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誰是唐詩第一人》:李世民和十八學士
- 大唐詩人行:王維、李白、杜甫們的詩意江湖
- 薛易
- 5507字
- 2025-03-28 13:54:11
唐朝是世界文化史上精英薈萃的時代。大唐詩人星羅棋布、高峰迭起,若論誰為第一,恐將陷入永無休止的爭論之中。那么,不妨換一個問題:誰是唐詩第一人?
《唐才子傳》中,將“六帝”排在了最前頭,“六帝”當中居首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其中寫道:
以太宗天縱,玄廟聰明,憲、德、文、僖,睿姿繼挺,俱以萬機之暇,特駐吟情,奎璧騰輝,袞龍浮彩,寵延臣下,每錫贈酬。故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也就是說,除去太宗之外,還有玄宗、憲宗、德宗、文宗、僖宗。他們都在處理國事之余,也用心作詩,且詩都寫得不錯。當然,這不是說“六帝”能超過其他唐代詩人,而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既然皇帝喜歡寫詩,天下自然寫詩成風。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李世民是一位千古名君。而對歷史稍熟悉一點的人還知道,他堪稱一代“戰神”。那么,作為詩人的李世民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他是如何“天縱”?又是如何影響了唐詩接近三百年發展進程的呢?
——
武德四年(621),是大唐成立后的第四個年頭。
十月強勁的朔風從北方高原吹來,掠過枯黃無際的西域草原、赭黃蒼涼的關中平原,吹入深邃如海的長安城。
這座都城繼承自隋朝首都大興城,北臨渭水,南依終南山,總體地勢較平坦。渭水南岸又從東到西依次羅列白鹿、樂游、鳳棲等丘原,東部比西部略高。長安城外部由長方形夯土城墻環繞,內部呈正南正北整齊布局,周圍河道縱橫,有渭、涇、灃、澇、潏(yù)、滈(hào)、浐、灞八條河流,號曰“八水繞長安,八原昌大興”。
二十三歲的秦王李世民,在他新落成的天策府中微微一笑,吟了一首詩:
蕭條起關塞,搖飏下蓬瀛。拂林花亂彩,響谷鳥分聲。披云羅影散,泛水織文生。勞歌大風曲,威加四海清。
——李世民《詠風》
這首詩不知是李世民何時所作,但從“林花”和“谷鳥”所對應的季節看,顯然不是即興賦詩。只是,這絲毫不影響他即興吟詩。特別是吟到最后兩句,眼前浮現起漢高祖劉邦的身影,瞬間更是心情大好。
此時,李世民的身份還是唐高祖李淵的二皇子。李淵稱帝后,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yì)衛大將軍,晉封秦王。此后又因其立下不世之功,專門在諸王公之上為他新設了一個官位——天策上將。另外,還封其為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增加封邑兩萬戶,允許李世民在府中設官署辦公。
如此榮耀,普天之下幾乎無人能及。
作為整個大唐最紅、最能打的皇子,李世民也被無數雙眼睛緊緊盯著。很多人都想知道:如今不打仗了,李世民要干點什么呢?
一個消息隨著朔風傳遍了長安城:秦王李世民要搞文學了!
于是,朝野議論紛紛:
“什么?秦王搞文學?他懂文學嗎?”
“懂不懂重要嗎?人家可是秦王,還不想搞什么就搞什么!”
“此中必有蹊蹺——”
“蹊蹺個頭!摸摸你的頭在哪兒!不想要了嗎?”
