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青年教師行為方式研究
- 吳靜
- 7350字
- 2025-04-03 18:08:38
第二節 研究綜述與研究述評
國外學術界在行為科學以及行為規范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豐碩,國內學者對于行為的研究多集中在高校青年教師的群體特征、思想狀況、職業發展、師德師風、教學科研等方面。具體相關研究概況及述評如下。
一 關于行為學的相關研究
從古至今,西方思想家和學者對于人類行為的研究從未停歇過,經過不懈探索,于20世紀40年代,“行為科學”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學術研討會上正式問世。“行為科學”是一個綜合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管理學、馬克思主義行為學等學科對行為進行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的學科群,是全面系統地研究人類行為的形成、改變及影響,探索人類行為發展規律的科學。
早期行為主義學家華生主張放棄意識,以客觀方法研究人的行為,用刺激—反應的聯結來解釋人的行為。華生的主張從根本上抹殺了意識在人類行為中的作用,是其主張的行為主義觀點最大缺陷所在。
新行為主義學家托爾曼提出整體行為是一種目的性行為,以生理過程為基礎,總是朝向或背離某種目標,并利用客體作為達成目標的手段。托爾曼為克服華生行為主義的弊端,在《動物和人的目的性行為》一書中提出將“中介變量”的概念引入華生行為主義公式,他指出“行為本身作為克分子,確實是有目的和認知的。這些目的和認知具有它的直接可描述的經和緯(warp and woof),無疑是嚴格依賴于其所根據的一套物理學和化學的功能,但是,開始時,作為首先可資鑒別的東西,是具有目的和認知的行為”。[9]這說明行為作為整體性的行為,它具有目的性和認知性,而且其是行為的直接特征。行為不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函數,而是以中介變量即目的性和認知性,將先行刺激情境與觀察的反應聯結,用公式表示就是S(刺激)—O(中介變量)—R(反應)。托爾曼的主張還是無法正視意識與行為的辯證關系,也就很難發揮其正確的指導作用。
新行為主義學家斯金納在《有機體的行為》一書中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強調外部刺激對人類行為控制的重要性,并用實驗證實了操作行為的存在。他的主張在早期行為主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行為主義理論,對人類不良行為的矯治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斯金納與華生一樣,只是片面強調研究能觀察的外顯行為,這限制了其理論的發展。
更新一派的新行為主義學家班圖拉,在《社會學習論》一書中提出了觀察學習理論,強調認知因素在行為調節中的作用。
行為心理學另外兩個重要理論流派,一是從弗洛伊德開創的精神分析理論強調構建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人格結構,到榮格提出的意識、個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的三維人格結構;二是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動機理論,把人的需要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從心理動機的內在需要的不同層次出發促進人類行為的發生發展。
總之,行為主義學者在否認意識、反對內省、反對本能論和遺傳決定論的前提下,主張用客觀方法研究行為,主張以學習來塑造人的行為等觀點,在反對傳統心理學的斗爭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他們片面強調行為,并將行為與意識絕對對立起來,走向了極端機械論、庸俗進化論和還原論的錯誤立場。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行為的研究主要體現在馬克思主義行為觀的研究,提出社會關系決定和制約人的行為,將人的行為與人類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融為一體,為行為研究開拓了嶄新領域。
二 關于行為規范教育的相關研究
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強調教育對人和社會的作用,他認為所有人都可以而且都應當接受教育。通過教育,人可以得到大量的知識。但是夸美紐斯認為,如果一個社會只有知識的增加道德卻沒有完善,那就談不上進步,因此他主張通過教育來提升社會的道德水平,推動社會進步。在夸美紐斯看來,道德的培養不能僅靠語言文字,還要靠人的行為,要在行為中培養人的良好道德習慣。對于行為規范教育,夸美紐斯主張采用贊揚、榜樣、處罰等多種方法來加以實施。夸美紐斯認為,教師應當是道德方面的標桿,他還提出了“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一著名論斷。
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運動思想家盧梭基于人性本善、人生而自由的觀點,認為教育應當順其自然,應當順應兒童發展的天性,培養“自然人”。教育應當維護和發展人的良好的自然本性,防范和抵御外界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在道德教育或行為規范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盧梭認為身教高于言傳,他不主張對兒童灌輸道德說教,而主張采用實踐體驗、道德示范等方法。盧梭認為教師在兒童道德行為失范時不應對其進行外在的懲罰,而應讓兒童接受由自己的不良行為造成的內在懲罰。盧梭還認為,教育要做到順其自然,還應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的個性特征以及不同年齡段呈現特征的不同。對于同一年齡段的對象,也要考慮到他們不同的特點。
