁用樹枝和樹皮編成,墻根用石塊加固。墻面一般抹上薄層黏土和石灰。茅舍內部用樹枝、草簾和獸皮等作隔墻分成兩間,一間為臥室,另一間為家務用房,用于炊事、紡織和儲存日用品等。一般在茅舍的南墻上開一扇門,沒有窗子。屋內雖不明亮,但較涼爽,即使在炎熱的天氣也是如此。有的茅舍前還有一個庭院,庭院里有小棚子、爐灶等。
4.婚姻
索馬里人的婚姻習俗既具有伊斯蘭教的特征,又具有民族特色。男子一般在20歲左右結婚,女子大多在12~15歲出嫁。同一氏族的人禁止結婚。實行一夫多妻制,允許一個男子娶四個妻子。不過受財力所限,能娶四個妻子的只有少數富人,大多數窮人只能娶一個妻子。結婚要事先征得家長同意。
索馬里人的求婚方式多種多樣,有的別有情趣。小伙子求婚由家長出面向女方家長提出,被稱為“巴杜努斯”。小伙子直接向姑娘求婚,被稱為“范戴德布”。在見到心愛的姑娘時,有的靦腆的小伙子就扔一件衣服給姑娘,被稱為“莫羅薩爾”。姑娘如果接受小伙子的衣服,就表示自己接受了小伙子的求婚。此時,小伙子還要給姑娘再送一件她所喜歡的衣服。隨后,姑娘就會拿著意中人送的衣服,興高采烈地跑到父親面前,訴說見到心愛的小伙子的情景。面對女兒的訴說和懇求,父母一般都會同意這門親事。還有一種求婚方式叫“待婚”,即一名男子看上了某個姑娘,決定娶她為妻,但由于姑娘年紀尚小,完婚尚待時日,在征得女孩家長的同意后,可以在女孩頭上系一根彩色的頭繩,表示這個女孩已有了歸宿,別的男子見后就不會再冒昧向這個女孩求婚了。
男女雙方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就互贈訂婚信物。隨后,小伙子就可登門拜訪女方的父母。為接待未來的女婿,女方家要為他準備休息的房間,姑娘則要親自下廚房為未來的郎君做可口的佳肴,然后端到他的面前。到了夜晚,這對未來的夫妻可在姑娘的臥室里通宵長談,以增進相互了解,加深愛慕之情。不過此夜小伙子千萬不可有越規的行為,否則姑娘的父母會因自己貞潔的女兒受到侮辱和傷害而進行報復,結果不僅這門婚事會成泡影,而且兩家人可能反目成仇,甚至造成人命血案。
索馬里人婚前有索要聘禮的習俗。聘禮通常是一兩頭駱駝。有的年輕人實在出不起聘禮,會同相愛的姑娘一起遠走他鄉。在異地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后,年輕人會把姑娘送回老家,然后請媒人登門做媒,以征得女方家長同意,再明媒正娶。在此情況下,多數女方家長會順水推舟,同意這門婚姻。但有的女方家長固執己見,不依不饒,往往釀成悲劇。
為了讓男女青年結婚,人們通常要為他們搭建新茅舍或帳篷作為婚房。舉行婚禮那一天,親戚、好友和鄰里都會前來慶賀,男方家則用豐盛的美餐予以款待。夜幕降臨后,歡慶的人們聚集到婚房門前,跳起歡樂的舞蹈,唱起美妙的歌曲,向新人表達美好的祝愿。歡慶活動一直到第二天破曉結束。有趣的是,新娘本人可以不參加婚禮,屆時只要她的父母或保護人作為她的代表參加就行了。
索馬里人尚有收寡補房的婚俗。一旦某一年輕的男子去世,他的近親男子有權收其遺孀為妻。如果他有幾個親兄弟,那么最年長的一位享有優先權;如果沒有親兄弟,則由他的叔父或伯父收娶。在索馬里人看來,為了維護家庭和家族的親緣關系,收寡補房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寡婦同別的家族的男子結婚是絕對不被允許的。除非她決定終身為亡夫守寡,否則她只能同亡夫的一名近親結婚。