李世民依舊在笑,笑容里散發著謎一樣的魅力。
關于他的魅力,無論在正史、野史,還是唐代的文學典籍中,都到了恍若神話的地步。
這里順便一提,在關于唐代的正史中,《舊唐書》成書于后晉,距離唐亡時間較近,保留了不少原始材料,權威性較高,但避諱也比較多?!缎绿茣放c《資治通鑒》均成書于北宋,年代上距離唐代較遠,混入了一些野史、筆記等不那么靠譜的材料,但綜合性更強,尤其是后者。由于修史者的背景、立場等各不相同,史書記載所呈現的差異耐人尋味。
史書稱,李世民生下來就沒有哭。在他四歲時,有一個書生拜見其父李淵,當時李淵尚在隋朝為官,李世民也還不叫“世民”。書生對李淵說:“公貴人也,且有貴子?!庇忠娏硕鹤樱f:“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闭f完告辭。李淵怕書生口風不嚴,趕忙派人追殺,但書生已經像一縷青煙般消失了。于是,李淵把書生當成神仙下凡,給二兒子起名“世民”。
后來的唐傳奇《虬髯客傳》中,也有兩處描寫了李世民少年時的絕世風度:一處是“不衫不履,裼(xī)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另一處是“精采驚人,長揖而坐。神氣清朗,滿坐風生,顧盼煒如也”。
前者是李世民一身休閑服,從容見客,后者則是下棋時的非凡氣度。于是,殺人如麻、睥睨天下的英雄虬髯客,看了李世民兩眼,就“見之心死”,慨嘆“真天子也”,自知非其敵手,不再奢望逐鹿中原,改赴海外爭雄。
這些高人都沒有看走眼。李淵非但有“貴人之相”,而且貴不可言。五十三歲那年,他在長安逼迫自己擁立的小皇帝楊侑(yòu)禪位,當上了皇帝。李世民也早早嶄露頭角,只不過到二十三歲為止,他最突出的成就并非“濟世安民”,而是行軍打仗。
在史書中,李世民被寫成了一個“戰神”級的人物。
比如,十七歲時,他就解救過當時的皇帝——隋煬帝楊廣。當時,楊廣出巡雁門,一向對隋朝稱臣的突厥始畢可汗,突率大軍數十萬來襲。隋煬帝嚇得大哭。
少年李世民領兵前往,敲鑼打鼓,虛張聲勢,驚退始畢可汗,救了楊廣。這一次,李世民有沒有見到楊廣,史書并未記載。但值得一提的是,這可能是李世民長大后,與楊廣會面的唯一機會,此后兩人再未有機會相見。
當然,李家世代為關隴貴族,跟隋煬帝從來都不是“外人”。李淵的母親,乃是隋文帝楊堅皇后獨孤伽羅的親姐姐。論輩分,李淵是楊堅的外甥,也是楊廣的表哥。李世民則應該叫楊廣一聲“表叔”。
只是,在權力的游戲中,親戚實在算不了什么。
那時,隋朝的江山岌岌可危。楊廣雖然只是隋朝第二個皇帝,但他那不斷膨脹的野心、不停分泌的荷爾蒙、不受約束的想象力以及不接地氣的執行力,已經將他父母苦心經營的大隋家底,快給敗光了。
他頻繁發動戰爭,西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他大興土木,在前人基礎上疏浚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并長留于此;他巡行天下,并在各地營造行宮……這一切都與其父楊堅勤儉立國的風格迥異,也給他本人打上了“史上著名昏君”的標簽。
正史稱,就在楊廣瘋狂敗家時,十九歲的李世民“逼”著自己父親造了反。
當時,李淵任太原留守,鎮守隋朝北邊門戶。李世民認為造反時機已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但李淵遲遲不肯動手。情急之下,李世民使出陰招:楊廣在晉陽有一座行宮,正位于李淵轄區內,李世民便與晉陽行宮總管裴寂合謀,趁李淵酒醉后,讓宮女色誘了他。留宿皇宮是死罪,李淵只好起兵,當年攻破首都大興城,次年即皇帝位,并將大興更名為“長安”。
李世民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大哥李建成,三弟李玄霸,四弟李元吉。李玄霸就是后人小說中天下無敵的李元霸,但正史中,他非但不是大力神,還是個短命鬼,在李淵造反前就去世了。