19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斯賓塞認為,教育者經常把行為失范的原因歸于受教育者,這對受教育者是不公平的。在斯賓塞看來,受教育者行為失范的主要責任在教育者。斯賓塞非常反對教育中的強制性因素,認為這種強制性讓教育對象把接受教育同受苦聯系在一起。教育對象一旦意識到這種強制性,就會大大降低他們接受教育的意愿。因此斯賓塞認為教師不應當對學生發號施令,應學會克制和忍耐。教師應當讓學生在快樂和有興趣的環境中學習,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創造條件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學生從成功的體驗中獲得樂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實現自我教育。
19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育應當符合人的天性,一個好的教師不是致力于傳授真理,而是致力于幫助人們發現真理。而要幫助人們發現真理,教師自己首先要有獨創性。第斯多惠認為教育既要提供知識也要發展能力,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第斯多惠還認為教育者應當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這是教育者教育他人的前提。在第斯多惠看來,真正的教師應當把教師這一職業同自己生命的意義等同起來。第斯多惠強調教師在教育時一定要因人而異,一定要考慮到教育對象天性的差異。
美國現代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同時是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強調人的行為、人的生活對思想的作用。在杜威看來,傳統的哲學認識論把知識同人的生活割裂開來,知識成了人以外的觀察對象,而人則成了知識的旁觀者。因此杜威強調生活、實踐對知識或思想的作用。杜威的教育思想也體現著他的哲學觀,他十分看重“做”、行為、生活在教育中的作用,強調要從做中學,從生活中學。在杜威看來,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發展,因此杜威主張教育應從知識的灌輸轉向能力的發展,教育應當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以知識為中心。杜威認為道德其實就是人生活的工具,對道德教育或行為規范的教育不能離開生活來理解,而教育過程和道德過程其實是一個東西。杜威的教育思想對各國教育特別是美國的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理想的教育應當讓受教育者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優秀的教師應當不斷地讀書,讓自己的知識處于持續增長的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蘇霍姆林斯基還強調要提高教師的語言修養,認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育的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還要培養同學生交往的能力,認為教育中的許多失敗都可以根源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蘇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師千萬不要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在打分時,要盡量避免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不但要教書,而且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教師真正的教養體現在他在行為規范上能夠言傳身教。
國外關于行為規范教育的思想不僅體現在各位教育家的思想中,而且體現在各個國家有關行為規范包括教師的行為規范的規定中。例如,對于教師的行為規范,《美國優秀教師行為準則》一書闡述了一名優秀的教師應當具有什么樣的行為準則。其中有“記住學生的姓名”“認真備課”“不要發火”“不能因少數學生不軌而責怪全班”“熟悉講課內容,但不要要求學生掌握你所講的全部內容”“不要與學生過分親熱,但態度要友好”“避免與學生公開爭論,應個別交流意見”“避免過問或了解學生的每個細節”等等。另外,美國于20世紀60年代還推出了《教育專業倫理規范》,并于20世紀80年代對它進行了全面修訂。其中明確規定了教師在專業方面要盡什么義務,對于學生要盡什么義務。
西方國家的行為規范教育的隱性特點是其一大特色。例如,美國特別注重國民的愛國主義教育,美國歷史教育是美國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一環。雖然美國作為一個國家的歷史只有短短200多年,美國人卻十分珍惜他們的歷史并引以為豪。美國的大學生仍然需要接受美國歷史的教育,而且,短短200多年的歷史被分成多段講授,不同時間段的歷史往往由不同的歷史教師來講授,美國精神和美國人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美國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對于塑造他們的愛國主義行為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 關于行為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對行為科學的研究多以組織行為、交往行為和經濟中的行為分析為主,如李劍鋒著的《政府組織行為學》,何平、高杰的《消費者行為理論研究新進展》,喬健主編的《中國人的觀念與行為》等。
