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經濟年鑒(2019)
- 唐青陽主編
- 3632字
- 2025-04-08 14:17:15
重慶財政
重慶市財政局
一、2018年發展回顧
2018年,全市財政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做到“四個扎實”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扣“六穩”工作任務,全力保障“三大攻堅戰”和“八項行動計劃”推進落實,扎實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較好地服務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第一,積極財政政策有效落實。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落地,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財稅政策。著眼于為企業和個人減負、為實體經濟降成本,落實中央出臺的各項減稅政策,全年新增減稅180億元。采取普遍性降費措施,停征行政事業性收費3項,降低政府性基金收費2項,取消主城區路橋通行費。通過資源整合、加快債券發行等方式,落實資金約2330億元,加大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支持城市路橋隧道、公路、鐵路、機場、軌道、水利等重大項目實施。落實資金92億元,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落實創新主體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等政策,激發創業創新活力,支持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汽車、電子產業穩產增效,穩步推進煤炭去產能相關工作。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充分運用獎補、貼費、轉貸等政策,撬動信貸融資約200億元。爭取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支持,為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授信100億元。
第二,政府債務管控更加有力。嚴守債務風險管控底線,切實做到債務總量心中有數、化解風險手中有策、債務監管肩上有責。組織全面摸底核查,建立風險隱患臺賬,實施風險預警,約談高風險區縣,不斷完善管控機制。督促落實債務管理主體責任,加強政府公益性項目建設資金管理,穩步推進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切實落實償債資金來源,將到期政府債券本息納入年初預算安排,保障及時足額償還。全年發行政府債券1014億元,其中,新增債券697億元,置換債券317億元。優化債務結構,全面完成存量政府債務置換目標任務。嚴格落實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和預算管理,截至2018年末,全市政府債務余額4690.6億元,政府債務率約67%,政府債務管理規范有序、風險總體可控。
第三,民生支出得到重點保障。優先保障基本民生資金需求,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全年財政民生支出3580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的80%左右。在幼有所育方面,擴大公辦園等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在園幼兒資助制度。在學有所教方面,對貧困學生等特定對象,落實免學費、教科書費等資助政策,支持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薄弱學校改造、教師隊伍建設和校園安保建設。在勞有所得方面,支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精準幫扶重點對象就業創業。在病有所醫方面,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經費標準從50元提高到55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450元提高到490元。在老有所養方面,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將老年人免費乘坐公共交通年齡下限由70歲調整為65歲。在住有所居方面,推進公租房、廉租房建設和周邊環境整治。在弱有所扶方面,城鄉低保人員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月均546元、410元,落實高齡失能特困人員每人每月200元的護理補貼。深入開展脫貧攻堅,安排專項扶貧資金52億元,足額落實18個深度貧困鄉鎮每年市級新增補助3.6億元政策,支持貧困區縣整合財政涉農資金138億元,對扶貧資金實施全流程動態監管。
第四,財政改革穩步推進。積極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對義務教育、學生資助、就業服務、養老保險、醫療保障、衛生計生、生活救助、住房保障等8個領域的18項基本公共服務,逐一劃分理順兩級財政支出責任。建立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激勵流域上下游區縣協同實施水污染處理、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保護。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支持組建重慶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構建資金、資產、資源整合統管的運作機制。推進市級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所屬企業集中統一監管改革,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全市國有資產管理情況。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推動地方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改革,出臺地方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實施意見和實施方案,明確改革目標和路徑。
第五,財政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深化預算管理改革,制定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實施意見,出臺市級預算管理辦法和市級基本支出、項目支出、重點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建立資金績效、審計結果與預算掛鉤的機制,基本構建起覆蓋預算編制、執行、調整、監督、公開的制度框架體系。啟動市級重點專項績效運行監控。強化扶貧資金監管,推進扶貧資金全過程追蹤問效。改進財政科研項目經費管理,修訂科技創新券、知識價值信用貸款風險補償等基金管理辦法,更好發揮科研項目資金效益。推動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實現全面運行,鄉鎮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實現全覆蓋。加強機構改革期間財政經費保障和規范管理。
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財政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財政收入增長放緩,汽車、電子等支柱產業和重點稅源貢獻下降,需要加快培育新的增長點;支出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部分項目支出進度較慢,導致財政資金閑置浪費,績效不高,重資金分配、輕項目管理的問題仍然存在;部分區縣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支出壓力較大,還存在脫離實際、超出自身財力過高承諾的現象,財政可持續性有待提升;一些區縣債務規模較大、風險較高,防范化解債務風險任務艱巨。對此,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統籌謀劃、改革創新、加強管理,努力加以解決。
三、2019年工作目標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全市財政系統將緊密圍繞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重點做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第一,加力提效,落實積極財政政策。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發揮出財政政策的更大效用。一是不折不扣落實各項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為企業和個人減輕負擔,以稅費的“減”推動經濟的“增”,真正做到服務經濟、涵養稅源。二是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堅持有保有壓,進一步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將一般性支出壓減5%以上,保障重點領域支出。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繼續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切實提高資金效益。三是加大政府投資力度。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統籌各類資金和政策,加快推進全市重大項目建設。注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
第二,集中力量,打贏打好“三大攻堅戰”。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整合資源,聚焦重點,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一是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妥善化解債務存量,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舉債融資行為。探索建立與風險管理相適應的資金周轉制度,深入推進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防止出現“處置風險的風險”。二是支持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強化財政投入保障,支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針對突出問題,完善體制機制,切實增強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全面加強各級各類扶貧資金監管。推動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三是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鞏固生態環境治理取得的積極進展。深入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行動計劃,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全面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第三,加強保障,堅決兜住“三保”底線。高度關注財政運行的可持續性,在落實好各項民生政策的基礎上,堅決兜住“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底線。一是建立財政可承受能力評估機制。全面評估區縣財力,綜合考慮運行情況、增長態勢、支出需求等因素,實事求是評價承受能力,并將其作為以后年度出臺支出政策、分配轉移支付和債券額度的重要依據。二是建立支出政策監控機制。在盡力而為的同時,更加注重量力而行,推動實施民生支出政策備案制度,著力清理規范過高承諾、過度保障的支出政策,避免陷入民生福利陷阱。三是健全“三保”托底機制。對應中央明確的“三保”范圍,足額打實年初預算,對存在困難的區縣,通過加大縣級基本財力獎補力度等措施予以托底。動態跟蹤區縣“三保”狀況,建立對財政困難區縣“三保”預算安排的審核機制和預算執行的約束機制,確保不發生拖欠基本民生資金等問題。
第四,深化改革,提高財政管理水平。對標對表中央和市委要求,不斷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持續提升財政管理效能。一是系統推進財政改革。跟進中央改革,制定出臺市與區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的分領域方案。建立轉移支付市級資金整合機制,增強困難區縣的資金統籌和保障能力。履行地方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逐步理順管理體制。完善財政對開發區的體制政策。二是切實加強財政管理。建立目標管理、運行監控等績效管理制度,積極推動績效管理擴圍提質。建立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體系。堅持問題導向,推進政府采購制度改革。三是主動接受各方監督。積極推進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各項工作,全力配合人大預算聯網監督工作。聚焦專項巡視、大督查、跟蹤審計等檢查發現的問題,堅決落實整改,進一步嚴肅財經紀律。增強預算透明度,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執筆人:陶俊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