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成果·潮州菜系列教材·潮菜工藝學作者名: 陳育楷 陳俊生編著本章字數: 5860字更新時間: 2025-06-04 10:35:54
第一節 潮菜的形成和發展
烹飪,是人類文明的產物;人類文明的進步,必然促進烹飪的發展。我們研究某一地方烹飪菜系的形成和發展歷史,就必須同該地區的經濟、文化、政治背景及自然環境聯系起來,研究潮菜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如此。
一、潮汕民系
(一)潮汕民系的歷史由來
距今約8 000年前,潮汕大地就有先民居住;6 000多年前,陳橋人就在潮汕海濱過著漁獵生活;先秦時期,閩越人在這里繁衍生息,但那時的住民,還不是我們今天所稱的“潮汕人”。那么,潮汕人又是從哪里來的呢?這與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大規模移民有關。
西晉惠帝在位期間,中原地區發生了“八王之亂”(291—306),連年戰爭,民不聊生,河南人一路南下避難。在這之后的唐末黃巢起義、宋末宋帝南逃也是類似的情況,戰爭迫使中原人一次又一次進行大規模南遷。南遷的中原漢人,經福建而后入潮汕,在宋元年間,迎來移民高潮。此后,中原漢人與當地南越先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不斷融合,繁衍至今,成為今天的潮汕人。
(二)潮汕民系的生活環境
潮汕地區位于廣東省最東部,包括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和汕尾市。潮汕地區總面積約10 346平方公里,潮汕平原是廣東第二大平原,貫穿于潮汕平原的韓江是廣東第二大河。
潮汕平原依山臨海,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十分適合農作物的生長。
(三)潮汕民系的飲食文化
潮州的工夫茶體現了潮汕文化特色,是中國茶道的傳承與發展。
潮州人喜歡喝粥,俗稱“潮州糜”,其做法、食法與廣府和客家有所不同,講究的是米湯黏稠,米粒剛剛爆腰,因此不能把米粒煮到糜爛。這是適于亞熱帶地區人民食用的四季咸宜的佳品。
(四)潮汕民系的地方語言
潮汕地區的方言主要以潮州話為主,部分地區為客家話。
(五)潮汕民系的性格特點
1.宗族觀念強
歷史上的“舉家南遷”是促成今天潮汕人民宗族意識特別強的原因之一。在今天的潮汕鄉村,不少人還喜歡在自建房的門楣上題上家族的堂號(也叫“郡望”),來表明其家族的根源,所以在潮汕地區,祠堂是極為常見的。強烈的宗族意識使得潮汕人“傳宗接代”的觀念愈加濃烈,然而時代在發展,思想在進步,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
2.團結刻苦,善于經商
因封閉而團結,因大海而敢闖。盡管精細的潮汕人將精耕細作發揮到了極致,但仍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另外,潮汕三面環山,陸上交通不便,因此海洋成了潮汕人唯一的開拓方向。而海洋文化,也孕育了潮汕人敢于拼搏、闖蕩天下的開拓精神,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特別的群體——潮商。
3.敢拼敢闖,心念家鄉
今天,生活在潮汕地區的潮汕人有1 000多萬,遍布中國其他省份的潮汕人亦有1 000多萬,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生活在海外的潮汕人。很多潮汕人憑借吃苦耐勞、務實的性格特點,通過經商起家,成就大業。
當然,在我們熟知的潮汕名人中,不僅有敢拼敢闖的商人,也有學識淵博的文人學者,他們不管身在何方,都無時無刻不掛念著家鄉,支持家鄉建設,為潮汕地區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二、潮州與潮汕
“潮州”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隋開皇年間(581—600),此后的1 400多年都是指今廣東省東部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所管轄的潮語地區,也包括梅州豐順、大埔等地區。故潮州是潮州民系文化的中心。然而今天的潮州,是廣東省的一個地級市。
“潮汕”一詞的出現,至早在晚清時期。汕頭開埠后,貿易經濟發展起來,出現了“潮”“汕”并稱的情況。
