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近代史部分
(一)葡萄牙、荷蘭殖民時期的政治
15世紀末,西方列強處于原始資本積累時期,而馬六甲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以及繁榮的經濟貿易吸引了西方列強的目光。1509年葡萄牙海軍將領雪奎拉(D.L.Sequeira)率領實力強勁的葡萄牙艦隊首次抵達馬六甲港并試圖入侵馬六甲王國,遭到了當時蘇丹馬哈穆德·沙軍隊的強力抵抗,最終葡萄牙艦隊戰敗。但是,戰敗的葡萄牙并不甘心放棄馬六甲這塊風水寶地,于兩年后卷土重來。戰爭初期,馬六甲王國的軍民齊心協力抵抗外敵,一度擊退葡萄牙人,但半個月后,馬六甲軍隊由于裝備實力大不如船堅炮利的葡萄牙軍隊,最終落敗,馬六甲地區淪為葡萄牙人的殖民地。馬六甲王國的蘇丹馬哈穆德·沙逃亡至柔佛、彭亨和廖內群島建立了一個新的王國,號稱“柔佛廖內王國”。
葡萄牙殖民馬六甲地區時并未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只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葡萄牙人對馬六甲的統治范圍只局限于馬六甲城以及近郊一帶。葡萄牙當時在馬六甲地區設立總督為該地區的最高長官,由大法官、市長、助教等人組成咨詢委員會協助總督處理行政方面的事務。在軍事方面由將軍協助總督處理軍事事務,將軍是海陸軍的最高統帥。葡萄牙人也委派一些當地人參與管理當地的政事,由7名民選成員組成的市政委員會負責稅收、調節當地人民糾紛等。宗教方面,葡萄牙殖民者執行反對伊斯蘭教、宣傳基督教、拆除伊斯蘭清真寺建立基督教堂的宗教政策。在經濟貿易方面,葡萄牙實行高稅收制度并對穆斯林商人和英國商人百般刁難,葡萄牙人對來港商船征收6%的稅,后來增加到10%,有些甚至增加至20%,最終導致馬六甲地區的貿易能力下降,16世紀后期其貿易中心的位置最終被蘇門答臘的新興強國亞齊所取代。[20]
16世紀末葡萄牙的海軍實力下降,荷蘭作為新興的海上強國開始崛起,試圖侵占葡萄牙在馬六甲地區的勢力。1630年荷蘭艦隊開始封鎖馬六甲海峽,經過10年的封鎖,荷蘭最終取代葡萄牙占領馬六甲。荷蘭對馬六甲的殖民統治長達150余年。在宗教方面,早在對馬六甲殖民統治初期,荷蘭為爭取柔佛和亞齊兩國的支持,允許伊斯蘭教存在。但是在占領馬六甲之后,其政策仍然有刁難異教徒的色彩。在經濟制度方面,荷蘭人繼承了葡萄牙人的高稅金制度,按規定,當地人從事貿易必須申領許可證,港口稅更是高達20%,同時規定馬六甲所有的香料、胡椒、錫等只能由荷蘭東印度公司賣,這樣具有高壟斷性以及高額收費的貿易政策更加削弱了馬六甲的經濟發展速度。同時荷蘭人采用軟硬兼施的手段,不斷擴大其殖民勢力,但由于其對當地農民強制征收嚴苛的稅負,也因此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抗。
(二)英國殖民時期的政治
經過三次英荷戰爭,荷蘭缺乏維持擴張的資源,徹底喪失海上霸權,英國成為馬來亞的殖民者。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殖民政府主要將馬來亞劃分為三個行政區統治,即海峽殖民地、馬來聯邦以及馬來屬邦。
海峽殖民地包括檳榔嶼、馬六甲、新加坡三個地區,屬于皇家殖民地,由英國殖民大臣指定的總督在行政、立法兩個會議的協助下進行統治。行政會議包括財政司、律政司等高級官員以及數名非官方成員。立法會議除高級官員外,還有13名非官方議員,其中的兩人由商會選出。在檳榔嶼、新加坡和馬六甲三地分別設輔政司,與市政委員會一同管理相關事務。