索馬里人還崇尚聯姻,視聯姻為神圣之舉。在索馬里語中,聯姻被稱作“哈達德”(Hadade),其意為“根”。索馬里人認為,對樹木來說,根深才能葉茂,同樣,人要有力量,也要從聯姻的“根”中得到滋養。所以,索馬里人在雙方家庭聯姻后,特別講究同舟共濟、患難與共。一旦女方家受到欺凌,男方家一定鼎力相助。同樣,要是男方家受到冒犯,女方家也是盡力相幫。
5.愛惜駱駝及其他
索馬里是世界上擁有駱駝最多的國家,同時又是對駱駝十分愛惜的國家之一。20世紀90年代初,據統計全國有685萬多頭駱駝,占世界駱駝總數的1/3。索馬里人認為,駱駝整天為人們效力,人們對它應倍加愛護和尊敬。在平日,除了病人和兒童之外,駱駝是不讓人騎的。在旅途中,駱駝馱運貨物,人們徒步同行。為了讓駱駝健壯,索馬里人不輕易讓人對著駱駝照相,他們認為對著駱駝照相會縮短駱駝的壽命,加速其死亡。一些即使年老的駱駝,牧民們也不忍心屠宰,只有到了因長期干旱沒有草料喂養,才難舍難分地將其出售。
索馬里人如此愛惜駱駝,主要是因為駱駝比其他牲畜更能適應索馬里干旱的氣候,是他們在同大自然做斗爭中難舍難分的伴侶。駱駝一年四季不論在何種天氣條件下都能跟隨主人在索馬里半島上忙碌奔波,或馱運牧民的家什,或馱運商品貨物等。此外,駱駝還能為主人提供許多日常生活必需品,駱駝奶是人們的上等飲品,用駝奶制成的奶酪是傳統美食,駝毛可以換取一些日常用品,駝皮制成的皮靴能保護人們雙腳不被灼熱的沙漠燙傷等。難怪索馬里人常說:“只要家中養有幾匹駱駝,日常生活不用愁?!?/p>
駱駝是索馬里牧民用來衡量財富多寡的重要依據,有的地方還將駱駝作為進行交易的計算單位。有一打駱駝并有相當數量山羊和綿羊的人,被認為是富裕的牧民;擁有100頭以上駱駝的人,被認為是最富裕的牧民。不過,大多數牧民一般只有一兩頭駱駝。
放牧駱駝和其他牲畜是索馬里男人們的天職。男孩子5歲以后就要跟隨父兄到野外去學習放牧。婦女們則要擔當繁重的家務,為家人準備食物,照料老人、孩子,修建茅舍,到集市上出售奶和奶酪并購回日用品和食物等。在外放牧時,男子中午多以駝奶為食,晚上回到住所用餐。但到了旱季,往往要到很遠的地方尋找水草,晚上無法回到居住地,他們只好同所放牧的駱駝、牛、羊為伍,睡在草原或沙漠上,并學會提防獅、豹和狼等的襲擊。為了防止自家的牲畜跑丟或與他人的牲畜混淆,索馬里人通常用燒紅的烙鐵在牲畜身上烙上特殊的記號。
在索馬里,尤其在送勇士出征時,人們有將駱駝血與駱駝奶混合起來喝的習俗。屆時人們在駱駝的脖子上纏上繩子,然后將繩子慢慢收緊。當駱駝脖子上的血管隆起,一位長者就執刀在這一血管上切一小口,將放出來的駱駝血與駱駝奶混合,讓出征的勇士痛飲。
三 節日
索馬里人的節日較多,大體上可分為三類,即民間性節日、宗教性節日和政治性節日。民間性節日極具民族特色,主要有篝火節和伊斯通卡節等。宗教性節日同其他伊斯蘭國家類似,如朝圣節(伊斯蘭教歷1月1日,放假2天)、齋戒節(伊斯蘭教歷9月1日,放假1天)、開齋節(伊斯蘭教歷10月1日,放假2天)等。政治性節日主要有獨立節(6月26日,放假一天)、國慶節(7月1日,放假1天)和聯合國節(10月24日,放假1天)等。
1.篝火節
所謂篝火節,實際上是一種迎新年、盼豐收的聯歡活動。為了期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們在索馬里的新年到來之時都要熱烈歡慶一番。索馬里新年的起算時間是公歷8月1日。歡慶活動從新年的前一天,即7月31日開始,要持續數天。當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時,村落附近的大路旁或河湖岸邊會點起一堆堆篝火,村民都身穿節日盛裝,來到篝火旁。