潮州文化中的“潮州”,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地方名稱,而是歷史留給一個民系族群的文化符號,因此,潮州文化是這一特定民系所共享的文化資源。
三、潮菜的概況
中國八大菜系包括川菜、魯菜、蘇菜、徽菜、浙菜、湘菜、閩菜、粵菜。其中潮州菜、廣府菜、客家菜統稱為“粵菜”。
潮州菜簡稱“潮菜”,源于廣東潮州,簡稱潮菜,是當今所有講潮州話地區(包括現今廣東省東部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所管轄的潮語地區)的地方菜,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潮菜在選材用料、烹飪技藝、菜品的形式和口味上均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例如獅頭鵝體大肉細,以它為原料鹵制成的潮州鹵鵝,咸香可口,尤其是鹵鵝的翅、掌,耐嚼味濃,歷來被人視作下酒的佳品。又如蠔煎,雖然其他沿海地區也有蠔,但以蠔為原料,調以薯粉,加入鴨蛋,再以平底鍋用“豬油”烙成的具有潮菜特色蠔煎卻幾乎沒有。
(一)潮菜的歸屬
秦朝以前,潮州地處閩越地區,到秦始皇時期,潮州被劃入南海郡,隸屬廣東,一直到今天。
“以形勝風俗所宜,則隸閩者為是”,可知潮菜的淵源可追溯到古代閩越之時,其特色與閩菜有同源之處。這時的潮汕平原居民稱為“越人”,喜歡吃雜食。秦以后改屬廣東,與廣府菜一樣,因受中原飲食文化的影響,潮菜自成一格,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二)潮菜的源流
潮州陳橋村的貝丘遺址曾出土了大量的貝殼、炭骨、灰土、粗陶片,以及豬、鹿、牛、魚、龜的骨骼等,它們是新石器時代(距今約6 000年)潮州先民飲食文化的實物見證。因此,關于潮菜的源流,我們很難確定一個具體的年代,只能得出一個大概的時間范圍。
1.雛形期
關于潮菜形成及古代潮菜的形式特點,我們只能通過相關文獻得知一二。
例如,唐代陳元光《漳州新城秋宴》中有:
琥珀杯方酌,鮫綃席未塵。秦簫吹引鳳,鄒律奏生春。縹緲纖歌遏,婆娑妙舞神。會知冥漠處,百怪惱精魂。
詩題點明“漳州新城”,據民國《潮州志·沿革志》記載,“漳州新城”原來就是潮州的屬地,那么可知漳州官宴之排場如此,原首府潮州應也是如此,甚至更有過之。
又如唐代劉恂《嶺表錄異》中有:
廣之潮、循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爭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即燒烤)。
這則有趣的記載說明了當時的潮州人,品味水平已經非常高,正如潮州民諺所說的“潮州人衺食”,烹飪食材種類豐富,食材來源廣泛。
枸櫞子,形如瓜……南中女工,競取其肉,雕鏤花鳥,浸之蜂蜜,點以胭脂,擅其妙巧,亦不讓湘中人鏤木瓜也。
把鏤雕過的構櫞子“浸之蜂蜜,點以胭脂”既是妙巧的手藝,亦讓我們依稀看到了當代蜜餞和?席上食物雕刻件的雛形,十分精致。
更能反映唐代潮菜風貌的文獻,應推韓愈的《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
鱟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砐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蛤即是蝦蟆,同實浪異名。
章舉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余數十種,莫不可嘆驚。
我來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調以咸與酸,筽以椒與橙。
腥臊始發越,咀吞面汗!。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
開籠聽其去,郁屈尚不平。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
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并。聊歌以記之,又以告同行。
本詩作真切地體現了潮菜的一些顯著的特色。可概括為三點。一是食料豐富(數十種),多海鮮;二是物料鮮活,烹飪前要給食客過目,“驗明正身”。正因如此,韓愈才會將鱟的形狀形容如戰國趙惠文王的帽冠,才會有“砐相黏為山”“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的具體描述;三是菜式上席時須配上相應的蘸料。“調以咸與酸,筽以椒與橙”,當然不是指食客親自下廚煎煮,而是在席上自“調”、自“筽”。“筽”,意為包住、覆蓋,即將食物蘸上椒鹽、椒油或橙汁、橘油等不同類型的蘸料。