張蔚萍、李永恒的《思想行為學概論》系統論述了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形成、變化的基本規律以及思想支配行為的規律,并依據這些規律,進一步論述了思想教育和行為管理的規律。
徐愫的《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分析了人類行為從胎兒期到老年期不同階段的特點,論述了影響人類行為的社會環境因素,并從心理學取向、社會學取向、文化人類學取向、行為科學取向、社會工作取向等方面闡釋了人的行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
孫澤厚、羅帆的《管理心理與行為學》認為每個人的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格特征和后天經驗的影響,并以個體水平的傳記特點(指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等)、能力、人格和學習四個變量考察如何影響員工工作績效和工作滿意度,并分析了影響人的行為的因素及其行為改變的過程,提出了塑造人的行為的方法。
胡澤民的《影響思想和行為轉化因素及本質特點的探尋》從社會學、心理學、生理學等角度論述社會環境與主體對思想和行為轉化過程的影響,著重分析了來自環境的民族人文環境和社會文化、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對思想行為的影響,探討了來自個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原有認知因素、情緒情感因素在思想行為轉換中的作用。
張世峰的《青年行為特征論》認為人的行為是個體在環境影響下所引起的內在生理和心理變化的外在反映,青年人與成年人由于身心發展水平的限制以及社會環境的作用不同而顯示不同的特點,青年人的行為模式處于由無序到有序的過渡而呈現不為穩固和不為規律的行為系列,并從模仿性、情緒性、群動性三方面分析了青年人的行為特征。
四 關于教師行為的相關研究
對教師行為的研究主要從兩方面展開:一是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維度考察,從中揭示教師教學行為活動的各類具體模式、具體過程及特點;二是對教師教學行為系統實施有效的調節模式、具體方法與途徑的探索。如徐繼存的《教師教學行為問題的探究》、林靜的《從觀念到行為:科學教師教學觀念的調查與分析》、陳永華的《教師與學生交往行為的發展》、馬會梅的《教師的教學指導行為研究》等。
唐松林的《教師行為研究》探討了教師行為的內涵和范疇、教師行為的結構、教師行為的形成等問題,并建構了教師行為的基礎系統、動力系統和效率系統,對教師行為的認知領域、教師行為的個性領域、教師審美的基本尺度及教育的美化、教師的教學風格及行為舉止、教師的各種能力、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進行了概述分析。
周鵬生的《教師非語言行為研究簡論》選擇教師的非語言行為進行研究,詳細論述了非語言行為的分類、功能、特點、影響因素、運用原則,并提出了教師在運用非語言行為中的操作要領和訓練可行性方案。
梁永平的《理科教師教學行為發展研究》探討了影響理科教師教學行為的主要因素,著重研究了我國中學理科教師教學行為發展問題。
五 關于高校青年教師行為的相關研究
關于高校青年教師行為的研究比較分散,主要集中于高校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狀況、職業發展、師德師風、教學科研、群體特征,而對于人際交往、消費和家庭生活研究得不多。
關于高校青年教師的群體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想信念、思想狀況、文化知識、職業發展等方面。
忻平、何茜的《高校青年教師思想特點的多維解讀與對策思考》以綜合與辯證的視角剖析了高校青年教師的價值觀念、思想認知、民主意識、職業生態和政治關注的新特點和新問題。
孔凡勝的《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特征的多維解讀》認為高校青年教師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擁護黨的領導,熱愛祖國,關心國家發展,對社會發展持樂觀的態度,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青年教師更強調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雙重結合;文化知識特征表現了高學歷高學識,具有完備的專業知識體系,但還存在教育理論知識欠缺、科學人文素養不高等不足;職業生態特征表現了職業角色較多、教學科研壓力較大,在經濟困擾和生活壓力面前出現職業倦怠現象;心理認知特征趨于成熟,有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個別青年教師因存在一些心理問題,成長和發展受到一定程度制約。
郭德懷、徐白梅的《彷徨與無奈: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特征的多維剖析》認為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因其成長于改革開放時代背景下,學術上的焦慮、經濟上的困擾、思想行為的徘徊和彷徨不可避免。
關于群體特征的研究成果還有《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存在問題分析與對策》、《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心理探析》、《當前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特征解析》等。
