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城鄉規劃和自然資源

重慶市城鄉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一、城鄉規劃

(一)城市規劃

一是全面啟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扎實開展現行總規實施評估和系列專題調研,加強部門、區縣對接,廣泛邀請國內外高水平專家學者、機構參與,初步形成國土空間規劃市級草案及區縣大綱。二是分區分片優化完善主城區控規。結合土地實施時序,分片區、分版塊優化規劃用地布局,重點做好中央活力區和八個城市副中心規劃提升,開展九龍半島、釣魚嘴半島、重鋼片區、菜園壩片區規劃策劃及控規優化工作,對“規劃一張圖”進行優化完善。三是深入推進城市設計工作。制定《重慶市城市設計管理辦法》(送審稿)。完善各專項城市設計導則,分片分類推進城市設計編制,將城市設計貫穿于城市規劃管理全過程,使城市設計與法定規劃同步編制、同期落實。四是統籌做好土地供應和建設項目安排。動態評估監測城市運行,完善規劃生成項目機制,落實“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和“一核心多中心”布局結構,以“6個OD”為導向,明確年度土地供應范圍,統籌項目優先安排時序。五是推進“多規合一”改革攻堅。集成資源本底、空間數據和規劃實施,疊合空間圖層,實現省域尺度、詳細規劃深度的建設用地多規融合。探索開展控規編制審批改革,大力參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建立“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臺,形成“一張藍圖”統籌項目實施機制。

(二)交通規劃

一是開展《主城區交通緩堵保暢規劃》編制,同步開展12個子專題的研究。二是開展主城區重點片區交通微循環規劃工作。在充分分析城市各功能組團發展定位等基礎上,結合實際特征針對性地提出加密次支路網、優化片區交通組織等交通微循環規劃方案和改善措施。目前已在九龍半島和回興片區試點規劃成果。三是開展南岸—巴南區濱江路增設新型有軌電車規劃研究。規劃建議選擇南岸區寸灘大橋站至蘇家壩站作為智軌首期試點路段,長度約13千米,并對首期示范路段開展了詳細規劃方案設計。四是開展渝西地區道路、軌道一體化規劃落地研究及重點片區案例示范。五是開展主城區停車專項規劃修編及近期建設規劃工作。結合主城區停車現狀及規劃分析,分區差異化開展公共停車場布點規劃。六是開展大都市區道路系統一體化落地規劃。開展主城區與周邊涪陵、長壽、江津、合川、璧山之間的城市道路一體化銜接,以及主城區范圍內城市道路與周邊公路一體化銜接深化。

(三)建筑規劃

一是完成《重慶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修訂,自2018年3月1日起施行。開展專項研究,增強修訂條文草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完成了《大面寬建筑重慶適應性研究》《停車位配建標準研究》《計容建筑面積方式及建筑面積計算規則研究》《建筑間距、退讓專項研究》。二是高質高效開展規劃審批。2018年,主城區共核發選址意見書353件次,總用地面積1242公頃;核發用地許可證601件次,總用地面積3887公頃,較上年同期減少13.88%;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1343件次,總建筑面積8407萬平方米,較上年同期增長28.79%。

(四)村鎮規劃

一是指導開展鎮鄉規劃評估及修編。圍繞長江沿岸、深度貧困鎮鄉及重要生態敏感區域,督促指導區縣按計劃開展鎮鄉規劃評估及修編工作。二是深化開展村規劃編制。完成城鎮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外7569個行政村的現狀分析和規劃指引類型的村規劃“全覆蓋”,其中3666個村規劃達到村域空間功能布局和建設深度。三是著力推進村規實施。推行村域“小掛鉤”,在保持村建設用地規模不變的前提下,結合農村傳統風貌、民族特色建筑保護,實現村規劃與村域增減掛鉤方案同步編制。長壽、墊江、奉節、城口等區縣作了有益的嘗試。四是優選村規示范案例。巴南區安瀾鎮頂山村、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九龍坡區含谷鎮寨山坪村規劃編制成果入選全國第一屆鄉村規劃優秀案例(全國共23個)。五是深入開展城鄉融合空間布局研究,基本完成《重慶市鄉村振興發展研究》《重慶市城鄉融合發展研究》專題研究。六是落實人才振興政策,選派規劃師下鄉,共選派2批18人次,赴鄉村振興試驗示范區縣重點鎮鄉開展技術服務工作。