唐代元和十四年(819),韓愈因諫迎佛骨,得罪了唐憲宗李純,被貶到潮州當刺史。韓愈來到潮州,也隨身帶來了中原廚師。詩中描繪了他看到潮州人所吃的各種食物,并懂得以椒與橙等調味。由此可見,當時的潮州人已有相當水平的烹飪技藝,不僅能利用當地的海特產烹制帶有地方特色的菜肴,而且還懂得通過鹽、醬、醋、椒和橙等調味。韓愈最開始吃的時候很不習慣,感到很臊腥,吃下去不斷流冷汗。因此,韓愈剛到潮州時,堅持吃自己帶來的中原廚師所烹制的北方口味菜肴。后來廚師將潮州的飲食習慣相融合,便形成了獨特的南方烹飪流派——潮菜。
宋代的潮州宴席特別是官宴,有兩個特點:
一是宴會環境多儒雅之氣。北宋崇寧元年(1102),“一拂居士”鄭俠到潮州,受到了潮州多位官員的真誠款待,其《上曹大夫》中有:
是日佳筵在連理,賓從翕集何舒徐。
大斗所酌真醍醐,珍肴異果瓊瑤鋪。
巨觴瀲滟巡數勸,惟恐不醉非賓娛。
別有芙蕖對芳席,五干十花圖在壁。
佳釀珍肴,錯雜陳列,反映了一種高雅的氛圍。
二是宴會與茶飲相結合。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7),“潮州八賢”之一張夔的《送舉人》中有:
銀鉤健筆揮顏書,燕闌歡伯呼酪奴。
后一句詩的意思是:酒宴已近尾聲了,客人正催著上茶。如今潮汕一帶至今仍在實踐的宴會中間或末段必飲茶的程式,早在北宋已形成。
可以說,在中晚唐時期,潮菜的一些基本特點已初步形成,且一直衍傳到了當代。
2.定型期
在經過了明清易代的大動亂以及遷界與復界、海禁與開禁之后,到康熙后期和雍、乾、嘉、道時期,潮州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發展高峰。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社會風氣在明末已趨奢靡的基礎上進一步走向浮華。而正是這種浮華的社會風氣促進了飲食業的發展。此外,在潮菜成形的過程中,尚有四個不容忽視的促發因素:
其一,清代是潮州人向外開拓的上升期,伴隨著經商者的足跡,無論通都大邑還是海外商埠,都形成了龐大的潮商幫,并建立了相應的會館。于是,旨在為鄉人提供鄉味的潮州菜館亦在外埠應運而生。而潮州菜館要想在與外地菜系酒家的激烈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在堅持自家特色的同時,勢必要廣泛汲取其他菜系之所長以迎合眾口,招徠顧客。這對于豐富潮州飲食文化的內涵,促進潮菜的成形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其二,潮州人早有向海外開拓的傳統,清初海禁解除后,更興起了海外移民的高潮。海外潮人有極其濃烈的鄉土觀念,只要條件許可,他們便會返鄉祭祖省親。這種頻繁的來往、交流,自然會使其將居留地的某些土特產與食俗等帶入家鄉,從而對潮州本地的飲食方式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拓展了潮菜的物料范圍,豐富了潮菜的加工手法。如“沙茶醬”被引入潮州后,逐步衍化出“沙茶火鍋”“沙茶牛肉諽條”“沙茶牛肉芥藍”等菜式,進而形成“沙茶食品系列”,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
其三,潮州人有較強的泛神崇拜的意識,又很重視歲時節序,故迎神賽會與祭祀活動舉辦頻繁。各村都有自己的祠堂、公廳,擁有崇奉“地頭老爺”的庵堂、宮廟。頻繁的神事活動,大都離不開“吃”。況且潮州人又重親情、鄉情,不愿在“人情物理”上有所虧欠,故宴請酬酢也是常有之事。這種與民俗融為一體的大眾飲食文化形態,對潮菜的普及和發展,亦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祭祀時必供奉時新諽品,這對于潮州小吃、糕點的多樣化和精致化發展,更是裨益多多。
其四,農產品、水產品的不斷開發,使食料品類多樣,加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使城鄉市場供給充裕,為大眾飲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食料源。
(三)潮菜的發展