成年人相互寒暄致意,年輕人則嬉戲打鬧。當作為主持人的一位長者宣布慶?;顒娱_始后,人們就圍著一堆堆篝火跳舞唱歌,熱鬧異常。天真的少男少女還會排成長龍,一個個從篝火上跳過,以燒掉過去一年自己身上的晦氣,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長。成年人則在一旁為他們吶喊助威,并為他們計算跳過的次數。篝火節也是青年男女挑選意中人和談情說愛的好機會。一些互相看中對方的青年男女,會悄悄地離開眾人,躲到夜幕里互訴衷情。迎新活動往往通宵達旦,人們盡歡而散。
2.伊斯通卡節
伊斯通卡節,又稱“打棍子節”。這是從事農耕的索馬里人每年夏天都要舉行的節日。據說該節日始于16世紀,源于謝貝利河畔的阿夫戈伊鎮。說是節日,實際上是一種傳統的慶豐收的游戲活動。農民在夏季喜獲豐收時,會舉行一些小型的娛樂活動來慶祝,同時預祝來年有個好收成。一些年輕人為了活躍節日氣氛,他們在唱歌跳舞之余還身穿類似古代戰袍的服裝,手持木棍,模仿古人打仗,相互打鬧。如此年復一年,參加的人越來越多,此種游戲活動就被固定下來了。這種活動要求雙方以同等人數參加,場地中間用石灰畫出一條醒目的白線。比賽一般由當地長者主持。參賽人員手持木棍,高唱著“我們決不后退”的歌曲,列隊進入陣地。比賽的長筒號角“西姆巴爾”一響,雙方人員同時沖向白線,用木棍互相對打。不論哪一隊的人,只要沖過白線,迫使另一隊的人后退,就算勝利。周圍觀眾尤其姑娘們則為參賽隊員吶喊助威。有的小伙子如果在“停止戰斗”的號角吹響前就退下來,會遭到姑娘們的譏笑和斥責:“膽小鬼,快回到陣地上去!”在人們尤其姑娘們的眼里,只有那些遍體鱗傷、血流滿面仍繼續戰斗,一直到“停止戰斗”的號角吹響后撤離陣地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才會得到人們的尊敬和未婚姑娘的青睞。為防止相持過久出現意外,常常由長者出來宣布停止比賽,并由別的參賽隊進行另一場比賽。自然,用棍子對打雖然是一種游戲,但是為了取勝,難免會有人受傷。獨立后,為了人身安全,木棍已逐漸被樹枝所代替。比賽的組織者還要對雙方參賽人員所持的樹枝進行檢查,防止將過于粗大或帶刺的樹枝帶進比賽場地。
節日活動一般要連續三天,具體日期由一些年高德劭者商定。在此期間,人們都身著盛裝,除參加娛樂游戲活動外,還走村串戶、探親訪友、相互祝福,到處是一派歡樂的景象。
一位索馬里作家在談到伊斯通卡節時深刻地指出:“當人們了解到索馬里人民賦予‘伊斯通卡節’深刻的社會意義時,他們就能在這樣一個嘆為觀止的場面中清楚地看到孕育在樸實的索馬里民族性格中的英雄膽略?!边@就是為什么“索馬里人民沒有被一個世紀多的歐洲殖民主義所屈服,也沒有被殖民主義帶到非洲土地上來的災難所壓倒”。
3.齋戒節與開齋節
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1日為齋戒節,索馬里人稱之為“拉馬丹”節,歷時一個月。按教規,在齋戒期間,每天太陽出來后至太陽落下前,除16歲以下學生、孕婦、病人和值勤士兵之外,每個伊斯蘭教徒都不準吃飯、不準喝水、不準吸煙。所有飯館、咖啡館(飛機場的咖啡冷飲館除外)也一律停止營業,只能到日落后才開始營業。齋戒節過后即為開齋節,當地人稱之為“伊迪”節。這是索馬里的一個重大節日,全國舉行慶祝活動,到處張燈結彩,人們屠牛宰羊,相互拜訪。夜幕降臨后,人們在街上、在公共場所載歌載舞,盡情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