(五)歷史文化保護

截至2018年底,重慶市有6個歷史文化街區、20個主城區傳統風貌區,18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5個市級歷史文化名鎮,1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5個市級歷史文化名村、74個中國傳統村落,25908處不可移動文物、257處歷史建筑,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和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涪陵白鶴梁、合川釣魚城,世界自然遺產武隆喀斯特及南川金佛山、世界自然遺產預備名錄奉節天坑地縫,36個風景名勝區、1004株古樹名木,7類主題遺產,以及411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是逐步建立名城保護法律法規體系。頒布施行《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完成《重慶市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送審稿,制定《重慶市歷史建筑和重要傳統風貌街巷現狀測繪成果標準》、傳統風貌規劃設計導則、城市紫線劃定技術導則。二是初步建立名城資源保護支撐體系。推進名城資源的申報、評定、公布、掛牌保護工作,2018年全市新增市級歷史文化名鎮7個、市級歷史文化名村17個、傳統風貌區1個、歷史建筑81處。建設重慶市歷史文化資源信息庫。三是進一步推進完善名城規劃編制體系。2018年4月啟動重慶市新總體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年底規劃成果已完成初審。指導各區縣新編、修編一批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規劃,實現全市已批準公布的各類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規劃全覆蓋。四是逐步建立名城規劃管理實施體系。啟動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文化風貌片區整體保護提升實施方案、朝天門片區治理提升規劃方案、主城區山城步道專項規劃。

(六)基礎測繪支撐

一是建成全市高精度現代測繪基準體系。建成兼容北斗、GPS、GLONASS的全球衛星定位服務系統,建成覆蓋全市的北斗衛星連續運行基準站網,實現覆蓋全市厘米級的實時、無縫、高精度的三維空間定位。完成36個基準站的北斗衛星服務系統升級改造,實現與全國基準體系的互聯互通。完成四川、陜西、湖北、湖南4省接邊區域數據共享及組網解算工作,推動與貴州省數據共享相關工作。截至2018年底,重慶市衛星導航定位服務系統在線單位474家,有效賬戶數量1747個。日均并發量突破300個,系統服務效能居全國前列。二是完成基本比例尺地形圖測制與更新。實現全市1∶10000、1∶5000比例尺地形圖全覆蓋,完成1∶2000比例尺地形圖測繪約10000平方千米,完成1∶500比例尺地形圖測繪4397平方千米。三是強化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獲取與應用。完成全市域2米分辨率航天影像采集8.24萬平方千米,無人機低空航攝影像采集270平方千米,優于0.5米的高分影像采集2.2萬平方千米。統籌建立全市影像資源數據庫。

(七)地理信息社會服務

一是扎實做好測繪成果分發服務與成果推廣應用工作。2018年共辦理測繪成果分發審批418次,向重慶市內外200余家單位提供了地形圖、地理國情普查、遙感影像、地下管線等各類測繪成果。二是認真開展地理信息成果服務。高效利用全市地理國情普查與更新成果、已有地理信息成果和各部門大數據建設成果,為規劃修編提供統一的編制底圖、空間技術分析和信息協同支撐。三是穩步推進應急測繪地理信息服務保障工作。完成了重慶市應急測繪資源數據庫系統的項目政府采購,啟動了該系統的建設工作。強化應急現場勘測能力,高效提供測繪地理信息應急服務。2018年7月14日派遣應急人員6名,出動了無人機2架、應急車2輛,及時獲取、處理、制作了主城區洪峰過境情況的正射影像,為城區洪澇災害治理、評估和市民人身財產安全提供保障。四是提升地圖公共服務水平。推陳出新一批區縣標準地圖、每周一圖、主城廁所電子地圖、手繪重慶、圖說巴渝等有影響力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產品。五是完善地理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功能。重慶市社會信息資源共享應用效果得到提升,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全面支撐“全渝通辦”、市場監管、證照分離、信用體系建設等改革事項縱深推進。推進“重慶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更新維護以及和“天地圖·重慶”的數據融合工作,為全社會提供優質高效的地理信息保障和支撐。