清末民初,汕頭作為新興的通商口岸而崛起,國內外商賈云集,市場繁榮,酒樓菜館林立,名師輩出,名菜紛呈,潮菜進入了一個飛躍發展的時代。20世紀30年代是舊社會潮菜最興旺發達的年代,這是大家所形成的共識。當時的汕頭已由原來的小商埠一躍成為全國第三大港口,所謂“舟車輻輳,商賈云集”。由于經濟勃興,“汕頭巨商及內地殷戶在汕頭行樂者,為數甚多,故大酒店的建筑如雨后春筍”。大批潮菜的名師高手,也在這一時期薈萃汕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潮菜迎來了發展的新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春風推動了潮汕地區經濟的發展。華僑探親和旅游觀光等活動日益頻繁,使餐飲市場空前繁榮。各類酒店、賓館、酒家、風味餐館發展迅猛。
伴隨著潮汕人的外遷足跡,除了本土的潮菜外,還出現了“港式潮菜”與“泰式潮菜”。20世紀60年代,由于富有的“香港潮人”不斷增多,加上親朋好友聚會或洽談生意都喜嘗家鄉菜,一些“香港潮人”經營的大排檔便改為潮菜店鋪,檔次也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而逐步提高。
香港有七百多萬人口,潮汕人占了約二百萬,且富商巨賈占了相當的比例,他們都非常喜歡家鄉菜,為了吸引這一龐大的消費群體,許多酒樓花盡心思制作了各式各樣的潮菜,使潮菜在香港成為一種時尚,并將這種影響擴大到了海外。
由于香港是國際性港口城市,過往客商有來自五洲四海的洋人、華僑及內地各方人士,同時廣府菜在香港長期獨攬廚壇,使得潮菜要在香港發展起來,不僅要占領市場,還必須兼顧各方客人的食俗和口味,創新發展,于是有了“港式潮菜”。
港式潮菜有兩個特點,一是它的烹調方法基本還是潮菜的烹調方法,二是它具有西餐的某些特色。例如在調味方面使用沙拉醬、OK醬、沙司醬、黑椒汁、果汁等。另外,港式潮菜也會使用廣府菜的一些調味料及烹調方法,如用蠔油、椰汁、牛奶等調味和制作“砂鍋煲”“鐵板菜”等。港式潮菜還有用老香黃燉水鴨,用姜汁燉燕窩與雞蛋白。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大批香港廚師被聘到內地各個城市的賓館飯店從事潮菜的烹調工作,為潮菜迅速占領市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潮菜的海外拓展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同樣,世界上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菜,這還得從潮汕華僑的遷移史說起。
1.潮人的海外遷移
潮汕人向海外移民,可追溯到宋元,清代開始有了一定的規模,到汕頭被列為對外通商口岸起發展至高峰,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改革開放期間,幾百年間連續不斷。尤其是明末清初,隨著朝廷“海禁”政策的變化,潮汕一帶的非法海外貿易活動頻繁。那時有一批潮人向東南亞鄰近國家輸出各種各樣的貨物,遠的甚至到達葡萄牙、荷蘭等國家,這種海外非法貿易的興盛,不僅促進了潮汕社會經濟的繁榮,還使得部分潮商到達海外商埠后便留下來,成為移民。明朝中葉,饒平人林道乾就率領部眾2 000多人到達泰國西南部北大年定居,創造了潮州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群體遷移的紀錄。近代,隨著汕頭的開埠、“契約華工”的出現和當時潮汕地區幾次災情的發生,潮人日趨貧困,民不聊生,在這種背景下,大批潮人登上“紅頭船”漂洋過海,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浪潮。
據《汕頭海關志》記載,1864—1911年的40多年間,潮汕地區約有294萬人背井離鄉,遠涉重洋謀生。僅1907年第一季度從汕頭坐船出海的就有4萬多人,絕大多數是潮汕人。他們多數到新加坡、安南(古越南)、暹羅(古泰國)等東南亞各國,少數甚至到達了更遠的歐洲、美洲的國家。這樣,潮菜就隨著潮人的遷移而“漂洋過海”了。
2.潮菜在海外扎根及傳播的原因
不論什么民族和人種,遠離家鄉的游子的思鄉之心都是相同的。人們常將對家鄉的思念寄托在自己已習慣的風俗人情上。潮人到了異國他鄉,因不適應當地的飲食,便保持著原來的飲食習慣。或是煮潮州粥,或是吃從家鄉帶去的雜咸。家鄉食最美,那是因為對家鄉的一切都帶有深切的感情。在家鄉形成的飲食習慣,會與故土鄉情交織在一起,終身難舍。并且對于游子而言,家鄉美食具有消除“懷鄉癥”的奇特功效。因懷念家鄉而更加熱愛家鄉菜,這也許便是“愛屋及烏”,也是潮菜在海外扎根開花的重要原因。
所以說,潮菜發源于潮州,崛起于汕頭,成名于港澳,飲譽于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