在李淵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有很多關鍵戰役都是李世民領兵打的。他多次身先士卒,僅帶數騎偵察敵情,與敵將在陣前答話也是家常便飯,且多次遭圍攻遇險而不死??偟膩碚f,就是既能運籌帷幄,又是孤膽英雄。作為最重要的軍事統帥,他東征西討,先后蕩平薛舉、宋金剛、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各路勢力,立下了大唐第一功。
武德四年七月,李世民帶著俘虜的王世充、竇建德返回長安。史書記下了這無比榮耀的一幕:
世民被黃金甲,齊王元吉、李世勣(jì)等二十五將從其后,鐵騎萬匹,甲士三萬人,前后部鼓吹,俘王世充、竇建德及隋乘輿、御物獻于太廟,行飲至之禮以饗之。
全長安的人都看在眼里:秦王此戰,功蓋天下。
天策府中,燈火通明。李世民大擺筵席,轉眼酒過三巡。
“殿下,世人肯定會問:秦王何以會在宮城內設置這座文學館?”齊地口音濃重的房玄齡說話了。
“房考功以為如何呢?”李世民平靜地反問。
“其實,世人有何疑問倒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陛下跟太子怎么看——”
李世民輕輕一抬手,沒讓房玄齡繼續說下去。
他掃了一眼大廳中的這十八人:大行臺司勛郎中杜如晦,記室考功郎中房玄齡、于志寧,軍諮祭酒蘇世長,天策府記室薛收,文學褚亮、姚思廉,太學博士陸德明、孔穎達,主簿李玄道,天策倉曹李守素,王府記室參軍事虞世南,參軍事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宋州總管府戶曹許敬宗,太學助教蓋文達,軍諮典簽蘇勖。
這十八人來自大江南北,身份復雜,此刻職位的分布看起來也比較凌亂,這跟李世民兼職太多有關系。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大部分都追隨李世民鞍前馬后,即便沒有上陣殺敵,也曾出謀劃策,起草檄文露布,堪稱一流智囊團。
“此館名為‘文學館’,自然是因為殿下雅好文學,想讓大家一同切磋,寫出更好的詩文來?!遍_口說話者聲音蒼老,但抑揚頓挫,頗為悅耳,正是虞世南。
李世民笑著點了點頭,靜靜聽著。
在這“十八學士”當中,論文學,虞世南首屈一指。他已經六十四歲了,自幼生長于江南的陳朝,其詩歌早年便受到宮廷詩大師徐陵和江總的青睞。他還曾出任隋朝的秘書郎,也為隋煬帝寫過詩,聲名顯赫。
但虞世南并沒有把話說下去,他自顧自地飲了一杯酒后,便住了口。
“下官以為,這文學館非秦王殿下不能設也!”聲音柔媚甜膩,眾人不看也知道是許敬宗。只聽他道:“殿下本就寫得一手好詩,這大唐文武百官哪個不知、誰人不曉?只不過因戎馬倥傯,這些詩并未完整而有序地保存下來罷了。加之殿下武功震古爍今,一時掩蓋了文名。別的不說,去年殿下掃平劉武周,《秦王破陣樂》響徹天地,歌曰:‘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膫€不說是好詩?”
這許敬宗乃是杭州人,時年三十,在十八人中年齡較小,詩文卻有不小的名聲,不久前剛被李世民招至麾下。眾人見他一開口,說不了三句話便開始拍馬屁,免不了心生嫌惡。再說這《秦王破陣樂》在軍中流傳已久,到底為誰所寫,一直并無定論,可算集體創作,怎么就變成秦王自己寫的了呢?
但許敬宗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繼續道:“其實,坊間傳言又哪里作得準?譬如,坊間說秦王乃白面書生,殊不知殿下美則美矣,卻是壯冠虬髯,天資神武,當年李密初見殿下,便驚為天人,嘆道:‘真英主也!’而今,我們這些做屬下的,更應該竭盡所能,對得起文學館這塊招牌,要讓大唐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我們秦王殿下,不僅是‘武王’,也是‘文王’!”
這番話,眾人聽了甚是惡心。雖然民間確實不知道李世民是個“大胡子”,但許敬宗不該拿李密來說事。畢竟,他曾是李密在瓦崗軍時的親信手下,如今李密已死,且未得善終,拿故主的私事來討好李世民,著實有些無恥。
一片沉默之中,忽聽有人拍了幾下巴掌,大叫:“說得好!”
眾人循聲望去,竟是平時話最少的杜如晦。他不動聲色,一張黑臉兀自道:“殿下就是武王、文王!”
眾人聽出這話里有話,心里都是一驚。
談文論武倒無所謂,但周文王苦心立國,周武王伐紂自代,俱是一代君王偉業。將李世民比作君王,可不是大逆不道?