(八)法治建設

一是科學制定年度立法計劃。2018年,規劃和自然資源管理立法項目共9件,其中地方性法規4件,政府規章5件;審議項目2件,預備項目3件,調研項目4件。二是認真推進各項立法任務。《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經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自2018年9月1日起實施;《重慶市測繪管理條例》完成調研階段工作。代市政府起草規范性文件7件,已通過市政府法制機構合法性審查。三是有序開展規范性文件清理。清理出需修訂3部地方性法規、5個政府規章、12個市政府規范性文件、39個市規劃自然資源局規范性文件,共涉及修訂條文約400條。同時,還完成了涉稅清理、著名商標制度清理、軍民融合發展清理、產權保護清理等專項清理工作。

二、土地資源管理

(一)耕地保護

一是堅持落實耕地保護共同責任機制。分解下達2018年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組織開展2018年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及上報工作。二是健全耕地保護新機制。自2018年7月1日起,按“算大賬”核銷數量、水田、糧食產能三類指標的管理方式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出臺《重慶市國土房管局關于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的實施意見》,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三是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任務。全年補充耕地10.96萬畝,建設占用耕地10.5萬畝,全部按照“先補后占、占一補一、占優補優”要求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全年投入收購資金3億元,收購遠郊區縣新增耕地指標0.94萬畝,保障主城九區占補平衡需求。完成占補平衡指標市場交易3.11萬畝,交易金額10.02億元,發揮市場對補充耕地指標的配置作用。四是建立耕地質量監測評價常態化機制。建立全市耕地質量監測體系,劃定全市耕地漸變類型區,在全市主要涉農區縣布設1029個監測樣點,動態掌握全市耕地質量等別變化情況;建立了耕地質量“日常項目評定、年度更新評價、定期全面評價”制度、耕地質量和耕地產能評價制度。五是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年投資22.45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127萬畝;向14個國家級貧困區縣切塊下達補助資金4.57億元,支持貧困區縣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聯合市級四部門印發《重慶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圖入庫及新增耕地認定實施方案》,統一全市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管理和新增耕地認定要求。六是有序推進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全年完成農村建設用地復墾項目1214個,總計減少建設用地規模4.18萬畝;按照“以需定供、建卡貧困戶優先、貧困鄉鎮優先、貧困地區優先、急難險重優先”的原則,制定了分期、分批實施計劃。

(二)土地計劃及建設用地審批管理

2018年,全市共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9769公頃。加大鄉村振興用地支持力度,安排鄉村振興各類用地計劃指標1327公頃,較2017年增加25%,其中鄉村振興專項指標267公頃、農民建房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專項指標500公頃、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專項指標560公頃。強化重點項目用地保障,全力保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用地。2018年,全市共計審批各類土地轉用和征收1419宗,總面積15299公頃,其中農用地14075公頃(耕地8364公頃)。在審批的土地轉用和征收中,工礦倉儲用地3652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992公頃、住宅用地1789公頃、公共管理與公共設施用地2050公頃、商服用地848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115公頃、其他土地2854公頃。加快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國家級項目用地預審獲批4件1144公頃,完成市級項目用地預審150件2256公頃。

(三)土地供應

2018年,全市辦理建設用地供應審批16459公頃。按土地供應方式劃分,出讓5562公頃,劃撥10897公頃。按土地用途劃分,供應工礦倉儲用地2271公頃,商服用地590公頃,住宅用地2749公頃,其他用地10849公頃。一是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全市土地價款財政入庫約2135億元;市級土地出讓凈收益約646億元,超額完成500億元的目標任務。2017年度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7.3%,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指導萬州區節約集約用地受到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通報表揚。建設用地使用權二級市場建設試點工作順利通過部驗收,評分在全國34個試點市、縣中排名第三,被評定為成效顯著地區。二是落實城市提升重點工作。貫徹落實加強土地出讓統籌管理的要求,形成了年度供應計劃編制、土地儲備機制改革、出讓合同補充條款、市場監管和支持軌道交通建設等多個政策文件;牽頭推進利用主城區邊角地建設92個社區體育文化公園工作,首批30個項目已全部投入使用,被自然資源部作為低效用地再開發典型案例向全市推廣。開展“兩江四岸”范圍內土地利用現狀清理,推進重點項目減量、降高及收回土地項目等工作;穩步推進“增存掛鉤”工作,截至目前已處置批而未供土地11.2萬畝(超額完成6.7萬畝的年度目標),處置閑置土地1.1萬畝(超額完成0.4萬畝的年度目標任務)。

