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

重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201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工作任務,全市人力社保系統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做到“四個扎實”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改革創新、務實奮進,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為全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貢獻了力量。

第一,政策、服務雙管齊下,確保了就業局勢總體穩定。積極應對形勢發展變化,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結構深度調整、中美經貿摩擦等多重影響,堅持把穩就業作為重大政治責任,著力完善落實積極就業政策,持續優化公共就業服務機制,全力穩住了就業“基本盤”。全年城鎮新增就業70萬人以上,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城鎮登記失業率3.3%,比年度控制目標低0.7個百分點;調查失業率預計在4.8%左右,低于年度5.5%的控制目標。我們積極下好“先手棋”,制定出臺了“穩就業”系列政策,重點從政策扶持密度、資金幫扶力度、城鄉統籌深度等方面著力,努力從源頭上防控規模失業風險。全年發放各類就業補貼資金14.5億元,惠及33萬人。其中,發放企業穩崗補貼4.4億元,惠及1.7萬戶企業;發放技能提升補貼3793萬元,幫助2.2萬名企業職工進一步提高了勞動技能。我們不斷完善促進就業服務保障機制,充分發揮就業工作聯席會的領導協調作用,加強企業用工監測、風險研判和政策儲備。實施“就在山城”就業促進行動,建立高校畢業生實名制信息對接和定制服務機制,實名登記離校未就業畢業生2.3萬人,“一對一”幫扶就業1.7萬人,高校畢業生年底就業率94.4%;開展重點群體招聘對接,幫扶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27.8萬人、困難人員就業13.2萬人。實施“技能興業”培訓提升行動,新發布特色培訓職業(工種)93個,培訓17.7萬人。我們切實加強創業服務和扶持,大力實施“渝創渝新”創業促進行動,開展創業培訓6萬余人,新發放扶持創業貸款33.5億元,直接扶持創業2.9萬戶,帶動就業13.9萬人;新建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區10個;全年新增創業41.1萬人。我們切實發揮市場引導就業作用,深入貫徹實施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通過市場化手段幫助319萬人次實現就業,協助信息產業企業招工39.1萬人,支撐了重點產業發展;成功召開西部人力資源服務博覽會,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加快發展。

第二,服務發展與保障民生統籌推進,進一步織密了社保安全網。切實發揮社保的“穩定器”和“安全網”作用,統籌推進制度改革和體系完善。一是立足服務發展,繼續實施社保階段性降費政策。打好費率、費基組合拳,全年累計為企業減負170億元,超年初目標任務20億元。二是立足惠民生,切實發揮社保兜底保障作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深入實施,122個中央駐渝單位、3.6萬人完成數據采集和參保登記,職業年金啟動全面征收,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啟動投資運營;加強與稅務部門銜接,確定了社保征收管理機制改革過渡方案,確保了改革平穩推進。7月、9月分別調整增加城鎮職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待遇,惠及734萬人;失業保險金標準從1050元/月調整為1200元/月,保障了8.2萬名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三是立足全覆蓋可持續,抓好參保擴面和基金安全。將工程建設項目的流動就業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覆蓋范圍;城鄉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鞏固在95%以上;社保五險基金收入1898億元、支出1660億元。開展養老保險重點指標核查、經辦機構內控檢查,嚴厲打擊欺詐騙保不法行為,確?;鹌椒€運行。

第三,“放”“管”“服”有機結合,不斷改革完善人才人事政策。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人才需求,在貫徹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行動計劃中找準職能定位,重點從“放”“管”“服”三方面發力推進人才人事領域改革。在“放”方面,從評價、激勵等政策著力,切實為人才松綁。推進人才分類評價和職稱制度改革,向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等下放高、中級職稱評審權,健全完善基層“定向評價、定向使用”機制,制定科技、大數據智能化等10個領域人才評價辦法。出臺優化人事管理促進高校發展12項政策,向高校下放崗位設置權、公開招聘權,提高專業技術高級崗位結構比例,支持高?!袄ā笔褂弥?、初級專業技術崗位。啟動事業單位崗位周轉制度試點,通過“固定崗位+周轉崗位”,服務基層引才留才需求。實施事業單位崗位聘用能上能下改革試點,實現了“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員能進能出”,在市委改委辦、市委宣傳部開展的“我最喜歡的10項改革”評選中位列第6名。在“管”方面,重點是加強人才引進培養,管好專業技術人才、職業技能人才隊伍。牽頭承辦“2018重慶國際人才創新創業洽談會”,諾貝爾獎獲得者愛德華·莫索爾和50名中外院士、13名知名企業家蒞臨參會,簽約引進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268人、創新創業項目163個,柔性引進院士26名,是我市迄今舉辦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國際性人才交流盛會,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開展各類引才活動130余場,引進緊缺優秀人才6523人。大力培養高層次人才,啟動實施鄉村人才振興工程,274名回國人員、博士后、特殊人才通過職稱評定“綠色通道”取得高級職稱,新增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54人,新建國家級科研工作站5個、市級35個。推進終身職業培訓制度,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新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3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3個,新增全國技術能手4人、高技能人才2.2萬人,成功舉辦全國飯店行業職業技能競賽面條專項決賽、火鍋專項決賽暨“巴渝工匠”杯全國首屆重慶小面職業技能大賽等活動,培養選拔了一批優秀“巴渝工匠”。在“服”方面,重點是做細做深做實人才服務。完善市級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功能,發放人才服務證595張,為人才提供服務6000余人次;實施“萬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劃”,先后組織130名專家團隊到貧困基層一線服務。選派34名專業技術干部對口支援昌都。同時,我們還建立事業單位面試考官管理制度,安全組織人事考試75項(次),開展職業技能鑒定32萬人次。

