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講
敘事性才是電影成為藝術的關鍵 繪畫、攝影與電影的誕生

這一講我們會從歷史的脈絡,展示電影如何從一種新的技術轉變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上一講我向大家簡單介紹了文學與電影的異同,特別是敘事性與視覺性之間的糾纏及互動,讓大家忘掉那種教科書上常有的無謂論斷——即電影是一種視覺性的小說,而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電影。有的同學也許能發現這個“梗”,我其實借鑒了萊辛(G. E. Lessing,1729—1781)的《拉奧孔》(1766)的開篇架構。他在這本書里以拉奧孔雕像為例探討詩與畫的界限,開篇就是反對一種普遍而流俗的觀點——認為畫是一種無聲的詩,詩是一種有聲的畫。萊辛并不完全否認詩與畫之間的緊密聯系以及交互影響,他厭惡的是文藝批評家不假思索地把上述套話當作恒定的真理并拿來套用一切實例。第一個提出詩是有聲的畫、畫是無聲的詩的人,無疑有些天才的敏銳,但后世亦步亦趨的盲從者也許只是嘗到了重復他人妙語的快感。所以密爾(J. S. Mill,1806—1873)在為言論和思想自由辯護時,一個很重要的理據是:哪怕是完全正確、充滿真理的意見,如果不把它放進切實的討論中讓它接受熱切而認真的辯駁,大多數人其實無法理解或感受到這一意見的真理性——他們信奉這種“真理”本質上不過是持有一種偏見罷了。同理,很多人講文學強調敘事、電影側重視覺這類話時,并沒有在腦子里好好思考這兩者,而是在重復一個似是而非的“偏見”。當然,我的看法未嘗不是一種偏見,故而期待大家在仔細讀書、認真思考的基礎上也一視同仁地對其加以批判。我認為,從歷史的角度看,視覺性是電影之為電影的根本,但敘事性才是電影從技術升華為藝術的關鍵。為了說明這一點,今天的課程分為三個部分:

首先是關于西方視覺藝術史的一次極簡導入,主要是回顧一下透視法與西方現代繪畫的演變——這是理解現代性與視覺文化必不可少的背景知識;其次,我們在現代文化興起的背景下考察電影的誕生及其影響,梳理一下“現代性”的多重涵義;最后,放映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1942— )的《雨果》(2011),其中有關于《月球旅行記》的導演喬治·梅里愛的故事。這部電影本身就是現代性要素的一次匯展:19世紀的巴黎、鐵路火車站、鐘樓、機器人以及電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川县| 女性| 东兴市| 罗源县| 丽水市| 浠水县| 和林格尔县| 余江县| 北安市| 深州市| 漠河县| 承德县| 麻栗坡县| 郁南县| 泰州市| 琼中| 恩平市| 娱乐| 申扎县| 外汇| 宜都市| 平南县| 策勒县| 农安县| 苗栗市| 六安市| 通海县| 皮山县| 清水县| 哈尔滨市| 莱阳市| 龙里县| 陈巴尔虎旗| 蓬莱市| 上犹县| 宝清县| 镇坪县| 伊通| 漾濞| 桃园市| 丹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