(四)地票交易

2018年,全市成交地票4.06萬畝、75.2億元,累計成交地票28.23萬畝、550.11億元。一是把握市場趨勢促交易。把握房地產市場走勢,通過密切銜接供需、有效把控節奏、儲備地票調節等措施,地票交易市場平穩有序運行,全年成交地票繼續保持在4萬畝以上。二是助力脫貧攻堅。全年累計優先交易貧困區縣地票2.4萬畝、44.35億元;優先市場化調劑貧困區縣補充耕地占補平衡指標0.93萬畝、2.51億元。爭取國家部委支持,城口、巫溪、彭水、酉陽4個扶貧開發重點縣納入了國家統籌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范圍,調劑任務2900畝,按復墾為一般耕地30萬元/畝計算,可獲得資金8.7億元。三是促進持票準用常態化。深入貫徹落實持票準用制度,全年使用地票4.05萬畝,同比增長14.73%。四是拓展地票生態功能。確定巫溪、城口、彭水、酉陽、奉節、巫山6個貧困縣為“生態地票”試點縣,復墾形成宜林宜草地3785畝,已交易地票1488畝、2.77億元。

(五)農村實物產權交易

一是規范組織交易。2018年,全年完成農村實物產權流轉交易18.95萬畝、12.58億元,全面實現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在線運行。二是完善市場服務體系。24個涉農區縣將市場體系延伸到鄉鎮,黔江等5個區縣實現交易“零”突破。三是拓展開發新品種。探索集體經營性資產交易,加快推進小型水利設施使用權進場流轉,發布小型水利設施使用權交易項目6宗、完成交易1宗。四是優化抵押融資交易鑒證業務。辦理農村產權抵押融資交易鑒證14宗、金額8475萬元。五是積極開展鄉村民宿網絡營銷。民宿在線營銷平臺進駐135家民宿,全年實現巴渝民宿客房收入109.5萬元,累計實現客房收入183.74萬元。

(六)土地整理

2018年共實施市級土地整治項目27個,規模11.83萬畝。以土地整治工程帶動鄉村地區空間優化、產業發展和生態宜居,豐富農田景觀,塑造優美田園風貌。同時,以項目為載體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探索實踐,策劃啟動5個市級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整治項目,先期實施榮昌清升鎮古佛山社區、潼南太安鎮蛇形村、梁平合興鎮“中華名柚園”3個項目,下達投資1.46億元。布局18個深度貧困鄉鎮土地綜合整治扶貧項目,下達投資3.7億元。

(七)土地儲備

一是嚴格規范土地儲備機構管理。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對全市土地儲備機構施行名錄管理,土地儲備機構數量確定為41個,包括市級儲備機構1個,兩江新區、萬盛經開區和38個行政區縣各1個。二是認真完成主城區土地儲備現狀清理。主城區現有儲備土地84.40萬畝,其中整治性儲備18.74萬畝,控制性儲備65.66萬畝,在控制性儲備中有37.71萬畝已完成了土地征收轉用。三是積極申報土地儲備專項債券。2018年,全市共申報土地儲備專項債券350億元,并已全部發行完畢。

(八)土地執法與土地督察

2018年,開展衛片執法檢查,全市立案查處違法用地948件,收繳罰款5951.33萬元,沒收違法建筑物335.11萬平方米,拆除違法建筑物28.6萬平方米。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成都局在重慶市開展了土地例行督察(例行督察范圍為武隆區、梁平區、墊江縣、石柱縣、豐都縣、忠縣6區縣),相關區縣全面完成階段性整改任務,順利通過了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成都局的核查驗收。

