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王榆芳博士的博士學位論文《魏晉儒家教化研究》即將出版,邀我寫個序言,這是值得慶賀的事情,我欣然允諾。
榆芳博士是我2011年招收的魏晉南北朝史在職博士研究生,她當時擔任河南農業大學本科生輔導員,后來調到農大黨委組織部工作,平日里工作繁忙,又有煩瑣的家庭事務,但是她對博士課程的學習十分認真,治學態度端正,很早就提交了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她一邊勤奮工作,一邊刻苦學習,經過幾年的潛心鉆研,于2017年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魏晉儒家教化研究》的寫作,經過專家評審和論文答辯,獲得大家的好評,并獲得了鄭州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魏晉儒家教化研究》,就是在榆芳博士的學位論文基礎上修訂而成的。
榆芳博士的這部書主要有以下一些特色。
第一,選題新穎。魏晉時期玄學、佛教盛行,但是以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理念的價值觀依然占據重要地位。以往學術界對魏晉南北朝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與民族關系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較多,對儒家教化涉及較少,還屬于薄弱環節。因此,魏晉時期儒家教化的地位如何,其功能與作用、形式與方法有什么變化等,確實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榆芳選擇魏晉時期儒家教化作為研究課題,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彌補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第二,結構設計合理。“儒家教化”的概念含義廣泛,涵蓋了許多內容。本書在結構安排上遵循“儒家教化”自上而下的內在邏輯關系:皇帝詔令體現統治者對儒家教化的重視,標榜孝道揭示統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本準則,祭禮與喪禮是儒家教化禮儀化、制度化的重要方面,學校教育是儒家教化傳播的主要途徑,家庭教育是儒家教化庶民化的實踐主渠道。上述內容既有側重點和各自內涵,又邏輯分明,密不可分,共同構成魏晉儒家教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現出一種嚴謹的邏輯關系,為論文主題的深入展開和層層推進搭建了一個很好的研究框架。
第三,問題意識突出。問題意識是史學研究者必須具備,也是最重要的學術品質之一,是否具備問題意識,不僅與研究者本人的知識儲備與學術積淀密切相關,而且也影響研究者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本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作者善于提出問題,然后對提出的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再圍繞自己的觀點來列舉史料,并對史料進行考證、分析與論證。例如,在“緒論”第一節“問題所在”這一部分,作者明確指出,魏晉時期“與儒家教化相關聯的學術問題非常多”,并且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從“比如皇帝頒布的教化詔令都涉及哪些內容?它們對于歷史發展究竟產生過怎樣的影響?”,一直到“魏晉時期非常重視教育,實際上教育與教化相輔相成,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起到改良社會教化庶民的作用。那么魏晉時期的教育與教化之間擁有怎樣的時代特點呢?”這些問題環環相扣,互相關聯,正是作者在以下各章試圖回答并加以解決的。此外,在各章的“序言”部分,作者也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然后對提出的問題一一論證,得出自己的結論,最后在“小結”部分進行理論歸納與概括,努力從深層次探討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作者采用的這種研究理路和研究方法,既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也是學術創新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
第四,注重學術創新。魏晉統治者推行儒家教化的方式、方法具有多樣性,涉及多個領域。作者選取皇帝詔令中體現出來的儒家教化、祭禮中的儒家教化、喪禮中的儒家教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儒家教化等問題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魏晉時期的儒家教化做了全面系統的深入考察,是對以往研究的重要推進。此外,作者關于魏晉時期祭天禮制與儒家教化關系的論述,以及對自然神崇拜與社會教化、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教育與教化問題的探討,也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本書的出版,是對榆芳博士以往研究的一個總結,也對以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榆芳博士以此書的付梓為起點,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不畏艱險,繼續努力,精益求精,多出成果,在史學研究領域做出更大的貢獻。
是為序。
張旭華
2018年9月27日于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