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產與新消費:互聯網發展背景下的階層結構轉型與生活方式變遷
- 朱迪
- 1499字
- 2025-04-08 17:49:17
四 本書結構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于現有研究討論社會發展和社會轉型視角下的消費模式,為本書設定歷史的和結構性的社會背景。第二章考察制度和社會轉型過程中的食品消費、子女教育消費、子女品味培養、可持續消費、文化消費和互聯網使用,這些既是轉型社會中的重要消費議題,也涵蓋了中產階層消費的重要領域。本章將借鑒已有理論和研究發現并試圖尋找研究空白。第三章討論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消費模式,從改革開放之前的“單位社會”到改革開放之后的“藍領社會”,再到當代的“白領社會”以及互聯網發展背景下未來可能走向的“自由職業社會”。社會結構在轉型,消費和供給模式也在發生轉變,第三章重點討論當前“白領社會”中的消費趨勢。
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關注新中產階層的概念、構成和特征。第四章梳理了階級概念的重構以及從中產階層到新中產階層概念的演變,指出中產或者新中產是一個流動的概念,特別關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產業結構升級、高等教育普及背景下中產階層的壯大和新中產階層的興起:隨著互聯網和新經濟的發展,中產階層中逐漸剝離出一批就業、收入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更加符合典型中產意識形態的群體,也涌現出一批互聯網相關的文化創意職業,這些群體構成了中產階層新的有生力量。第五章綜合使用已有研究發現和數據分析,闡述了新中產階層的構成、特征和職業流動,并指出:在職業地位獲得和財富積累的意義上,互聯網是新中產階層的生產力,同時互聯網和信息技術也重構了中產階層和新中產階層的公共參與模式,重新賦予公共參與之于中產階層的意義,個體如何區分和連接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能夠和應當以什么樣的姿態參與到公共生活中。第六章基于已有研究和定量數據,分析中產階層的主客觀福利,具體包括收入和消費特征、生活滿意度、主觀認同與社會態度等,作為理解中產階層和新中產階層消費模式的重要背景。
第七章到第十三章從多個領域討論中產階層和新中產階層的消費模式。其中,第七章到第十章關注日常消費和新興消費,包括飲食消費、文化消費、子女養育消費和可持續消費。在第八章和第九章將會看到文化消費與階層區分的關系和作用機制,以及新中產階層如何培養子女的文化品味從而實現文化資本再生產。可持續消費兼具新興消費和公共參與的特征,飲食消費也側重討論人們減少吃肉的可持續性轉型的努力。第七章的定性分析和第十章的定量分析將展現中產階層對于可持續消費的態度和實踐以及轉向可持續消費的制約因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重點討論互聯網相關的新消費及其后果。從第十一章的分析將看到互聯網如何作為日常消費框架、作為技術工具、作為新興消費塑造新中產階層的生活與消費。第十二章強調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對人們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已經超越了框架性、工具性的影響,而是在更深刻的意義上構建了一種“社會規范”。第十三章追蹤研究了2008年和2018年都訪談過的四位中產階層成員,分析他們的工作、消費、品味以及困惑和焦慮是否發生了變化,背后的影響因素和社會-經濟機制有哪些,面對社會變遷和制度變遷如何回應與選擇,從歷史和時間的視角考察中產階層的生活方式、文化認同以及社會功能。
[1] 事實上,對于比較富裕的被訪者來講,收入構成較復雜,比如正處于創業階段的被訪者,作為創始人給自己發的工資較低,但是有股權、分紅以及長期收益。此外,也可能出于隱私考慮,被訪者往往難以提供一個較準確的數字,有的甚至以家庭支出情況取而代之。不同于定量調查需要問清楚具體的收入金額才能夠判斷一個人是否屬于中產階層,定性訪談可以允許收入大致范圍這種模糊的信息,但能夠關注收入構成的復雜性和收入獲得機制等更重要的問題,這是定性訪談在研究收入來源較復雜并且對收入匯報較敏感的富裕群體時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