三、地質礦產管理

(一)地質災害防治

2018年,全市共發生地質災害210起,造成14人死亡和7人受傷,成功預報和處置200起,安全撤離群眾2249人。一是立足于“防”,堅持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對8處重大隱患點實施專業監測,建設渝東南片區2000余處地災隱患點自動簡易監測預警項目;落實16568名“四重”網格員做好巡查排查、監測預警等防范工作。二是組織開展“三查”工作、高位山體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和長江沿線(豐都、涪陵段)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啟動了巫山、巫溪、奉節、武隆4個區縣地質災害精細化調查。三是助推精準脫貧攻堅,加強技術指導和支持,組織對18個深度貧困鄉鎮開展隱患排查,制定“一點一策”,落實市級專項資金7500余萬元,支持相關區縣實施地質災害隱患工程治理16個、鄉鎮整體搬遷1個、排危處置8個。四是加強綜合治理,安排市級專項資金1.2億元對20處重大隱患點實施工程治理;安排市級專項補助資金2648.4萬元,支持16個區縣對183處隱患點內威脅群眾6621人實施搬遷避讓金土工程。五是強化專項督查,聯合開展防汛防地災專項督查;科學調度,加強研判會商,動態掌握雨情并提前發布預警信息,調派領導干部和市級專家赴重點區縣駐守指導,開展2018年忠縣復興鎮譚家壩滑坡市級綜合演練。六是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支持,成功申報全國重點省市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連續五年獲得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持,2018年中央專項補助資金已落實4億元。

(二)礦山環境保護

一是加大力度推進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全年治理(復墾)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701公頃。制定《重慶市國土房管局關于印發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項目管理辦法的通知》,嚴格項目管理及自然恢復與工程恢復項目的認定、驗收標準。持續推進渝北玉峰山二、三期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渝北羽田煤礦、前鋒采石場、巴南洲欣采石場等12個市級投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項目。二是成功上線“重慶市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項目管理系統”,實現全市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項目信息化管理。三是以綠色礦山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礦山開發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聯合十個相關市級部門印發了《重慶市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方案》,研究制定了《重慶市綠色礦山標準及評價體系》和《重慶市綠色礦山建設發展規劃》,按照“邊開采、邊治理”的要求,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建成綠色礦山27個。四是嚴格執行礦業權設置區劃及分區管理制度,制定采礦權設置及準入管理暫行規定,規范采礦權現場復核工作標準,把好采礦權空間、規模和礦種準入關口。發布全市主要礦產資源“三率”指標技術要求,提高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五是加大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力度,制定自然保護區內采礦權退出工作方案和獎補標準,自然保護區內采礦權退出33宗,“四山”管制規定發布后新批采礦權退出15宗。化解過剩產能,推進關閉煤礦采礦許可證注銷和退還采礦權價款工作。2018年完成注銷采礦權許可證111個,并積極開展關閉煤礦退還采礦權價款工作,全年退還煤礦已繳納采礦權價款共計1.85億元。

(三)地質遺跡保護

云陽普安恐龍化石發掘保護及研究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發現了14層含恐龍化石、時代連續的巖石地層,連綿至少15公里,被譽為“埋在地下的恐龍化石長城”。同時,在新田溝組發現了恐龍化石,填補了恐龍演化序列年代的空白。截至目前,共發掘出侏羅紀沙溪廟組和新田溝組恐龍化石12805塊,化石石膏包548個(內含化石,尚未揭開),含頭骨、牙齒、頸椎、背錐、尾椎、肋骨等,幾乎涵蓋恐龍所有骨骼部位,經專家鑒定分屬基干蜥腳型類、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劍龍類等5個恐龍類別;撰寫研究論文5篇,其中投向國內核心期刊2篇、發表1篇;陸續將向國際核心刊物投稿3篇;復原裝架了蜥腳類、鳥腳類2種恐龍模型,云陽普安恐龍首次以直觀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野外采樣取得的侏羅系凝灰巖樣品屬四川盆地首次發現,對破解西南地區侏羅系地層絕對年齡這一迄今仍未解決的學術難題以及分析云陽恐龍集群死亡原因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萬州鹽井溝哺乳動物化石發掘及修復裝架取得了較好的階段性成果。目前已發掘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其中有14具較為完整的化石骨架,包括劍齒象、熊貓、巨貘、犀牛、牛、麂、野豬、獾、鹿、羚羊、陸龜、小靈貓、豪豬、竹鼠等;完成了8具代表性強的化石模型骨架的制作。

