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就業與創業:以云南為例作者名: 潘啟云本章字數: 1837字更新時間: 2025-04-07 17:39:46
第四節 研究思路
一 研究范圍
本書以云南省為地域范圍,以就業創業為研究對象,突出前瞻性、針對性和實用性。一是從量的視角分析就業增長情況,對就業和創業面臨的新形勢做出總體研判;二是從質的視角分析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研究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適配性問題;三是從穩增長、保就業的視角分析擴大就業與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四是從新就業增長點的視角分析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器”效應;五是從減少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的視角,分析技術工人隊伍建設、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以及去產能失業職工分流安置和邊境勞務外國人的就業管理等問題;六是對云南就業創業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提出推動云南就業創業發展的思路和對策建議。
二 內容結構
本書共分十一章,除了第一章緒論和第十一章結語之外,主要內容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構建研究的框架結構,具體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在宏觀層面上研究云南的就業創業問題。從就業總量的視角,分析云南就業增長的總體形勢、基本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原因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從就業結構的視角,分析云南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適配性、演進趨勢、結構失衡以及協調發展問題;從擴大就業與經濟增長互動關系的視角,探討經濟增長帶動就業增加、擴大就業助推經濟增長、就業對GDP的貢獻率等問題;從創新創業的視角,分析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和人才對創新創業的引領作用。
第二部分,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在中觀層面上,研討減少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從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的視角,分析云南人力資源服務業的基本現狀和發展趨勢,提出相應的政策措施,以市場化服務減少摩擦性失業;從技術工人隊伍建設的視角,分析云南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基本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以推進技能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為著力點和突破口,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緩解就業的結構性矛盾。
第三部分,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在微觀層面上關注去產能失業職工和邊境勞務外國人兩個特殊群體,突出云南就業創業工作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從云南化解過剩產能任務艱巨、去產能失業職工再就業的困境、安置去產能失業職工的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討化解過剩產能失業職工的就業安置辦法;從云南邊境勞務外國人就業管理的實踐探索、特點與趨勢、存在的問題和短板等方面,探討改進云南邊境勞務外國人就業管理的政策措施。
此外,第一章為緒論,分析研究背景和研究價值,簡要梳理相關文獻的既有成果,明確研究思路;第十一章為結語,提出云南促進就業創業的思路與對策,展望云南就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三 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對近年來云南就業工作的基本現狀、成效經驗、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具體包括座談調研、個別訪談、問卷調查等。
(2)實證研究法。對調研收集的數據、材料、典型案例等進行實證分析,厘清云南就業創業的現狀、問題及原因。
(3)模型分析法。研究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互動關系,運用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協整檢驗等經濟數學理論模型。
(4)比較分析法。在就業增長、就業結構、創新創業、失業職工安置、技術工人培養、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等方面將云南與其他省份(以及全國平均水平)進行比較分析。
(5)文獻研究法。收集和分析與本書研究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專著、文件、論文等文獻資料,進而提出云南省就業與創業的政策建議。
四 創新之處
近年來,研究新形勢下就業與創業問題的學術成果很多,有的側重于研究就業數量,有的注重于研究就業結構,有的聚焦于分析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器”效應。但是,以省域為研究范圍,既研究就業與創業的數量和質量,又分析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的成果很少。
首先,本書以云南省為研究地域,涉及就業創業問題的多個方面,彌補了云南省就業創業問題研究成果極少的不足,在研究對象上有一定創新。
其次,新時代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更要有新氣象、新作為。將云南就業與創業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云南全面脫貧全面小康、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背景下進行研究,在研究視野上有一定創新。
最后,以云南就業與創業為研究對象,從就業總量、就業結構、擴大就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創業帶動就業、技術工人培養、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去產能職工安置、邊境勞務外國人管理等多個維度,分析研究云南就業與創業的基本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預測其未來發展趨勢,并提出促進云南就業創業的思路與對策,在研究內容上有一定創新。
[1]我國創業帶動就業能力快速提升[N].經濟日報,20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