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文獻述評

一 國外文獻述評

(一)關于就業增長

促進就業增長是一個古老的經濟學命題,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認為勞動是財富的源泉,社會財富的增長取決于勞動數量的增加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征是生產過剩、需求不足、就業不足,新古典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決定工人的就業量。科布和道格拉斯則提出了企業投入和產出關系的科布-道格拉斯函數,認為在技術水平已知的條件下,產出的增加既可能來自對資本投資的增加,也可能來自對人力資源投資的增加。約瑟·奧肯于1962年通過對美國經濟的實證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奧肯定律”,認為失業率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之間呈反方向變動關系,即經濟的高增長率伴隨著低失業率,低增長率伴隨著高失業率。

(二)關于就業結構

配第-克拉克定理闡述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相互關系,認為在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中,勞動力會按照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順序依次轉移,就業結構的變化始終與產業結構的調整保持著相關性。西蒙·庫茲涅茨在繼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各產業部門在國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變化與勞動力所占比重的變化結合起來研究,得出各產業產值變化與勞動力變化的趨勢。錢納里等人研究發現,發達國家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農業產值所占比重下降和勞動力就業向工業的轉換基本上是一致和同步的,但在發展中國家,產值結構轉換普遍領先于就業結構轉換。劉易斯提出“二元經濟”發展模式,認為現代工業部門相對傳統農業部門的擴張過程將一直持續到把沉積在傳統農業部門中的剩余勞動力全部轉移干凈,直至出現一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近年來,國外的研究則更多地聚焦于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

二 國內文獻述評

國內研究的既有成果,主要聚焦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系研究

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伴隨著就業彈性下降,學術界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之間存在一致性。龔玉泉、袁志剛(2002)認為,經濟增長帶來了有效就業的增加;陳安平、李勛來(2004)運用就業彈性相關數學模型研究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系,得出二者存在互動機制的結論;馮煜(2001)則從隱形失業的角度解釋就業彈性系數下降,認為經濟增長促進實際就業的增長。相反,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之間存在非一致性。李紅松(2003)認為,技術進步導致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資本對勞動的替代作用明顯。黃婧等(2011)從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雙重二元分割的視角分析中國的失業問題,認為勞動力市場分割是導致失業的根本原因。蔡昉(2004)認為人口紅利的消失形成了“未富先老”特征,把中國經濟增長的穩態向較低的水平上回拉,降低了經濟增長速度,從而增加了就業壓力。

(二)地區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的關系研究

近年來,以省份為區域范圍,探討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相互關系的研究成果增多。楊維等(2012)考察了天津市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在不同階段的變化特點,闡述了產業結構變化對就業增長的影響,分析了影響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關系變化的因素,提出了實現經濟發展與就業增長良性互動的建議。陳曉珊、袁申國(2013)采用相關計量經濟模型對廣東省的經濟發展現狀以及就業情況進行實證分析,深入探討了廣東經濟增長對其就業水平的影響效應。

云南就業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方面,吳振方、楊青(2012)運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和協整檢驗等方法,分析了云南1980~2009年統計數據,得出就業與經濟增長存在雙向因果關系,即經濟增長有利于促進就業、就業人數增加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的結論。李麗莎(2011)則利用結構偏差系數、對數線性回歸等方法分析了1965~2008年云南產業結構、就業結構以及三次產業就業彈性的變動趨勢,認為產業結構調整是提高經濟增長對就業拉動作用的關鍵。

(三)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關系研究

關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演進規律。劉江(2009)基于1952~2006年我國三次產業就業的人數,利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對產業之間的動態相關性進行分析。研究得出,我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進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李玉鳳、高長元(2008)運用1978~2005年我國三次產業GDP與就業人數的數據,通過定量與定性的方法對我國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動的狀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我國產業結構演變的格局是“二一三”到“二三一”的模式,并且預測將來會達到“三二一”模式。

關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失衡的原因。莫榮、陳云(2015)研究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問題,認為產業轉型升級既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了多元的就業選擇和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提出挑戰。袁霓(2012)則從經濟水平、投資結構、技術水平、對外貿易等四個角度分析了中國就業結構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產業結構失衡與城鄉就業結構失衡是中國就業結構存在的兩個重要問題,并從產業結構調整和城鄉結構調整兩個方面分析了中國就業結構調整的路徑。

關于就業結構對產業結構的促進作用。楊爽、范秀榮(2010)通過構建產業結構升級轉換中的人力資本適配度指數,度量了各地區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轉換需求相適應的程度,認為高水平人力資本是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重要力量,只有與產業結構升級需求“適配”的人力資本才是高水平的人力資本。劉社建(2005)認為勞動力質量、數量與結構對于產業結構轉換與能級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產業結構順利轉換與能級提升也將持續擴大就業與促進就業結構優化。

關于省域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關系。馬建會、李萍(2008)總結分析了廣東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動規律和特點,發現廣東的就業彈性在不斷上升,三次產業間的就業人員的比重仍有調整的空間,三次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也在不斷趨于合理。劉耀森(2012)運用協整檢驗和廣義最小二乘法測算了重慶市產業結構對就業結構的影響程度,計算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偏離度。李波、汪戎(2011)認為云南省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協調,應重點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以擴大就業;同時,從行業就業關聯的角度進行就業效應分析,進一步驗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對擴大云南就業的重要性。

(四)中國經濟新常態下擴大就業的研究

2012年以來,學術界就開始關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給就業帶來的壓力。宋曉梧(2012)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要在穩增長中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就業。莫榮(2012)認為,要降低經濟增長趨緩對就業的影響,需從公共就業服務、職業能力建設、援助就業困難群體、鼓勵創業就業等方面采取措施擴大就業。張啟良(2014)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就業卻保持了穩定增長,可以從勞動力供給出現的新情況、就業人群就業的新特點、產業結構發展的新趨勢、政府對就業采取的新措施等方面進行解析。

三 國內外相關研究的評價

國內外既有研究成果為開展本書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方法借鑒,但也存在三個方面的不足。

一是研究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影響的成果較多,而研究就業增長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成果較少。

二是對經濟新常態下擴大就業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還很少。

三是研究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就業結構變化的文獻較少。

因此,本書側重于就業增長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擴大就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與就業結構變化的適配性等問題研究,可以彌補既有研究的不足,對云南省就業創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山县| 伊吾县| 田东县| 尼玛县| 安福县| 神木县| 新疆| 辛集市| 宿迁市| 崇阳县| 根河市| 宁陕县| 蕲春县| 武宣县| 永寿县| 平山县| 定兴县| 克拉玛依市| 石棉县| 乌兰县| 玉山县| 靖边县| 安阳市| 旬邑县| 大新县| 中超| 广饶县| 南充市| 辽宁省| 灌南县| 怀仁县| 成武县| 建始县| 临汾市| 莱阳市| 开化县| 阳信县| 青川县| 遂宁市| 淮北市| 喀喇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