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藝文志》講要
- 溫浚源
- 1324字
- 2025-04-08 19:32:29
六藝略
經本來是諸子未興之前一切古籍的通稱,后來僅僅用于稱呼六種經過孔子整理或刪訂過的古書,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總名為“六經”。
“六經”之名,最早見于《莊子·天運》:“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荀子·勸學篇》也說:“始乎誦經[1],終乎讀禮。”《禮記·經解》就說得更詳細了:“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六經”也叫“六藝”,因“六經”是本體,所以以“六藝”為名。“經”的別名叫作“術”,因此《禮記》稱《詩》《書》《禮》《樂》為四術,也叫作“藝”,比如《史記·孔子世家》:“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史記·伯夷列傳》:“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漢書》也稱“六經”為“六藝”。經、術、藝又略有不同,經專指書籍,術、藝都指學術。“六藝”之學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精髓所在。黃侃說:“經學者,中國特有之大本學說也。毀之無傷,尊之無益。……故治經為四字訣,曰文、曰義、曰制、曰事。蓋明文以通其詞法,知義亦宣其意理,核制以觀其典章,稽事以研其故實。然經書文采,不必盡善,制度不必盡備,史事不必盡詳。故治經者,不可以史事求之,不可以制度求之,不可以文采求之。惟經有制度,其制度可考;經有文采,其文采可法;經有史事,其史事可信耳。”[2]蒙文通也表述過類似的意見:“自清末改制以來,昔學校之經學一科遂分裂而入數科,以《易》入哲學,《詩》入文學,《尚書》《春秋》《禮》入史學,原本宏偉獨特之經學遂至若存若亡,殆妄以西方學術之分類衡量中國學術,而不顧經學在民族文化中之巨大力量、巨大成就之故也。其實,經學即是經學,本為一整體,自有其對象,非史、非哲、非文,集古代文化之大成、為后來文化之先導者也。”[3]
事實上,從戰國到兩漢,“六經”已經取得了“圣典”(sacred books)的地位,正如章學誠所說“六經皆先王之政典”,《漢志》把“六藝”歸為一類,并列于其他各類之前,并非沒有緣由。“六藝”后來成了儒家經典,事實上,“六藝”應該是中國文化共同尊奉的經典,是華夏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漢志》中,儒家不入《六藝略》,就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六藝”的傳承,儒家的貢獻最大,對其他諸家也造成了影響。
《六藝略》以古書為對象,分為《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等九種。每略的后面都有大序,每種書目的后面都有小序。各種小序偏重敘述經師的授受淵源。《論語》、《孝經》、小學三類的書是附錄,所以總的標題在名稱上還是稱作“六藝”,而在分類和計數上則可以分別計入,這是本體和附體的關系。
章學誠認為《六藝略》中包含了六藝以外的三經,但三經不是正體,這正是標題和分類最精微的地方。
因為兩漢有崇儒的背景,《漢志》首列六藝,而后諸家。《漢志》排定六藝的次序,與《禮記·經解》《莊子·天運》不同,這里是按照六藝在漢代出現的先后次序來排列的,此后為《隋志》《四庫全書》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