特別是,眼下李世民功蓋天下,隱隱有壓過太子李建成之勢。而且,有道士曾稱李世民將為“太平天子”,“爭儲”流言不脛而走,兄弟二人的矛盾日漸明朗化。齊王李元吉與太子共同進退,甚至連李淵也對李世民有了防備之心,形勢微妙得緊。
原本,李世民在軍中聲望更盛,手下也集聚了一批良將謀臣,但回到長安后,兵權已然上交,剩余力量終歸有限。而李建成在長安經營已久,手下不僅有魏徵、裴矩等諸多名士,還招募了大批勇士,號曰“長林兵”,力量明顯占優。在李淵有意支持李建成的情況下,天平已經明顯偏向了那一端。
此次設立文學館,李世民本來就有表示偃武修文之意,想讓李淵和李建成放心,以免兄弟矛盾激化。但此刻許敬宗有意無意間這么一撩,杜如晦又如此斬釘截鐵地附和,眼看這把火就要扇起來了。
李世民的臉色變了。
房玄齡站起身來,緩聲道:“杜司勛、許戶曹,你二人說的是什么酒話,每人罰酒三杯,當場賦詩一首!”眾人紛紛嚷著罰酒。
杜如晦哈哈一笑,一仰頭喝干一杯。許敬宗皺起眉頭,抿了一小口。眾人看不過去,逼著他又喝了三杯。
這宴席也就亂了。
李世民本就好酒,酣飲數杯,胸中豪氣干云,抬手佩刀出鞘,當場飛舞起來。一時間,刀光閃爍,滿堂俱籠罩于一片青霜之下。且聽他放聲吟道:
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纓。細紋連噴聚,亂荇繞蹄縈。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翻似天池里,騰波龍種生。
——李世民《詠飲馬》
十八學士望著刀光中的秦王,聽著他所吟誦的詩,心頭滋味各不相同。然而,沒有人可以否認,此刻的秦王身上有一股蓬勃之氣。這氣,如春風、如烈焰、如奔雷,能令萬物生、萬夫狂、萬法空?;蛟S,這就是少年之氣、王者之氣。
十八學士恍惚間明白,他們的生生世世、子子孫孫,都將與眼前的“少年”緊緊聯系在一起。
十八學士寫詩到底是什么水平?從今天的史料來看,這十八人中,僅三人有一首以上的詩得以傳世。這三人分別是:虞世南、褚亮和許敬宗。
在歷史上,十八學士主要被看作李世民的智囊團。五年后,即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身處“爭儲”劣勢之中的李世民,果斷發動“玄武門之變”。他先在作為宮城北門的玄武門內設下伏兵,然后親率尉遲敬德、程知節(程咬金)等大將,一舉斬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三天后,別無選擇的李淵下詔冊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八月,正式傳位于李世民,自己當上了太上皇。
十八學士中至少兩人直接參加了“玄武門之變”——房玄齡、杜如晦。
二人素有“房謀杜斷”之稱,此前一直鼓動李世民先下手為強,但遲遲未獲響應。李淵為削弱李世民的勢力,將房、杜二人調離天策府,欲斷其左膀右臂。政變前夕,李世民派心腹之人召房、杜回府,孰料竟遭二人拒絕。李世民當即表現出軍事統帥的決絕:
王怒曰:“是背我邪?”因解所佩刀授之。謂曰:“即不從,可斬其首以來?!本吹滤焱I玄齡等,與入計議。
李世民大怒,將腰間佩刀解下交給尉遲敬德,還把狠話撂下:如果二人不從,就把他們的腦袋砍了,帶回來見我!房、杜二人見到尉遲敬德,雙雙大喜,知道李世民心意已決,連夜回府,成為這場政變最主要的謀劃者。在后來李世民所開創的“貞觀之治”中,他們也都成為一代名相。
這十八學士幾乎都成為大唐的政治和文學巨擘,其家族成長為新一代的文學世家。他們及其后人在接下來的三百年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李世民也不會想到,“十八學士”中也有一人會成為禍根,在多年之后不僅參與戕害開國功臣,還差點葬送了他一手打下的大唐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