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語影視字幕文化研究:從“間幕”到“彈幕”
- 王楠
- 602字
- 2025-06-12 10:20:53
第一章
字幕初登場:默片時代的“間幕”
偉大的電影技術在誕生之初,囿于同期收音和電影錄音技術的不成熟,成功制作出的第一代影片皆是無聲電影(或稱“默片”)?!澳保侵笡]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之聲音的電影。默片技術發明于1860年左近,但由于技術上的困難,一直到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在一個地下俱樂部小范圍播放,電影才被電影學界視作正式的誕生(徐昭,1987)。而在20世紀20年代末以前,絕大部分電影都是默片。
因為缺少聲音的元素,觀眾對電影本身的詮釋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在電影藝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導演不得不通過其他輔助手段來完善電影的敘事。除在電影播映現場使用樂隊或鋼琴伴奏烘托影片氣氛之外,默片的做法一般都是在影片播放間隔中以單幅畫面插入字幕,即所謂的“間幕”,也有將字幕直接加在畫面之上的做法。此時字幕主要以文字向戲院觀眾展示角色之間的對白和角色的心理活動,將聲音視覺化;以及用來標示時空狀態的改變,一個情節的終了與另一個情節的開端(許南明,2005)。
漸漸地,這些字幕也包括了影片制作者對電影相關情節或主題的評論,這些“評論”是導演或編劇通過影像對觀眾們傳達意義的最直接表現。甚至有導演將字幕加入蒙太奇敘事結構中,不僅推動故事發展,也強化影像的表現力(王梅,2005)。于是,在電影誕生的初期,字幕就成為其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一,后來有許多導演甚至用它來調節或引導影院內的觀影氣氛。
這是字幕最初的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