第四,預防與治理雙向發力,有力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我們堅持防治并舉,兩端發力,加強風險排查,完善處置機制,全市勞動關系保持總體和諧穩定。著力加強源頭預防。開展和諧勞動關系示范點、綜合試驗區建設,組建全市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促進會,出臺和諧勞動關系企業評價規范地方標準和評定管理辦法,建立“AAA”級和諧勞動關系企業聯合激勵機制,累計評定和諧企業3219戶,新增國家級和諧勞動關系模范企業11戶、園區2個。完善市級協調勞動關系三方委員會,三方組織實現區、縣級全覆蓋,鄉鎮基層覆蓋率超過70%。落實勞動合同和集體協商制度,全市勞動合同簽訂率維持在95%以上,集體合同覆蓋職工307.3萬人。規范工資收入分配秩序,調整全市68萬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標準,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政策,放寬高校、科研院所績效工資總量范圍,擴大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到全市所有區縣;強化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的監督檢查,啟動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引導國有企業合理確定職工工資水平;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第一檔從1500元/月提高到1800元/月。著力加大對侵害勞動者權益行為的治理力度。健全勞動爭議調解處理機制,開展百名仲裁員駐基層調解行動,仲裁機構調解案件成功率為60.2%,較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與市高院建立裁審銜接機制,立案受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2.9萬件,結案率92%。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開展企業勞動保障守法誠信等級評價,強化違法行為失信懲戒制度,深化“雙隨機一公開”機制,加大“治欠保支”工作力度,全面落實“兩金三制”,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得到改善,全年發生案件275件,涉及人數1.17萬人、金額2.26億元,同比實現“三下降”,政府性投資工程項目基本無欠薪案件發生。

第五,強技增收與兜底保障相統一,扎實推動人社扶貧工作取得新進展。對標對表中央和市委脫貧攻堅任務要求,成立人社扶貧領導小組,下設五個專項工作班子,加強人社扶貧工作統籌實施。聚焦貧困群眾缺崗位、缺技能、缺保障等問題,按照就業扶貧增收入、技能扶貧強素質、社保扶貧保生活、人才人事扶貧促發展工作思路,靶向施策、精準扶貧。累計為貧困人員提供就業崗位31萬余個,全年轉移貧困人員到山東就業972人、山東幫扶我市貧困人員就地就近就業2720人,分別完成兩省市協議目標任務的162%和272%,魯渝勞務扶貧協作得到人社部3位部領導的肯定性批示;組織2萬余名貧困人員參加就業技能、特色工種及崗位適應性等各類培訓;為貧困區縣培訓高層次緊缺人才1200余名;為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員98.6萬人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2018年,全市人力社保系統共接受國家扶貧督查、巡視3次以及市級常態化督查,未發現重大問題。

第六,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并重,全面加強系統行風建設。圍繞“正行風、樹新風,打造群眾滿意的人社服務”主題,扎實推進系統行風建設。堅持目標導向深化便民利民。調整、合并行政許可事項4項,精簡“無謂”證明70項。編制“三級四同”公共服務事項目錄清單39項,實現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同名稱、同類型、同依據、同編碼;編制辦事指南90項,讓群眾辦事有章可循、有標可依。51項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納入“全渝通辦”,其中95%的事項實現“一次不跑”或“只跑一次”;與公安、市場監管、衛生健康、民政等部門實現數據共享及業務協同,全年共享數據700萬余次。建立便民惠企舉措集中公布機制,制定并公布了人力社保支持民營經濟發展16條措施,人力社保部門為民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堅持問題導向深入督查整改。對全市人力社保系統12大類單位、1000余個機構、近5000個窗口、1.3萬名工作人員,組織開展抽查暗訪,通過“網上征、開會聽、上門收、暗訪查”共查找出大小行風問題394個,建立問題清單臺賬,逐項跟蹤整改銷號,已完成整改279個,正抓緊整改115個。啟動窗口單位“百日攻堅”專項行動,開展服務意識等問題集中整治,在門戶官網、12333電話熱線開設舉報投訴專門通道,及時接受群眾意見建議。同時,我們加強行風建設正面引導,開展100名人力社保服務標兵評選、100個優質服務窗口評選、群眾服務滿意度100%評價“3個100”活動。通過系統性行風整治,全市人力社保系統公共服務質量、效率和群眾滿意度得到提升。

2019年是機構改革實施的第一年,作為涉改部門,我們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按照高效協同的總體要求,堅決服從大局,只講落實、不講條件,及時劃出公務員管理、外國專家管理、軍轉安置、醫療生育保險、社保征繳等“4+1”職能,全力支持新設單位組建,加快推進人員轉隸等工作,確保了機構改革任務平穩有序推進,市級層面的改革基本完成。

(執筆人:李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阿县| 嘉兴市| 诸城市| 临猗县| 昭苏县| 遂平县| 吴堡县| 密云县| 雷州市| 盐津县| 南川市| 界首市| 华安县| 新宁县| 广饶县| 台北县| 永川市| 隆安县| 灵璧县| 昆明市| 三门峡市| 井冈山市| 新竹市| 徐汇区| 邹平县| 吉隆县| 信阳市| 文成县| 安庆市| 广宁县| 旬邑县| 陕西省| 江川县| 庆阳市| 八宿县| 隆安县| 宁波市| 山西省| 大邑县| 运城市| 通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