馬來聯邦包括彭亨、雪蘭莪、霹靂以及森美蘭四個州,是英國政府的保護國,設總駐扎官,后稱為“聯邦輔政司”,向海峽殖民地總督負責。殖民初期,英國在各邦設立州務會議討論馬來人的宗教與風俗問題,因此削弱了各邦蘇丹的權力。為緩和此矛盾,1909年英國又設聯邦會議,蘇丹可與英國駐扎官以及商人代表們共同討論財政立法的相關事宜,但是蘇丹并沒有決定權與否定權。1927年聯邦會議改組,蘇丹不再參加,蘇丹權力被完全剝奪,引起馬來蘇丹激烈的反對和抗議。直到1926年塞西爾·金文泰任海峽殖民地總督時,部分財政權以及立法權被下放到以蘇丹為主席的州務會議,各州蘇丹的權力才有一定的回升。
馬來屬邦包括玻璃市、吉打、吉蘭丹、丁加奴以及柔佛五州府,與馬來聯邦一樣是英國政府的保護國,同屬于海峽殖民地總督管轄。馬來屬邦的相關統治事宜也要聽從英國駐扎官的意見,但與馬來聯邦不同的是,其各州蘇丹權力較大。馬來屬邦沒有統一的立法會議,只有各邦設立的以蘇丹為首的州務會議。
綜上所述,英國在馬來亞殖民時期,馬來亞主要有三大民族即當地馬來人、印度人和華人。英國一直采用一種分而治之的統治手法,使馬來亞長期處于分裂狀態。
為了達成與馬來封建貴族的合作,進而鞏固殖民統治,英國殖民政府曾與各邦蘇丹簽署協議,各馬來蘇丹可以保持自己的宮廷結構并對當地的馬來人有直接統治權,但殖民地總督和各級駐扎官對殖民地和保護國等重大問題始終有絕對的保護權。殖民政府承認馬來人是當地主人,承認和維護馬來人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特權。政治上,任用馬來人為當地官員;經濟上,規定非馬來人不得占領馬來人的保留地;文化教育上,撥款建立許多馬來學校。此外,通過各種輿論手段宣揚馬來人優先的觀念,一方面淡化了馬來人的反抗精神,另一方面助長了“大馬來主義”思想的滋生,為日后馬來西亞不斷出現的“排華”觀念埋下了罪惡的種子。
對于華人,英國殖民統治者最初設立甲必丹(頭人)制度,即由華人自己擔任甲必丹管理華人事務。后來英國殖民統治者正式成立中華護衛司署,專門管理華人相關事務,統治馬來亞當地的華人。經濟上,讓華人當礦工、中間商等,華人在中下層工商業中自由發展。而對馬來亞當地的印度人,殖民政府主要通過其移民機構進行管理,經濟上讓印度人擔任各個橡膠園的膠工。[21]由此可以看出,英國人讓馬來人處于馬來亞社會階級的上層,華人處于馬來亞階級的中下層,印度人處于馬來亞社會階級的底層,致使馬來亞三大民族極少往來,各自在其經濟、文化領域中生活,也使得這三大民族在隨后爆發的反對英國殖民運動的政治活動中具有明顯的分散性、種族性、外向性,同時削弱了馬來亞三大民族反抗殖民統治的能力。
1904~1926年,馬來人受埃及和土耳其改革運動的影響發起宗教改革。1926年海峽殖民地的馬來人注意到其經濟落后的社會問題,成立了“馬來人協會”,各州府成立了許多馬來人協會,并將矛頭直指在馬來亞的華人以及印度人,保護馬來人政治經濟權益。在印尼民族的支持下,雖然有些馬來人建立了“馬來亞青年聯盟”,抨擊英國的殖民統治,但是由于沒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最終反響平平。
華人的政治運動主要是圍繞中國的政治運動展開,馬來亞是東南亞華人華僑抗日救亡的中心,雖然也有些華人議員在立法會議爭取華人的政治經濟權益,但是由于人數少、力量弱以及英國殖民政府政策影響,未形成大規模的華人反殖民活動。印度人的政治運動影響相對微弱,雖在印度民族主義影響下,成立了一些小型協會以維護印度人的經濟利益,但收效甚微,直至1941年,才在雪蘭莪出現了較大的罷工和騷動。[22]
由上述三大民族的政治活動可以看出,并沒有很多的政治活動是反對帝國主義和英國殖民政府的。因此,英國在馬來亞“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是較為成功的,其統治基礎也是較為穩固的。