(四)礦政儲量管理

截至2018年底,全市發現礦產資源72種,查明資源儲量的有46種,與2017年數據相同。錳礦、鋁土礦、巖鹽、飾面用灰巖新增資源量分別為5200萬噸、1750萬噸、5.6億噸、3.3億立方米。圍繞地質勘查與儲量管理工作任務,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程度邁上新臺階,實現1∶200000區域地質調查全覆蓋、1∶50000區域地質調查覆蓋率75%目標,發現6924平方千米的富硒土地。助力精準扶貧,發現115處地質旅游資源體、25處礦點以及158處水資源點、200平方公里土壤質量情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調查76080平方千米生態旅游地質資源區域,圈定865處生態資源點,全面退出自然保護區內探礦權21宗,清理過期(失效)探礦權40宗。全面落實依法行政要求,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及儲量登記納入政府權力清單行政確認事項,辦理儲量評審備案82件、儲量登記70件,完成全國儲量直報審查4次,審批建設項目壓覆重要礦產資源16宗;開展探礦權人勘查公示信息實地核查,持續推進工程建設領域區域性壓礦評估、陳列實物地質資料采集等專項工作。對表中央要求,發揮礦產資源規劃指導和管控作用,認真落實分區管理、總量控制、開采準入制度,落實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制度,開展古生物化石監督管理工作,通過礦產地戰略儲備和安全監測預警等手段保障礦產資源安全。

(五)采礦權審批管理

繼續以現場復核為著力點,進一步規范采礦登記管理。全市2018年完成現場復核礦權351宗。全市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全年共辦理采礦權登記業務462宗。著力推進礦產資源專項收入征收工作。2018年全市征收采礦權出讓收益(價款)7.29億元,其中市級征收4.49億元,區縣級征收2.80億元。全年市級征收采礦權使用費150萬元。加強采礦權市場培育,推出開發利用前景好、有市場需求的采礦權公開招拍掛出讓,礦業權市場交易活躍度有所提高。2018年全市出讓采礦權143宗,成交金額189493萬元。其中市級出讓35宗,區縣級出讓108宗。

(六)地質勘查

一是堅持地質先行,組織開展了1∶50000、1∶250000土地質量地質調查和1∶50000區域地質調查,為土地資源利用,以及發展特色農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生態旅游、地質環境保護治理等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二是科學部署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組織在城口、秀山開展錳礦整裝勘查工作,預計分別探獲資源量4500萬噸、700萬噸,有望提交3個大型錳礦床、3個中型錳礦床;黔江新增1個中型鋁土礦床;城口、巫溪等探獲飾面用灰巖3.3億立方米。三是全力推進“18個深度貧困鄉鎮資源綜合地質調查”,深度對接扶貧需求。

(七)頁巖氣勘探開發

統籌推進頁巖氣勘查開發工作,涪陵頁巖氣產氣量穩中有升,渝西頁巖氣實現新突破,重慶頁巖氣公司足202-H1井獲45.67萬立方米/天測試產量,中石油西南油氣田黃202井獲22.37萬立方米/天測試產量,展示了渝西地區頁巖氣資源具備大規模開發潛力。截至目前,全市頁巖氣勘查開發累計投資約428億元,開鉆頁巖氣井560口,投產370口,探明地質儲量6008.14億立方米,建成年產能100.63億立方米,累計產氣210.7億立方米。其中,2018年開鉆頁巖氣井56口,投產95口,預計全年產氣66億立方米,同比增加6億立方米,增長10%。

(八)礦產資源執法監察

2018年,全市保持礦產資源執法高壓態勢,組織開展“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全年查處礦產資源違法案件171件,共處罰沒款625.82萬元,移送公安機關15件17人,維護了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秩序,防止了因非法采礦導致的安全事故。開展2018年度關閉煤礦專項督查,派出134名督察員對全市2013年以來的665個關閉煤礦開展了全面巡查,現場督察井口1750個,常規督察礦權243個。

(執筆人:任治淑、魏智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宁县| 涞源县| 齐河县| 赤水市| 太谷县| 介休市| 博野县| 高邮市| 黄浦区| 二手房| 宁波市| 杭锦旗| 海门市| 安阳市| 镇平县| 邵阳市| 庆城县| 永和县| 黑山县| 青阳县| 正定县| 武隆县| 迭部县| 宁安市| 兴文县| 来凤县| 乌审旗| 凤城市| 舒兰市| 田林县| 铜陵市| 长春市| 元朗区| 漾濞| 武穴市| 建昌县| 普洱| 仁化县| 伊川县| 镇巴县| 策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