關于高校青年教師的成長發展及困境也是國內學者廣為關注的視角,其概述了青年教師發展的現狀、成長的困境、存在的問題與歸因。
廉思的《工蜂:大學青年教師生存實錄》把一個甚少受到關注的高校青年教師群體比作一群工蜂,在學術體制中最繁忙、最辛苦、最勞累,并在其書中的“中國高校青年教師調查報告”中從高校青年教師的公共性、社會不公平感、網絡政治參與、學術道德、女教師角色沖突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現狀調查分析,統計數據表明高校青年教師面臨生活、學習、工作的重重壓力,自我認知并不樂觀,境遇尷尬,發展受到限制。
胡中俊在《高校“青椒”的成長困境和出路》中指出,高校青年教師在物質層面承受高消費時代的經濟壓力,職稱低,工資收入低,購房壓力大,經濟狀況捉襟見肘;他們在心理層面對工作充滿焦慮,高校推行的“量化指標”“非升即走”的政策使青年教師陷入隨時被淘汰的危機,教學科研的壓力使他們迷失了最初的職業理想,并出現了自我認知下行的傾向。
于安龍的《夾縫突圍:高校青年教師的底層困境與出路》指出高校青年教師群體面臨的多重困擾和困境,教學方面由于閱歷有限、授課經驗欠缺,很難在課堂上得到學生的認可;職稱晉升方面受到末位淘汰和競爭上崗等制度的限制,拉項目、發論文成了青年教師日夜奔波勞碌的主業;生活方面低收入高支出形成鮮明對比,青年教師不得不從事各種兼職補貼家用,使得他們無法安心于本職工作。
郭平、楊越的《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從家庭因素和個人自身發展因素來分析青年教師職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來鑫的《“青椒”視角中的高校青年教師職業現狀及發展探討》從高校青年教師面臨的學生與教師角色轉換的矛盾、教學與科研的矛盾、個人知識儲備與學生需求的矛盾、科研與學校及社會需求的矛盾、生存狀況與理想的矛盾等方面,分析了他們職業發展的現狀。
賴朝云的《淺論加強高校青年教師隊伍的職業道德教育》論述了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高校青年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關于高校青年教師消費行為的研究。馮蘭、劉慶的《高校青年教師閑暇生活質量探略——對武漢市普通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的調查》以武漢市普通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為調查對象,對他們的閑暇生活質量進行了調研,研究發現高校青年教師每月用于社會交往的費用相當多,透過社會交往的消費支出可以看出青年教師對擴大社會交往圈的渴望。
關于高校青年教師交往行為的研究。王行松的《高校青年教師人際關系初探》認為高校青年教師的社會交往面很窄,嚴重制約著他們學術上深度和廣度的拓展,為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應處理好與領導的關系、中老年教師之間的關系、青年教師之間的關系、師生之間的關系等。馬國則的《高校青年教師人際和諧研究》考察了當前高校青年教師人際關系失諧的表現,并從地域文化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和青年教師自身因素分析了人際關系失諧的原因。
關于高校青年教師家庭行為的研究。于曉冬的《高校青年教師婚戀觀的現代性體現》以西北民族大學為個案,研究了高校青年教師擇偶觀、婚姻觀、生育觀及性觀念的現狀和特征,并從生理、個人屬性與社會文化環境三個層面分析了影響因素。
總之,國內對于高校青年教師交往行為、消費行為和家庭行為的研究較少,基本都是對于某一區域或高校的現狀的簡要分析和影響因素的概述,還缺乏全面性、系統性和深入性。
綜上所述,近些年由于我國對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的關注,以及2013年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三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國內學者對高校青年教師的研究成果也隨之增多,為深入探討高校青年教師行為方式提供了理論借鑒和實踐經驗,但也存在一些繼續開展研究的問題。
1.理論研究缺乏
現有研究多針對高校青年教師表現的思想狀況、職業發展、師德師風、教學科研等方面的現狀、問題、歸因進行研究,缺乏對于高校青年教師行為方式進行抽象層次上的理論概述。
2.系統性研究不足
現有研究文獻中,與高校青年教師行為方式直接相關的研究呈現碎片化現象,研究視角多集中于高校青年教師的群體特征、思想狀況、職業發展、師德師風、教學科研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或現象,而對于作為青年教師行為方式重要內容的交往行為、消費行為和家庭行為研究的文獻極少,論述分散,很少涉及對高校青年教師行為方式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研究,即使有也只是淺嘗輒止,系統性研究不足。
3.專門性研究缺乏
目前關于教師行為研究的著作有一些,主要是對某些課程教師的教學行為的探討,而且主要集中于中小學。論述高校青年教師和行為方式的文章都不少,但將二者結合起來專門論述高校青年教師行為方式的文獻在檢索中少之又少,幾乎沒有。在高校青年教師行為方式的優化路徑構建中,很多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能力、職業道德教育等一般教育形式進行的,有的建議或者僅僅停留在宏觀敘事的層面,缺乏針對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特點的綜合的、可持續的、可操作的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